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今年的情况完全变了,过去九个月里,外资从印度股市撤出超过 170 亿美元,速度非常快。
与此同时,日本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大幅增加,今年前九个月实际投入同比上升 55.5%,两个市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资本不是靠情绪走,而是根据长期能不能赚钱、政策会不会突然翻盘来判断,印度过去两年经济数据亮眼,GDP 增速在7%以上,股市表现也很强。

但那只是增长潜力,并不等于制度环境稳定,今年开始,企业和资本更加关注政策风险,发现印度的商业环境变化太快,政策执行也不够透明,投资成本随时可能被重新计算。
最典型的就是外资被补税、冻资产等事件,三星被追补约6亿美元税款,小米也曾被冻结数十亿美元资产。
企业担心一项投资不只要面对市场风险,还要面对政策突然变化,资本可以承受竞争和波动,但无法承受不确定的制度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大幅下滑、同比暴跌超过90%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在全球舆论中虽然经常被讨论风险,但资本更关心实际投资回报和制度可预期性。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平均回报率达到18%左右,高于它们在美国和欧洲同类投资的收益,这类数据比任何讨论都更直接。

对企业来说,只要法规稳定、环境明确、市场规模足够,就能把资金按计划运作。
不过,要说印度资本外逃的根本原因,不只是政策不稳定,而是它的经济效率确实撑不起“世界工厂”这个定位。

最典型的现实差距就是物流效率,一个集装箱在中国港口基本一天就能处理完,但在印度往往要花到七天。
别小看这六天,多出来的时间就是企业的额外成本,包括仓储、周转、延误、资金占用。
制造业本来利润就不高,这种效率差距足以让企业算账之后决定离场,而印度制造业表现也说明了问题。

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已经掉到12.5%,这是1967年以来最低水平,意味着制造业不但没有崛起,反而在进一步萎缩。
一个国家如果要靠制造业托底经济结构,却连产能规模都拉不起来,说明整个体系缺乏支撑产业升级的条件。
外资结构同样经不起推敲,印度吸引的很多“外资”其实来自毛里求斯、开曼群岛等离岸地,性质偏向短期资本,带着套利、避税等目的。

这类资金特点很明显:反应快、风险偏好高,一旦市场出现不确定性撤离速度比谁都快,过去一年外资迅速撤出印度市场,就是这种模式的自然结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逃走的不是只有外资,印度本地企业也在往外跑,今年印度企业的对外投资已经达到290亿美元。
这说明连在本土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企业,都宁愿把钱投到海外,也不愿冒着在国内扩产、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这本质上是经济系统性的信心下滑。

相比之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产业链体系上,最关键的一点,是超过90%的零部件能够在国内配齐。
从原材料、加工、制造到物流,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企业进来就能直接运转,无需重新搭建供应链。
这套体系靠几十年的积累形成,其他国家短期内根本复制不了,对于制造业来说,这种稳定、可控、成本低的综合环境,比单个优惠政策更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从依赖优惠政策的“政策洼地”,转向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高地”。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中日之间互免签证的便利,以及专门建立的营商环境工作组,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正在用制度保障,给予外资长期的信心。
聪明的资本,早已洞察到中国的深刻变化,如今涌入的资金,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产能转移。
日本的投资,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二次升级”,它们不再只盯着中国的“世界工厂”身份,而是将重金押注在中国的“未来市场”上。

可以说,这场资本大戏,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它告诉我们,空洞的“潜力”故事和宏大的叙事,终究无法留住挑剔的资本。
只有那些能够提供稳定预期、高效运营和真实回报的商业环境,才是全球资本版图上真正的“压舱石”。
印度的遭遇是一个警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策反复、基建落后、制度摩擦等顽疾,那么它的“世界工厂”之梦,恐怕还会经历更多的坎坷与挫折。

美国的关税大棒,更是让本已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而另一边的中国,正在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极。
只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那么在全球资本寻找“确定性”的罗盘上,它依旧会占据那个最关键、最核心的方位。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