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在漳州石码集结整编并留影。(资料图片)
东南网9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蓝毅辉)
“那一天,商店打烊,学校放假,石码万人空巷,路两边人头攒动,争相观看日本侵略者的可耻下场……”8月17日,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石码街道后港古街的讲古寮,又传出讲古人林靖华抑扬顿挫的声音。这位耄耋老人讲着讲着,忽扶尺一下,四座皆静。节奏紧张处,听者屏息凝神;节奏激昂处,听者掌声雷动。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长期研究石码近代史的林靖华手写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系列稿件,同时在每个周六的下午,他会来到石码后港古街讲古。
石码,是侵厦日军的洽降地。而当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故事,可以从红军时期说起——
宣传抗日 扩大红军
据《龙海文史资料》一书记载,石码商会始建于清朝末年,以图工商业及对外贸易之发展,调解商贾争讼,促进公共福利。
1919年,在抵制日货运动中,石码商会成立“抵制日货办事处”,检查登记旧日货,监督不进新日货,反对日本经济侵略。
作为水运交通发达的商业重镇,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地已有商店千余家。其时,龙溪县半数以上的税收来自这里。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举攻克漳州。漳州战役获胜后,化解经济困难成了重中之重。毛泽东把筹款扩军的任务瞄向了相对富裕的石码一带,揭开红军进驻石码的序幕。
同年5月19日,红四军所属部队从漳州、浦南、角美、海澄、长泰等地,集中到石码中学操场进行整编、阅兵并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四军进驻石码后,在罗瑞卿的主持下,成立了由7名委员组成的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并将原有的游击队组成了一支赤卫队,石码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工农革命委员会配合红四军成立扩军机构,开展扩军工作。
红色政权成立后,红四军依靠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力量,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抗日宣传。在石码中山亭前,红军召开了千人以上参加的宣传大会,就抗日形势、红军进漳目的和党的政策作了演讲,号召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会后,三人一组、五人一队组成宣传小分队,队员别着“抗日救国”的臂章,手拿小红旗,写标语、画漫画、发传单,组织小型文艺宣传队,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
有老人回忆,当年驻地墙壁和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消灭地主武装”“反对日本出兵中国”“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扩大红军”等醒目标语。通过这些宣传,人民群众明白红军进入石码的目的,纷纷响应。
在扩军工作中,罗瑞卿尤其重视招收知识分子加入红军队伍。开国中将苏静、抗战英雄苏精诚等人就是那时在石码参加红军,后来成长为人民军队骨干的。这一时期,石码海澄地区扩军总数达四五百人。
筹款筹物 整装出发
红军进入石码时,从镇中心赶来的群众,围在内社、西头一带公路两侧欢呼。人们还放起鞭炮,将红军迎进解放西路。
红军在解放西路番薯埕连三小学(现工人俱乐部)设立红四军政治部,政委罗瑞卿、宣传部长舒同、财经管理处负责人李富春等人,住在相隔10多米远的三府衙门(现龙海区总工会)内。
来到石码,红军最重要的任务是筹款。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筹款委员会,由红四军财经管理处处长李富春和毛泽覃负责。
在筹款筹物计划中,毛泽东特别强调,除军阀地主或资本家的财产没收外,对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商人全部实行自愿捐助的政策。
在罗瑞卿的带领下,筹款有序进行,各商户依数自觉缴款。
据一些老红军回忆,当时每名红军战士可分得两套灰色军装、两双胶鞋及一块银元。从赤脚穿草鞋到胶鞋,这对许多战士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穿上新衣新鞋,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倍增。
红军在漳州地区一共筹得约百万款项,其中有14万银元来自石码。在这里,红军还筹集了大批物资,如鞋子、布匹、食盐、药品和印刷机等,后来全部运往中央苏区,为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了物资支援。筹款筹物过程中,红军还下乡发动群众打土豪开谷仓,并拿出一部分粮食、衣服和现款,分给当地贫苦的劳动人民。
洽降时刻 万人空巷
受到红军的影响,石码成为一座忠勇小镇。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当地人民积极投身抗战,出钱出资出力;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石码仍与鼓浪屿通行船只运送物资,支援敌占区人民的生活;后来这里成为省定两个特种区署之一,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出海口、通往敌占区的唯一贸易港口,也是战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对外通商口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通过广播和报纸传遍全国,龙溪县城的民众倾城而出,上街高呼“抗日胜利万岁”“中国抗战胜利万岁”,鞭炮烟花响彻全城。
“小时候,洽降的场面不知听长辈描述过多少遍,回回都让我们激动不已。”根据早年的描述,林靖华曾画下几张侵厦日军来石码洽降的作品。
由于石码与厦门一衣带水,是当时漳厦间交通的咽喉,被选为洽降地点。
8月29日,侵厦日军改派海军大佐松本与领事馆书记官林乃恭及随员等6人,乘“烟台山”号小汽艇前来石码正式请降。
消息一出,群众辗转相告,欲一睹为快。受降这一天,石码街上人山人海,途为之塞,道路两旁楼窗阳台上万头攒动,人们要亲眼见证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场面。
日本降使自晏海路码头上岸后,指挥刀上挂出白布,低眉垂眼。下午3时30分,洽降仪式在石码商会举行。松本大佐俯身呈验身份,待一系列认证结束,他弯腰屈膝双手递呈上降书,恭聆受降官训令。厦门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阙渊少将当场宣读了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福建省政府给厦门日军最高指挥官原田清一的两份备忘录。最后,松本大佐微微发颤,挪步向前,面色惨白,缓缓地在备忘录上签下名字。这一过程持续了约40分钟。结束后,降使一行立即退出。
至此,八年浴血奋战,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纪念侵华驻厦日军到石码洽降,石码商人自发捐资,在石码商会会馆后院北侧建了一座“受降亭”。
从80年前的历史中走来,今天的石码古镇,面朝宽阔的九龙江口,守护着一方水乡的宁静。漫步在楼宇之间、街巷深处,能感受到民生的温度和发展的脉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石码街道九二〇路上,龙海文体大楼原址为石码商会。杨伟强 摄
受降亭(资料图片)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