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暴雨预警频繁拉响
水位的起伏牵动着
无数人的心弦
回望历史,在古人与水患共处的漫长岁月里,不仅留下了许多实用的治水智慧,更孕育出了独特的镇水文化,镇水神兽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存在。
在丰台有一位 “特殊成员” 不容忽视——北京市丰台区文物管理所所藏辽金铁犀牛。它承载着往昔与水患博弈的智慧,在今天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力量,守护着这片土地。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近辽金铁犀牛,聊聊它的故事,也探寻古代镇水神兽背后的文化密码。
辽金铁犀牛
1985年出土于卢沟桥以北西岸河床处,现藏于北京市丰台区文物管理所。
这尊铁犀牛长52厘米、高29厘米、宽19厘米,重35千克。虽然已锈迹斑驳,但铁犀牛造型丰腴健硕,气质深沉古雅,体态丰满,形态稳健,身体硕壮,呈低头前行状,头部向右侧低垂,左侧双脚前出,双耳、额部到吻上依次排列3个尖角,额上角长,吻上角短,闭口,肥臀短腿,粗壮有力,四蹄均为三趾,尾下垂,脚下有四个铁隼。
铁犀牛的铸造年代为辽金时期,按照中国古代镇水文化的观念,建造神牛、神兽、神人、兵器、古塔、寺庙、桥梁、石碑等都可以镇水害,所以在我国的江河湖海的水里和岸边,遗留下了多种多样带有神话色彩的镇水神物。
知识延伸
镇水神物的主要种类
根据古文献记载、考古成果、现今保存等情况,我国古代镇水神物的主要种类有犀牛和铁牛类、神兽类、神人类、兵器类、塔楼类等。
下面给大家主要分享
犀牛和铁牛类及神兽类
(一)犀牛和铁牛类
成都秦代石犀
2013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在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下挖出深埋地下的石兽,通体近似犀牛,为整块的红砂岩雕刻而成。耳朵、眼睛、下颌和鼻部都清晰可辨、身体两侧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背脊壮硕,头部略尖,四脚有蹄,身体浑圆。考古人员判定,石兽风格特征属秦汉时期偏早的石雕艺术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表示:“它的很多表现、表达方式和犀牛是一模一样的,应该是石犀。”
此石兽的出土,立刻让人联想到古代文献中关于李冰造石犀的记载。 据西汉时期蜀人杨雄所著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又有《华阳国志》言,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压)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名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尽管缺乏最直接的铭文证据,但其年代、形制与文献记载高度契合,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很可能就是李冰所铸“五石犀”中的一员,是见证成都城市史和水利史的珍贵文物。
蒲津渡当代开元铁牛雕塑群
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二年。据记载,黄河东西原有横跨两岸的铁索浮桥,为拉连和稳固浮桥,铸造了东西各四尊铁牛。元末桥毁,久置不用。后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9年,在蒲津渡遗址上勘察发掘,处于黄河故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铁牛俯卧,头西尾东,两眼圆睁,栩栩如生,呈负重状。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用于拴连桥锁。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每只铁牛边上,各有一尊铁铸力士做牵引状,其形象和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既是对距此不远的长安城中四夷来朝者的形象再现,亦有着曾经走过蒲津桥的不同民族人物的影子,因而形成了风格鲜明、内涵独具的盛唐文化雕塑群。
(二)神兽类
北京后门桥蚣蝮(民间俗称为“趴蝮”)
蚣蝮,又名吞水兽、吸水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是专职于镇水的神兽。明代杨慎所撰《升庵外集》中将蚣蝮列为龙的第六子。蚣蝮擅水性,据说喜欢吃水妖。它的形象似狮非狮,似龙非龙,头顶有一对犄角,全身有龙鳞。蚣蝮常装饰于石桥的拱顶、望柱、桥翅、栏板上,人们希望它镇服桥下水怪,又用它来装饰桥身。2000年北京修缮后门桥,在河道淤泥中发掘出6尊青石雕刻的蚣蝮,它们与桥身原有的护岸石雕融为一体,均呈伏趴状,为元代和明代遗存文物。
来 源:文旅丰台
编 辑:钱艺心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