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1950年3月的一个下午,北京中南海的一间办公室里,李克农手里攥着一份电报,脸色铁青。
电报上只有三个字:"鹰落网"。

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共在台湾最高级别的情报人员吴石暴露了。
作为中共情报战线的掌舵人,李克农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他必须想办法把人救出来。
营救一个身陷囹圄的国防部中将,谈何容易?
说起吴石被捕这事儿,得先提另一个人——蔡孝乾。
这人原本也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人物,在台湾负责情报联络工作。

1950年初,蔡孝乾被国民党特务抓住后,扛不住刑讯逼供,把知道的情报人员全都供了出来。
这一供不要紧,台湾的地下情报网络顷刻间崩塌大半。
李克农得知消息时,心里就咯噔一下。
蔡孝乾这一叛变,意味着很多潜伏人员都会暴露。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鹰落网"的密电就传到了北京。
吴石这个代号"鹰"的人,是李克农亲自联系的高级情报员,在台湾国防部担任参谋次长,军衔中将。
这样的人物一旦被捕,后果不堪设想。
蔡孝乾的叛变造成的损失远不止吴石一个人。
原本在台湾活动的几十名联络员,现在能用的不到十个人。

整个情报系统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想要开展营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收到密电的当天下午,李克农顾不上吃饭,立即把情报系统的核心成员叫到办公室。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李克农把电报往桌上一拍,开门见山:"吴石被捕了,我们必须想办法救人。"
会议室里静得可怕。
大家都明白,吴石这个位置的人一旦暴露,台湾方面绝不会轻易放过。

国民党特务机关对共产党地下人员的态度历来狠辣,更何况吴石还是国防部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大量军事机密。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局势。
有人提出可以通过第三方斡旋,有人建议动用香港的关系网,还有人说要不要考虑武装营救。
李克农听完各种方案,眉头越皱越紧。
他知道这些办法听起来可行,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台湾和大陆已经隔绝,想要把消息传递过去都费劲,更别说营救一个被严密看守的高级将领了。

会议开了几个小时,最后决定先想办法跟吴石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再制定详细的营救计划。
吴石被抓后,直接关进了台北最戒备森严的甲级看守所。
这个地方专门关押重要犯人,看守措施严密到变态的程度。
吴石的牢房外面,二十四小时都有特务轮班看守,连上厕所都有人盯着。
负责审讯吴石的特务叫谷正文,这人在国民党情报系统里算得上是老手。
他对吴石的审讯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用刑讯逼供,一方面又劝他认罪求生。

谷正文很清楚吴石的价值,如果能让他投诚,比直接处决更有意义。
李克农这边想要接触吴石,难度大到无法想象。
甲级看守所的管理严格到什么程度?探视必须经过层层审批,而且探视者的身份会被严格审查。
即便是吴石的家属,也很难见到本人。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传递营救信息给吴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麻烦的是,吴石被捕的同一天,他的同乡兼校友陈宝仓也被抓了。
陈宝仓同样是中将军衔,跟吴石往来密切。

国民党特务认定两人是一个情报小组的成员,于是一并拘捕。
陈宝仓的被捕,让原本计划通过他进行斡旋的路子也断了。
李克农不死心,他动用了台湾仅剩的几个联络员,试图想办法给吴石传递消息。
第一个方案是通过报刊亭老板传递纸条。
这个报刊亭老板是地下党员,平时负责传递情报。
联络员计划让他以送报纸的名义接近看守所,想办法把纸条塞进去。

方案制定得很周密,纸条上写的内容也很简短,就是告诉吴石"组织正在想办法营救,坚持住"。
联络员把纸条藏在报纸夹缝里,让报刊亭老板送到看守所。
谁知道这个计划刚开始执行,就被特务发现了。
报刊亭老板当场被抓,纸条也落到了谷正文手里。
这次失败让李克农的心凉了半截。
台湾方面的特务警惕性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李克农意识到,常规手段根本行不通,必须另想办法。
第二个方案是通过吴石的家属做文章。
李克农派人联系吴石的妻子,希望她能以探视的名义见到吴石,顺便传递一些消息。
计划听起来合理,实际执行时又碰了壁。

台湾方面对吴石的家属也进行了严密监控,他的妻子根本没有机会单独见到吴石。
即便是探视,旁边也站着好几个特务,根本没办法说私密的话。
李克农还想过通过律师渠道接触吴石。
他托关系找了一个在台湾的律师,试图让这个律师以辩护人的身份见吴石。
这个方案理论上可行,律师确实有权利见当事人。
谁知道台湾方面根本不给吴石指派律师,审判程序走得飞快,压根不给外界介入的机会。
吴石被捕的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老蒋气得拍桌子。
一个国防部的参谋次长,中将军衔的高级将领,竟然是共产党的间谍,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蒋介石当即批示:"从严从快处理,绝不姑息。"

这个批示一下,吴石的命运基本就定了。
军事法庭接到指示后,审理速度快得离谱。
从吴石被捕到开庭审判,前后不到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谷正文对吴石进行了无数次审讯,想要从他嘴里挖出更多情报。
吴石在审讯中表现得很硬气。
他拒绝透露更多的情报网络成员,也不肯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
谷正文用尽了各种手段,包括刑讯逼供,吴石始终咬紧牙关。
这种态度让国民党方面更加坚定了要处决他的决心。
军事法庭开庭审理的时候,整个过程就是走过场。
检察官列举了吴石的"罪状",所谓的辩护律师形同虚设,法官最后宣判死刑。
整个审判过程不到一天,根本不给吴石任何辩解的机会。

李克农在北京得知审判结果时,心如刀绞。
他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抓紧最后的机会。
他想过动用国际舆论施压,但那个年代两岸关系紧张到极点,国际社会根本不会为了一个共产党间谍去干预台湾的司法程序。
1950年6月初,吴石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他在法庭上最后一次发言时,态度坚决地说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了信仰而牺牲,死而无憾。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撼,谷正文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都不得不承认吴石是个有骨气的人。
吴石在牢房里用仅有的纸笔,写下了一首绝笔诗。

诗的内容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对家人的不舍。
写完这首诗后,吴石把它交给了狱卒,托他转交给家人。
这首诗后来辗转流传出来,成为后人了解吴石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
1950年6月10日清晨,台北马场町刑场。
吴石和陈宝仓等几个人被押上刑场。
吴石穿着囚服,脸色平静,没有一丝恐惧。
行刑前,他拒绝了最后的祷告,也没有说任何求饶的话。
枪声响起,吴石倒在血泊中,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李克农得知吴石被处决的消息时,整个人愣在那里好久没说话。

他关上办公室的门,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眼眶发红。
这是他情报生涯中最痛苦的时刻之一,眼睁睁看着战友赴死,自己却无能为力。
回过头来看,李克农的营救行动为什么会失败?说到底还是客观条件太恶劣了。
1950年的两岸局势,可以用"势同水火"来形容。
大陆和台湾之间隔着台湾海峡,不光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政治上的鸿沟。
蔡孝乾的叛变让台湾的地下情报网络几乎全部瘫痪。
仅剩的几个联络员,在特务的严密监控下,连自保都困难,更别说执行营救任务了。
吴石被关押的甲级看守所,戒备森严到让人绝望。

台湾特务对共产党地下人员的警惕性,达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
蒋介石"从严从快处理"的批示,更是给营救工作判了死刑。
审判程序走得飞快,根本不给外界干预的时间和空间。
军事法庭在国民党的控制下,审判结果早就注定了,所谓的法律程序只是形式而已。
李克农虽然在情报工作上经验丰富,手段高明,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他也只能感到无力。
他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案,哪怕明知道希望渺茫,也要试一试。
这不仅仅是为了营救吴石,更是为了告诉所有地下工作人员,组织不会放弃他们。
李克农在吴石牺牲后,把这件事深深记在心里。

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多次提到吴石的名字,强调要加强对地下人员的保护,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吴石的牺牲,成为中共情报史上一个沉重的教训,也成为激励后来者的精神力量。
吴石被捕到牺牲的这几个月里,李克农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案,就是想把这个出生入死的战友救出来。
可现实太残酷,台湾海峡不光隔断了地理距离,更隔断了营救的可能。

李克农最终没能救出吴石,这份遗憾和自责,他带了一辈子。
吴石的牺牲不是白费的,他用生命证明了信仰的力量,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馆藏档案:《李克农情报工作文献选编》(1949-1962)
台湾"国防部"军事审判档案:《吴石案审判卷宗》(1950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情报保卫工作史料选编》(第三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
谷正文口述,《白色恐怖秘密档案》,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隐蔽战线英雄谱:吴石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