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怎么会这样?我明明吃的是保健品啊!”在长沙市一家三甲医院的肾内科,王阿姨焦急地望着医生,眼中满是疑惑。
她今年52岁,近几年身边不少朋友开始关心骨质疏松问题,有的坚持喝牛奶,有的补钙,还有人力荐“维生素D片”,说中老年女性就要“补补补,才能不瘫床”。
王阿姨也没多想,照着说明书,每天坚持吃维生素D。两年过去,偶尔觉得口渴、恶心、肌肉无力,却没当回事。直到一次体检,肾功能严重异常,肌酐飙升!

进一步检查,王阿姨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医生问诊后直摇头:“补维生素D,没有科学指导,也可能伤身。只可惜,大多数人都忽略了‘适量’这个关键细节。”
维生素D到底该不该补?盲目补充会带来怎样的风险?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人在无意识地“补错了”?随着疾病的隐匿进展,许多人早已踩过这个坑却浑然不觉。
这几年,维生素D成了家喻户晓的保健成分。研究证明,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吸收,预防骨质疏松,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高人群。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指南明确指出:对于老年人,正常膳食条件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是有益的。

但“好东西不是多多益善”。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超过75%居民膳食维生素D摄入量低,但维生素D中毒性病例也在逐年增多。
其中,摄入过量的危害,往往少有人真正了解。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人体无法随意代谢过多部分,积聚体内反而变成负担。
为什么维生素D长期过量能“拖垮”肾脏?
原理其实很简单:高剂量维生素D会增加血钙浓度,形成高钙血症。血钙过高,肾脏不得不加班工作“排钙”,时间一长,肾小管受损,形成结石、肾功能衰竭。
国际肾脏病学会(KDIGO)数据显示,维生素D长期超量(超过推荐上限10倍)摄入,肾损伤风险会增加4.8倍。
临床上,每年都有“想补身体反被伤”的病例:从恶心、食欲减退、头痛、口渴这些小症状开始,发展到多尿、脱水、意识紊乱,再到发现时肾功能已大幅下降。

一项针对2450位65岁以上中国女性的研究显示,18.6%长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者发现有肾结石或肾功能异常。
医生曾遇到一位58岁大爷,每天两片维生素D+高钙奶,两年后检查肾功异常,尿检结晶明显。他自嘲:“补钙是补了,肾也快废了!”
很多人问:既然维生素D这么重要,又怕补多,应该怎么吃?其实,只要把握3个关键原则,风险可控。
监测与分级指导。每年做一次体检,检查25-羟维生素D、血钙、肾功能。如果有慢性病、肾脏疾病史,更应遵医嘱补充。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中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800IU,绝不建议长期超量。
提倡“阳光+饮食”双轮驱动。多晒太阳,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左右,能促进自己合成维生素D。食物方面,多吃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蛋黄、蘑菇、牛奶,自然补给优于过度依赖药片。

补充剂不能盲目“跟风”,一量不适宜皆徒劳。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额外服用维生素D,尤其“保健品当水喝”的做法最危险。出现食欲差、恶心、腹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立刻停用补剂并就医。
医生建议,明确骨质疏松高风险者才需科学补充,且应定期评估剂量与安全性。对于大众人群,靠均衡饮食和适度日晒就足以满足生理需求。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维生素D摄入与骨骼健康关系的Meta分析”,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1“
“长期补充维生素D与肾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
《中国营养学会维生素D摄入建议》
“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