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4月12日,英国议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特别经济法案》,宣布将中资民营企业敬业集团旗下的英国钢铁公司(British Steel)强制收归国有。
根据法案,拒绝配合的钢铁企业管理层将面临最高两年监禁或罚金的刑事处罚。
这一决定标志着英国政府对中资企业的态度从“市场合作”转向“行政强权”,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英国商业与贸易大臣乔纳森·雷诺兹在议会质询中称,英国钢铁公司自2020年被敬业集团收购后持续亏损,2024年赤字高达2.33亿英镑。
尽管政府提出5亿英镑的援助计划,但敬业集团要求两倍资金支持,双方谈判破裂。
雷诺兹指责敬业集团意图实施“去工业化”战略,计划关闭本土高炉并依赖中国进口钢材,威胁英国战略产业安全。
然而,英方未能提供具体证据支持这一指控。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通过当日,英国钢铁工人自发封锁厂区,阻止敬业集团代表进入。工会负责人称此举是为“防止关键设备遭人为损毁”,但未说明具体威胁来源。
行业专家指出,敬业集团自2024年冬季已停止燃料采购,若库存耗尽,冶炼设备可能永久停摆,善后成本或超10亿英镑。
2025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以“债务违约”为由,驱逐中石油高管并查封合资炼油厂资产,导致中企在尼日尔的50亿美元石油管道项目陷入瘫痪。
更早的2022年,英国曾援引《国家安全与投资法》,强制中企出售半导体公司86%的股份,理由同样是“国家安全威胁”。
回溯中资参与的国际项目,类似风险频发。
2015年中英法合作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因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中广核退出,导致工程延期、成本翻倍至460亿英镑。
讽刺的是,英国最终不得不提高电价以填补亏空,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现实:在政治博弈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资企业常成为“国家安全”叙事的牺牲品。
英国强征中企的时机耐人寻味,2025年4月14日,美军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凯恩以60票赞成的国会投票结果正式就职。
他在听证会上明确表示“美军需避免与中国冲突”,并强调“对弱小势力可强硬,但对解放军须避战”,这一表态与英国对华强硬政策形成微妙反差。
笔者认为,英国的行动背后暗含双重动机。
第一是,脱欧后英国制造业空心化加剧,钢铁产业作为传统支柱,涉及2.5万就业岗位和国防供应链安全。国有化既可缓解短期就业压力,又能迎合国内“产业回流”呼声。
第二是,美国近期频繁施压盟友限制对华技术合作。
4月10日,美巴签署协议赋予美军舰艇优先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权利,五角大楼英文声明刻意删除“尊重巴拿马主权”措辞,暴露其控制战略通道的意图。
英国选择此时对中企出手,或为向美国递送“投名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4月14日的记者会上回应称,英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严重损害中企合法权益,动摇国际投资者信心。
他呼吁英国“公平对待中资企业”,但未提及具体反制措施。
英国强征中企事件折射出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的深刻裂变,当“国家安全”超越市场规则成为政策主导逻辑,跨国投资的风险阈值被无限抬高。
对中企而言,这既是挑战亦是警示。
投资协议应纳入强制征收赔偿条款,利用国际仲裁机制维权;对东道国政治生态、民意动向建立动态评估体系,避免单一国家或区域过度集中,降低系统性风险。
历史反复证明,以政治干预替代市场规律终将反噬自身,英国若持续以“明抢”姿态对待外资,其“全球金融中心”的招牌恐将蒙尘。
而对于中国,如何在捍卫利益与保持开放之间寻求平衡,将成为大国崛起路上的必答题。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