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以为别人抄了我们的作业,结果到头来,是我们拿了别人的答案。”
这是不少西方学者在重新审视历史时,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尤其是当英国历史学家约翰·M·霍布森在他的研究中一锤定音地指出:西方的工业革命、科技突破、乃至全球崛起的核心技术,很多根子其实扎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一刻,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所谓“西方奇迹”的神话。
我们今天讲这事,不是为了“争口气”,更不是为了“洗白历史”,而是为了一个最朴素的目的:把历史讲清楚,把事实摆出来。
现在的世界,信息爆炸,观点翻飞,但历史从不会说谎,只是有时候被说得不太完整。
那么,中国到底“贡献”了什么?西方又是如何“吸收”甚至“遗忘”这些技术的?而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看待这段被刻意淡化的历史?接下来我们慢慢讲。
如果你去翻一翻现在西方主流的历史教材,工业革命的故事基本是这么写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达尔文搞出了进化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听起来像是一群天才突然爆发,点燃了西方文明的引擎,然后一路狂飙。
但真正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天才大爆炸”式的叙事,根本站不住脚。
英国学者霍布森在他2004年的专著《东方的发明》中就提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革命性的发明”,很多都是在强大技术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这些基础,很多都来自东方,尤其是中国。
拿“铁犁”这件事来说。我们现在都知道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农业效率极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产出也少。可你知道吗?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已经普及了可调节深度、角度的铁制犁具。这是农业机械化的雏形。而英国农民约瑟夫·福尔詹布直到18世纪才造出“罗瑟勒姆犁”,效率翻倍,但其实就是模仿了早期从中国传来的犁具样式。
而这个“传”的过程,不是靠“空运”过去的,是实打实的通过贸易路线、传教士的笔记、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网络一步步带过去的。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已经开始从中国福建、浙江一带运回大量农具样品,在荷兰本地试用,后来才辐射到英国。
这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技术融合”。但问题是,等技术成熟之后,源头就被“剪掉”了。
就像我们现在说“现代造纸术”,一下就想到德国人古登堡,但如果没有中国东汉蔡伦改良的纸浆工艺,没有唐朝传向中亚的印刷技术,欧洲连纸的量产都搞不定,印刷术又从何谈起?
而更讽刺的是,这些被“拿去”的技术,最后反倒成了“西方文明”的象征,中国的贡献则成了“历史脚注”。
很多人一提起中国古代科技,总会下意识地说:“我们早期厉害,后来就不行了。”但这个说法,其实是被灌输的思维定式。
你仔细想想,中国真的“后来不行了”吗?
我们来看看几个硬核的例子。比如指南针。这个东西,听起来不起眼,但它直接决定了人类是否有能力跨洋远航。如果没有指南针,欧洲人根本不可能搞出“大航海时代”。可这个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真正成熟是在宋代。而欧洲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磁针做导航,是在13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六百年。
还有“种痘”。你以为西方的疫苗技术是从爱德华·詹纳那儿开始的?实际上,中国明朝时期的民间医生早就开始用“鼻吸法”种痘,甚至有详细的种痘手册。《清史稿》里还记录了康熙皇帝亲自下令推广种痘技术。这个技术传到西方之后,才有了后来的“疫苗革命”。
再看冶金。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掌握了高温淬火技术,汉代出现了“灌钢”“炒钢”等先进工艺。这些技术的复杂程度,直到欧洲15世纪才逐渐追上来。而在这期间,很多西方使节、传教士来中国学习金属炼制工艺,回国后申了专利,摇身一变成了“发明者”。
这就好比你写了一篇论文,别人拿去改了个格式,连参考文献都没标,然后说:“不好意思,这就是我的原创。”
这不是说西方什么都没有自己创造,当然不是。瓦特的蒸汽机、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伟大的成果。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成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站在了别人已经搭好的平台上。
而这个“平台”,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霍布森把这种现象称为“知识遗忘机制”,也就是西方在吸收了东方技术之后,选择性地忘记了技术的来源,甚至在历史书上彻底抹去,让后人以为这些成果是“凭空冒出来”的。
这种“历史剪辑术”,不但让我们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误解,也让西方对自身的发展路径产生了“神话式认知”。结果就是,中国人觉得自己“落后了几百年”,西方人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这是对历史的双重背叛。
如果你去翻一翻现在的科技展馆、博物馆,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往往被压缩成“四大发明”那几样,然后就没了。
四大发明只是开始,中国古代科技其实是系统化发展的。《九章算术》中早已出现线性方程组雏形,显示出数学的高度发达;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把天文观测、机械运转与计时融为一体,是早期“自动化设备”;而《天工开物》更像一本跨学科的“科技说明书”,涵盖冶金、纺织、造纸、印染等多个领域,远超同时代的欧洲科技文献。这些不是零星的灵感,而是成熟的技术体系。
这些东西,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技术体系。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并不是“偶尔灵光一闪”,而是有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支撑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但为什么这些东西没能成为“世界科技史”的主角?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叙事权不在我们手里。
近代欧洲在建立殖民体系的同时,也掌握了历史的叙事权,逐渐将中国的技术贡献边缘化甚至“本地化”。比如“种子钻”被归为英国发明,却忽略了中国耧车的先例;造纸术说是古登堡推动,却不提蔡伦的改良;“科学革命”提牛顿、伽利略,却跳过他们引用的来源,阿拉伯人翻译的中国天文资料。这种“选择性记忆”,重塑了世界科技的认知版图。
这不是“巧合”,而是“策略”。
正如霍布森所说:“欧洲之所以成为世界中心,不是因为技术领先,而是因为通过殖民和战争获得了控制历史叙事的权利。”
而这种控制,一直延续到今天。你看现在很多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的科技成就时,语气往往是不信任、质疑,甚至贬低。哪怕是像华为、比亚迪、中芯国际这些在全球技术前沿的公司,也常常被西方政客用“国家支持”“偷技术”这样的标签来模糊其真实实力。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认知反扑”,当原本的老大意识到对手开始崛起,就会通过抹黑、淡化、干扰来延续旧的叙事优势。
但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了。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把自己的历史讲清楚,把技术的来龙去脉讲明白。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把历史翻出来“讨个说法”?其实不是。
我们不需要去追着别人承认我们的贡献,也不需要靠“西方认证”来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相信自己。
中国的科技、文化、制度、经验,从来不是“凭运气”流传下来的,而是实打实地走过了一条系统发展的道路。我们今天在芯片、航天、AI、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不是“偶然爆发”,而是历史的延续。
历史的真相,不是为了“打脸”,而是为了“自信”。
当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未来要走向哪里。就像霍布森所说:“东方的技术,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方向。”
下次再有人说“西方技术领先”,你不妨微笑着说一句:“你说的对,但你知道他们的技术是谁教的吗?”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