这事儿得从2025年9月底说起,荷兰政府突然对安世半导体下手,冻结了中方控股的这家荷兰芯片企业资产和知识产权调整,直接把全球汽车供应链搅得天翻地覆。
安世这公司,本来是中国闻泰科技在2018年收购的,专做功率器件和车规级芯片,全球车企都靠它供货,结果荷兰一纸令下,理由是所谓治理问题和国家安全隐患,担心技术外流到中国。
这不光是商业纠纷,明显夹杂地缘政治味儿,中国商务部立马回击,10月4日就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特定产品。紧接着,安世荷兰总部在10月13日发公告,说中国工厂的产品质量没法保证,全球客户别直接下单了。这招儿明摆着是堵后路,客户一犹豫,订单就黄了。
欧盟那26个国家呢?集体保持沉默,没人跳出来劝架,这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变相撑腰。北京这边态度硬气,商务部发言人直言责任全在荷兰,中国奉陪到底。
这场争端不简单,它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对华的警惕和算计,也让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话说回来,这事儿到现在11月中旬,已经有点缓和苗头,但根子上的问题远没解决。

荷兰这步棋走得急,9月30日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部长签了行政令,根据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要求安世全球30多个主体冻结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为期一年。
官方说法是,安世存在严重治理缺失,母公司闻泰科技可能把欧洲产能和技术转移到中国,威胁荷兰经济安全。安世总部在奈梅亨,员工上万,去年营收折合人民币147亿,主要客户是奔驰、宝马这些欧洲车企,还有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
荷兰政府强调,这不是针对中国企业,而是保护本土产业,但谁都看得出,这跟美国对华芯片管制脱不了干系。9月29日,安世母公司就因为美国实体清单,自动受限出口管制,荷兰这时候动手,时机太巧了。

中国这边反应快,10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向境外出口特定功率器件和组件。这直接打到要害,安世中国东莞工厂是封装测试主力,年产能上千亿颗芯片,一旦停供,全球汽车业就得慌。欧洲车企立马叫苦,斯图加特奔驰和沃尔沃公开警告,如果芯片断供,生产线可能减速甚至停工。
荷兰政府在10月7日又推一把,企业法庭二次裁决,暂停中方CEO张学政的董事职务,任命荷兰人代管。安世荷兰赶紧发声明,说这是独立决策,没受外部压力,但中方不买账,商务部点名这是政治干预,严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这争端升级快,10月12日荷兰议会听证,经济部长辩解说行动是为欧盟半导体自主,但数据摆在那,安世欧洲产能只占公司总量的不到20%,转移风险被夸大了。中国商务部回应,中断供应的责任100%在荷兰一方,北京已尽责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这冻资产的招儿,荷兰以前很少用,上次还是二战后,这回直接拿来对付中企,暴露了西方规则的武器化倾向。中方立场清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不会让这种单边主义得逞。

10月13日,安世荷兰总部公告一出,全球客户傻眼:无法保证中国工厂交付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建议通过欧洲渠道采购。这公告来得太及时,明显是为堵客户绕道中国下单的路子。
安世中国工厂测试数据正常,但荷兰总部一口咬定有问题,背后是想把供应链拉回欧洲控制。结果呢?客户订单锐减,荷兰仓库材料堆积,中国工厂开工率掉到50%以下。商务部立刻反击,强调这是荷兰一意孤行,北京已敦促企业恢复,但前提是荷方纠正错误。
欧盟在这事儿上,表现得最耐人寻味。布鲁塞尔委员会起初说愿意协调,10月初还表态希望降温,但很快就没了声音。其他26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大佬,全都闭嘴不言。外界分析,这沉默不是无能,而是战略默许。
欧盟正推“芯片法案”,想建本土产能,脱钩中国是长远目标。荷兰充当先锋,试探中方底线,如果中国忍了,下步就好办;如果反击,欧盟也能借机评估风险。彭博社报道,欧盟内部文件显示,成员国交换过安世报告,但没联合干预,这等于是给荷兰背书。

话说欧盟这26国,平时对华贸易喊得欢,德国车企离不开中国市场,但一到关键技术,就翻脸不认人。德国经济部长在柏林会议上低调提了句,希望和平解决,但没实质动作。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在11月11日直接打电话给德国同行,呼吁发挥作用,敦促荷兰撤销接管。这算中方首次公开拉第三方,德国夹在中间,进退两难。一边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一边是欧盟盟友,德国车企如大众和宝马,已因芯片短缺减产10%。
欧盟委员会虽没表态,但内部讨论脱钩策略,目标是到2030年本土芯片自给率达20%。这沉默背后,是想用最小代价换最大信息,测试中国在供应链上的韧性。
结果呢?全球车企急了,福特和通用在底特律开紧急会,计算备用方案成本,高达数十亿欧元。欧盟这帮国家,表面中立,实际在火上浇油,算盘打得响。

11月1日,北京商务部转圜,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安世芯片出口豁免,努力促成恢复供货。这步棋稳,显示中方对全球产业链负责,但也明确,荷方继续拖延,后果自负。安世中国微信公众号次日发公告,欢迎豁免,东莞工厂首批产品装车出发。
荷兰经济部长在11月2日在议会说,欢迎中方举措,承诺推动建设性方案。彭博社爆料,荷兰准备暂搁行政令,前提是中国稳定供货。11月5日,荷兰政府声明,如果交货恢复,就暂停对安世的管制。

11月7日,荷兰大臣更新议会进度,称中美欧沟通见效,几天内有望正常。安世官网确认,中方CEO张学政在11月13日前复职,资产解冻手续启动。全球车企松口气,沃尔沃和奔驰宣布生产线提速。
但荷兰还没完全让步,11月8日北京同意荷兰派员谈判,荷方官员计划访华磋商。11月10日,路透报道,安世中国恢复民用芯片出口,欧洲车厂订单回暖。话说这缓和来得及时,事件已拖一个月,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大,安世股价母公司闻泰科技一度跌15%。

不过,隐患没除。荷兰欠安世中国工厂10亿货款,晶圆供应仍卡着,欧洲车企担心“毁灭性”芯片荒。欧盟虽低调,但后续报告提审视对华策略,德国学者说,荷兰陷入两难,面临中方和第三方压力。中国呼吁德国帮忙撤令,显示北京在拉拢欧盟内部裂痕。
安世这事儿,教训深刻,中企出海得警惕规则风险,国际仲裁或许是破局路子。全球来看,芯片战从美对华起步,现在欧洲跟进,供应链阵营化加剧。中国奉陪到底的表态,不是空话,已用行动证明韧性。这场争端折射大格局,西方想卡脖子,中国要稳链护企,未来博弈还长。

总的说,这安世风波从荷兰冻资产,到中国叫停出口,再到欧盟旁观,层层推进,暴露了科技领域的地缘摩擦。荷兰行动果决,但忽略了全球经济依赖,欧盟默许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在车企喊疼,自己也难受。中方处理有底线有原则,豁免出口维护大局,但不手软。
这事儿闹腾一个月,全球汽车业损失上百亿欧元,谁都不想再来第二轮。中国企业得加强本地化,西方国家也该想想,单边主义真管用吗?长远看,推动多边规则,才是正道。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