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晚报讯 6月30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齐鲁记》,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开播,央视频全网首播。
齐鲁大地是今天山东地区的别称,因周朝在此建立了齐国和鲁国而得名。迄今考古发现,6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息。5集纪录片充分利用山东临沂跋山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淄博临淄齐故城、曲阜鲁国故城、青岛琅琊台遗址等发现与研究新成果,结合历史文献,系统梳理齐鲁大地上的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以及与中原等区域的文化交流融合,并深入揭示周朝齐国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鲁国何以赢得“周礼尽在鲁矣”的赞叹,立体呈现齐鲁大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
泰山是齐鲁大地乃至华北东部的最高山脉,距今3000万年左右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几千年前开始与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君王封禅活动密切相关,被尊为“五岳之首”。节目溯源《史记》记载上古72帝封禅泰山的传统,依托山东青岛琅琊台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秦刻石碑,实证秦始皇数次东巡、三至齐鲁,并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历史事件。节目还深入揭示了秦皇汉武泰山封禅活动体现的政治文化与思想理念,以及泰山见证的治国理想与精神传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是黄河入海的最后一站。节目追溯“黄河”一词的首次正式出现,解读“河山带砺”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认同。
《寻古中国·齐鲁记》摄制组实地拍摄了跋山、大汶口、城子崖等遗址、遗迹50余处,深入山东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拍摄文物100余件,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同时,节目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心打造的主持人讲述场,借助新技术赋能,文物超清呈现,与主持人互动,强化了具有沉浸感的视听体验。
据悉,《寻古中国·齐鲁记》共五集,播出期间为6月30至7月4日,其中,央视一套大屏播出时间为晚间10:30,央视频播出时间为下午6:30。6月30至7月4日先后播出《文明曙光》《龙山文化》《强齐称雄》《周礼在鲁》《山河见证》。
记者:张芮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