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郎平,大家对她的印象总是“铿锵玫瑰”。
赛场上的郎平也总是展现出绝对的实力,只是近期的露面,郎平却给大家展现出了她温情的一面。
除此以外,郎平也因为此次动态收获了无数掌声和赞扬。
那么郎平究竟做了什么呢?
郎平又为什么会收获这么多人的追捧呢?
九月下旬,刚从美国回到国内不久的郎平,没有太多休整,就专程赶到了上海。
她的目的地,是前中国男排主力队员汤淼的家。
这已经不是一次普通的探望,而是一场跨越了十年的约定。
这次见面,被郎平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简单地概括为“老友相聚”。
照片里,她和汤淼都笑得很灿烂。
郎平穿着一身熟悉的中国代表团运动服,神态轻松,仿佛只是来见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而坐在轮椅上的汤淼,精神看起来相当不错。
这次探望,就像过去很多年一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郎平带来了点心,还细心地为汤淼七岁的女儿汤臻臻准备了学习用品。
桌上,一个红色的信封静静地放着,在镜头下显得格外醒目。
两人聊了很久,从汤淼女儿的学习情况,到郎平在美国的执教点滴,再到汤淼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
郎平还分享了一些国外的康复新理念,不断鼓励汤淼要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这段深厚的友谊,其实早在2005年就埋下了种子。
那时候,郎平正执教美国女排,在一次国际赛事上与当时还是男排新星的汤淼相识。
谁也想不到,这份跨越了性别、项目甚至国界的交情,会如此坚韧。
更没人能料到,命运会给汤淼开一个如此残酷的玩笑。
2007年,一次训练中的意外,让他颈椎折断,高位截瘫。
这位前途无量的排球天才,人生轨迹就此被彻底改变。
如今,他不仅行动不便,甚至需要依靠机器来辅助呼吸。
在汤淼最黑暗的日子里,很多人伸出了援手。
而郎平的这份关怀,尤为特殊和持久。
从2013年起,只要有机会,她都会来看望汤淼,这份坚持,一晃就是十年。
这早已超越了前辈对后辈的关照,更像是一种家人般的牵挂。
这份故事里,还有另一位让人唏嘘的主角,那就是前女排国手周苏红。
她和汤淼曾是体坛公认的金童玉女,但婚后不久的这场意外,让一切戛然而止。
据一些说法,是汤淼不愿拖累爱人,主动提出了分开。
悲剧之后,生活以另一种方式继续。
周苏红后来再婚,有了自己的女儿,但她并没有与汤淼的世界彻底隔绝,偶尔还会带着女儿来看望他。
而汤淼,则通过试管婴儿技术,迎来了自己的女儿汤臻臻。
如今,他和父亲、女儿一起生活,破碎的家庭用另一种方式温暖的依偎在了一起。
郎平的探望,不仅仅是强者对弱者的慰问,更像是两位在不同人生赛道上奋斗的体育人之间的共鸣。
一个年过六旬,也曾承受过身体的伤病和舆论的重压。
一个身体被禁锢,却依旧顽强地坚持康复,积极面对生活。
他们的相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传递。
不过,郎平的这次探望,很快就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形成了一股“郎平热”。
绝大多数网友和球迷都被这份长达十年的情谊所打动,纷纷称赞她“重情重义”,是真正的体育榜样。
人们习惯了赛场上那个霸气十足、指挥若定的“铁榔头”。
当她展现出如此细腻、温情的一面时,这种反差感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于一位功勋人物完美人格的期待。
郎平的行为,被解读为一种超越了竞技成绩的、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正能量。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赞美声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杂音。
有人在网络角落里窃窃私语,质疑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作秀”。
当然,这种猜疑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它来源于郎平过往所经历的种种争议。
想当年,她执教美国队,一些刺耳的声音骂她是“卖国”。
后来回归执教中国女排,带队成绩不佳时,排协甚至曾专门撰文批评。
即便后来带队拿下世界冠军,也有人酸溜溜地说她只是运气好。
这些经历,让一部分人习惯性地用审视和怀疑的眼光看待她的一举一动。
于是,那张照片里桌上的红色信封,就会被一些人任意解读。
在相信者眼中,它是长辈对晚辈最真挚的关怀和帮助。
而在怀疑者眼中,它却可能是一个刻意摆拍、用于塑造人设的“道具”。
讽刺的是,当舆论的焦点在“感动”与“作秀”之间来回拉扯时,事件真正核心人物的处境,反而被模糊了。
人们热衷于讨论郎平的品格,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汤淼每天需要面对的真实困境。
他不仅要靠呼吸机维生的艰难,还要承受独自抚养女儿的压力,甚至还要忍受康复训练的枯燥与痛苦。
可以说,汤淼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推动制度进步的催化剂。
正是他的案例,让整个社会开始深刻反思运动员的职业风险和伤残保障问题。
随后,一系列积极的改变发生了。
专业运动员的伤残保险额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康复治疗也被更广泛地纳入了医保范围。
这些制度性的成果,让后来的运动员们在面对同样的风险时,能有更坚实的保障。
然而,制度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需求。
郎平“连续十年”的个人行为,恰恰反衬出体系化保障之外的“盲区”。
制度可以提供资金和医疗方案,但很难给予长期的精神慰藉、情感支持和社会融入的帮助。
对于像汤淼这样长期需要康复和照顾的伤病运动员来说。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制度条文,更是像郎平这样带着温度的、持续不断的关怀。
郎平的行动,其示范意义也正在于此。
其实,郎平和汤淼的故事,远比一个简单的“温情探望”要复杂得多。
它里面交织着深厚的个人情谊,反射出喧嚣的舆论生态,也见证了保障制度的蹒跚前行。
郎平的善举,最大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感动了多少人。
而在于它用一种温和却无比强大的方式,撬动了公众对于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退役后”、“受伤后”命运的持续关注。
未来的中国体育,当然需要更多让人感动的“郎平”出现。
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让所有“汤淼”们在意外不幸降临时,都能被稳稳接住的、更加成熟和人性化的保障体系。
个体的善意是珍贵的火种,而健全的制度,才应是照亮每一个体育人前路的永恒光芒。
信息来源:
微博账号——郎平
羊城派——郎平再赴上海探望汤淼,多年温情不改祝福老友““保持乐观””
荔枝网——感动!郎平再次探望周苏红瘫痪前夫送大礼,留下““祖孙三代””合影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