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新出了一系列数据,有三季度GDP,也有9月份大中城市房价,虽然所有城市的房价都在下跌,但我并不认为这份数据不好,或者说,数据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好坏。
所谓宏观数据,指示的是财富方向,但大家知道财富的获取只有两种方式,劳动创造和财富分配。而分配往往是一种不易察觉的,隐秘式的财富掠夺和转移。
先通过人为定义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概念和规则,然后就可以借用规则,给对手盘脑子里塑造出相应的概念,再通过这些概念,就可以隐秘的完成财富转移。
要看清这种财富转移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就必须跳出别人设定的规则之外。或者,我们可以把跳出任何规则之外的洞察,称之为元规则洞察,这样才能看透其中的把戏,以免于自己的财富被被人分配。
在通过元规则来分析宏观数据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先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请证明一道小学数学题:1 = 0.9循环
小学生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因为:1/3 = 0.333。。。。。。
等式两边同时乘3,于是得到答案:
1 = 0.999。。。。。。
这种证明方法不能说错,但“1=0.9循环”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些别扭,但其中的真相,其实是因为你掉进了规则预设的陷阱。
什么规则?
10进制!
因为10进制根本就不是自然界里自然存在的。
0.3循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一定要用10进制来表示1/3这个概念,如果你换为3进制,那么1/3的小数表示,就是0.1;
同理,10进制下的3,在3进制下,会表示为10;
所以:
10进制的3*10进制的0.3循环 = 3进制的10*3进制的0.1 = 1
我们换为3进制,就完美的证明了:
3 * 0.3循环 = 1
换句话说,三进制下的0.1,就是一个无比正常的数,可你偏要用10进制来解释这个数,才变成了0.3无限循环。
同理,9进制下的0.1,也是一个无比正常的数,但换为10进制,就变成0.1循环(1/9)。而10进制下的9,在9进制下,就表示为10
所以,
10进制下的:0.1循环*9 就等价于
9进制下的:0.1*10=1
同样证明了0.9循环 = 1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证明题,而是对于数的理解题。你必须先跳出人为制造的10进制概念,来理解数的本质,才能理解真实世界。
结论:
在真实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除不尽的说法,也不存在无限循环小数,是因为人为的先定义了一个10进制规则,然后为了适配这个人为的规则,才出现了无限循环小数。
我想说明的是什么呢?
就是我先把你框到10进制的叙事下,然后给你灌输了除不尽,和无限循环小数的概念,并让这个概念成为你不假思索的一部分。然后就可以在此概念上展开收割。
但只要我跳出这个叙事,换成我的3进制或9进制,除不尽和无限循环就根本不存在。
跳出叙事,从规则之上来俯视规则,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元规则洞察。
如果你理解了上述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真正展开我们要讨论的财富分配。
日常大家看到的CPI,PPI,房价涨跌之类的宏观数据,就像10进制下的无限循环小数,是在特定的人为制造的货币叙事之下,才存在的概念。
所以,这些数据并不代表经济好或者坏,也并不代表财富增加了或是减少了。
如果你觉得财富减少了,其背后的真相很可能是,有人在这样的叙事之下,通过财富重分配获取了你的财富。
那么,如果从元规则的层面来思考,财富是怎么被创造的?
它只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横向的,也就是劳动时间。
另一个是时间纵向的,也就是劳动生产率。
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了我们创造的财富体量。如果我们从此元规则的视角,来看待宏观数据,一切隐秘发生的财富重分配,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劳动时间增长10%,劳动生产率也增长10%,那么合计的产品或服务就增长21%。这里的21%,就是实际GDP增速。我们又可以称其为产品或服务总量的增速。
由于劳动人数大体恒定,所以劳动总时间大体不变,如果我们暂且忽略每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每年的财富总量,就是守恒的。
绝不可能像大家体感的那样,经济不好,大家的总财富就会变少。
普罗大众感受到的经济不好,仅仅只是因为在货币叙事下,财富的识别变得扭曲,并且有人利用大家对于扭曲财富的惯性思维,拿走了他们的钱。
我们在此借用货币叙事,来揭开这个真相。
我们假定今年100元能买100个鸡蛋,然后,明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同样的人力和时间,可以生产105个鸡蛋。并且,假定鸡蛋也涨价了,100个鸡蛋的价格涨到了105元。
那么,如果用GDP来衡量,
则实际GDP增速 = 5%
名义GDP增速 =产量1.05*价格1.05-1 = 10.25%
简单的说,你可以把实际GDP增速理解为真实产量的增长,名义GDP增速理解为销售额的增长(产量增长叠加单价上涨)。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观察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值,可以计算出货币购买力的涨跌。
请注意,货币并不是财富本身,只有货币的购买力,才代表财富本身。但由于货币叙事下的财富计算,以货币本身为准,这其中,就出现了套利空间。
而实施这种套利的关键,就在于围绕债务规模的扩表和缩表,而摩擦成本,就是银行的息差。
这个怎么理解?
我们先看通胀环境:
假定名义GDP增速为20%,实际GDP增速10%,那么货币购买力就贬值了约10%。
假定我按7%的贷款利率贷款100元,那么第二年我需要归还107元。但从真实财富的视角看,也可以这么理解:
第一年我借了100个鸡蛋,第二年100个鸡蛋涨价到110元,但我只需要归还107元,也就是我只要归还略多于97个鸡蛋。
那么,根据我们前面说的财富守恒,我一借一还多出的3个鸡蛋从何而来。
答案是存款人。
也就是存款人存入100元,假定息差2%,那么存款利率就是5%。
从货币视角看:
存款人获得了5元利息,银行获得了2元息差,而贷款人支付了7元利息。
我们称之为货币守恒。
但从真实财富视角看:
由于蛋价上涨10%,存款人损失了约5个鸡蛋,银行获得了约2个鸡蛋的息差,而贷款人获得了约3个鸡蛋。
总损失等于总获得,我们称之为真实财富守恒。
比如,1994年的大通胀,名义GDP增速高出实际约20%。
只要你以低于20%的利率去贷款,你就在虹吸存款人的财富。
然后,我们再看负通胀环境:
假定实际GDP增速为5%,名义GDP增速4%,则货币贬值为-1%,或者说货币升值1%。
假定贷款人的贷款利率为3%,银行息差为2%,存款人利率为1%。
那么,从货币视角看:
每100元的债务,存款人获得了1元利息,银行获得了2元息差,而贷款人支付了3元利息。
这是货币守恒。
从真实财富视角看:
由于鸡蛋降价1%(货币升值1%),存款人获得了2个鸡蛋(存款利息1%+货币升值1%),银行获得了2个鸡蛋,而贷款人损失了4个鸡蛋。
真实财富同样也是守恒的。
比如,最近两年,实际GDP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当下的贷款的货币利率,是历史上最低,但这仅是从货币维度去看的,如果从真实财富视角看,则为历史上最高。
也就是贷款人支付利息的真实财富,为史上最高。
如果你的贷款规模(比如买房贷款),为税后年收入的10倍,假定利率为3%,叠加购买力上升,则你每年需要支付你年收入的40%(3%+1%再乘10)作为真实利息。
截止到这里,我们的结论是什么?
1 元规则下,无论通胀还是通缩,真实财富必然守恒。
2 在货币叙事框架下,银行定义的货币利息,和真实购买力的利息存在套利空间,而你只要站在正确的资产配置站位,你就可以虹吸他人的真实财富。
3 持币人的所得(或所失),就是持债人的所失(或所得)+ 银行息差摩擦成本。
简单的说,通胀期持债人虹吸持币人的财富,负通胀期持币人虹吸持债人的财富。而银行抽水则稳赚不赔。
但事情到这里还没完,我们还可以借用市值概念,对虹吸效果做一个几十倍的放大。
比如,现金流角度,贷款人可能只是损失年收入的40%,但40%被几十倍的放大后,可能就是要损失数年的年收入。
怎么理解?
炒股的读者可能都知道,在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市值增幅相对于公司利润增幅的倍数,就是市盈率本身。
比如,一个公司净利润从1亿增加到1.2亿,是20%增幅。如果公司市盈率是20倍,那么市值的增幅,就会从20亿到24亿。
也就是4亿的财富净增加,相当于利润2000万的20倍(市盈率=20)。
那么同样,名义GDP从高于实际GDP变为低于,那么从虹吸财富的角度,资产配置就应从持债改为持币。
持债改持币是什么?是资产负债表收缩。
通俗理解,快速还债不能靠劳动,而要靠债务转嫁,而房产就是债务转嫁的锚定物。所以卖房才能快速从持债改为持币。
而根据我们过去所说的结论,居民总体债务增速下滑,即会造成房价下行(这一层逻辑可参考过去的文章)。而房价下行导致的市值估值损失将达到债务利息损失的数倍。
我们在过去也总结过债务和资产价格的逻辑规律,如下:
在他人扩表之前去扩表,我们称之为抄底,在他人扩表之后才扩表,我们就称之为接盘。
反之,在他人缩表之前去缩表,就是高位套现,在他人缩表之后去缩表,就是贱卖资产。
以上,扩表可以理解为扩大债务,缩表可以理解为减少债务或清零债务,好了,到这里我们再总结下。
1 在不考虑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前提下,无论是否通胀,真实财富必然守恒。
2 如果你觉得日子不好过,那是因为你的资产配置出了问题,你损失的所有财富,除了摩擦成本外,都流入到了和你持有相反资产配置的对手盘。
3 如果你当下炒房并持债,那么你每年通过债务流出真实财富的同时(每年损失的规模为年入的一部分),还需承受房价下行带来的市值损失(放大效应,损失的规模为年入的数倍)。
4 问题的症结,在于你采取了错误的资产配置,而你跳出货币叙事,就能看清楚这一切。
后记:
我周一在知识星球发布了名义GDP增速并对房价趋势做了预判。但不少人不理解其逻辑,所以我今天特地写了这一篇,希望能够增加大家的理解。
在任何经济数据下,你不应该悲观,因为财富总体守恒。只要你认知足够,你可以随时根据数据来改变自己的资产配置,站在虹吸而非被虹吸的一侧。否则,你作为中产也只能在周期变换中面临返贫的终局。
我们在2023年多次发文建议卖房平债,正是基于对周期的洞察。
虹吸的力量,可以通过锚定物数十倍的放大,特别在通胀周期,完全可以靠扩表和资产的自我造血,通过财富分配和虹吸,达到普通人几十倍的赚钱效率。具体方法可参考我过去写过财富自由系列:财务自由篇#1 中产那滚不起来的雪球
当你跳出货币叙事,提升认知水平洞察了这一切,你将会跳出数据好或坏的二元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资产配置,避免成为被虹吸的那一方。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