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到那条报道是在地铁上,屏幕上闪着几个字:人民日报点名。说实话,这几个字在商业圈是把刀,能捅穿那些华而不实的泡泡。
被点到名字的是于东来,一个把超市干成现象级的“异类”。有人说他运气好,有人说他会作秀,可我更愿意把他当成一面镜子,照得清谁只是口号,谁是真的把人放在心上。
别急着往上贴“伟光正”的标签,先说几件具体的小事。
许昌人都知道,胖东来的购物车种类多得夸张,老人有矮把手的推车,带娃的有母婴车,轮椅通道不打折扣;你去称重,去皮精确到克,水产台前,店员把沥出来的水一滴不留倒干净再称;厕所、休息区、充电点都在人性化的位置,真不是摆拍。
还有工时,七小时封顶,年假能休到近百天,委屈奖不是段子,是实打实发过的。
你说花架子也行,可碰上“红内裤”那事儿,人家没往下压、没糊弄,直接召回、道歉、跟进整改,还把供应商拉出来严肃处理。你很难不服,这不是会不会公关的问题,是企业底牌问题。
有人不信,觉得不过是“流量叙事”。宋清辉这样的经济圈意见领袖站出来说胖东来没啥核心竞争力,只能靠花样吸眼球;原湖北首富兰世立也开炮,说利润都分给员工,不上市就谈不上社会价值最大化。
说实话,这两种声音我都理解,市场上确实充满了靠讲故事赚钱的公司,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挣钱才是常态。但问题在于,市场终究要回到体验这根轴上。
你把员工当耗材,服务就会变形;你把消费者当韭菜,信任就会枯竭。
响亮的口号救不了复购,漂亮的PPT留不住人心。
雷军的反应其实很有意思。他不是零售圈的人,却第一时间说那句话——胖东来是中国零售界的神话。
神话两个字听着悬,但他要表达的不是神化个人,而是看到一种“逆潮流”的确定性。
互联网时代,大家习惯用补贴换规模,用烧钱换增长,用融资来掩盖效率的窟窿;可越是这样,越说明一个朴素事实:信任被透支了。
你把信任拿回来,靠的不是更会讲故事,而是反其道而行——把人放回到商业的中心。
这回人民日报跟进,不是简单给面子,而是把“怎么成”的逻辑剖开给同行看。点名的意义,在于把一件事从个案拉到样本。样本是什么?
不是某个超市的SOP清单,而是“人”的位置——员工不是拧螺丝的手,顾客不是被猎杀的流量。你可以不同意,但你得先解释:为什么在同城,同样的商品、同样的价格,别人就是能获得更高的复购、更少的投诉、更稳定的团队?
有人问,照你这么说,难道所有企业都该学胖东来?我不这么看。
中国很大,商业形态多得很,没必要复制粘贴。
于东来自己也说,不要神化,也没必要照搬。他甚至承认自己有劣根性,有冲动和极端的时刻。可这更说明问题:人的位置确定了,制度才有生命力。
相反,很多企业反着来——制度先搭,文化后补,最后只剩KPI的冷硬和报表的漂亮,遇到一场供应链波动或者一轮经济下行,全线崩盘。
“红内裤”不是唯一的压力测试。这两年“玉石”风波也烧过,换作别人要么把锅推给平台,要么拉黑几个账号就当灭火。
胖东来那套处理思路很一致:把过程翻出来,把责任捋清楚,把整改列出表。互联网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装。
你一装,网民就和你拧上了;你摊开,舆论反而过了峰值自己回落。道理并不深,可就是难。难在真诚要付成本,难在坦白意味着承担。
说回员工。七小时工时、年假近百天、委屈奖,这些在老板圈里被称作“养大爷”。养就养了吧,怎么没见人家垮?
相反,人家把月饼这种看似“烂大街”的品类做成了爆品,日产据说三万块还供不应求,单品体量上亿。你去问做食品的同行,真相很简单:细节累出来的口碑,口碑托举的爆品。
看着容易,做起来全是尖刺——原料、工艺、冷链、品控、客服、售后,任意一个环节掉链子,前面所有“尊重”“真诚”的口号都会变嘲讽。
也别把胖东来想成完人,它当然有短板。这套模式高度依赖创始人气质,复制难、扩张慢,地缘半径之外的管理成本会陡增。
说白了,它不是标准化的开店机器,没法像快消巨头那样铺地图。
可这不妨碍它成为一面镜子。镜子不是让你照完就变样,它是提醒你:你的脸上到底是粉太厚,还是本来就长了疤。
同行学不来灵魂,至少也该学会别糊弄。把保洁阿姨当人,把一线员工当人,把顾客当人,这种“常识”,总不能永远停在宣传片里。
我见过太多企业,前脚宣布加薪福利,后脚就启动优化裁员;今天喊“以人为本”,明天发KPI红线;嘴上把“家文化”挂得比谁都响,现实里连加班餐都舍不得。
你可以说环境艰难,成本高企,商业不是做人情,可问题又回到根上——没有信任的组织,效率只会更差。
你压一线员工,员工就会在每一个看不见的角落“压回去”:少服务一分钟,少一个微笑,多一句甩锅,利润就丢进了缝里。你以为自己算得清,其实亏得最狠。
这里不得不再提雷军。小米为什么一路跌宕还能翻回来?不是因为它永远价格最低,而是它构建了一套和粉丝、和用户的信任机制——每次发布会尽量“说人话”,每次品控事故尽量“把话说到前面”,每次战略调整尽量“把路交代清楚”。
你可以不同意它的选择,但你大体能猜到它下一步怎么走。
这种确定性,本质就是信任。雷军看到胖东来,看到的是同一种底层气质:和人打交道,把话说直,把事做实。
人民日报把这个气质写出来,就等于替行业把门槛抬了一寸。抬门槛不等于给人挡路,而是把歪门邪道挡一下。
那些指望靠短期补贴引流、靠数据作秀、靠包装美化来过日子的玩家,日子会越来越难。
不是因为有人打压,而是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懂,员工越来越会选。
你今天能把一个投诉压下去,明天会有十个差评从别的口子冒出来;你今天省了一笔员工福利,后天就要花十笔成本去修复服务质量。商业没有神罚,只有结构性的报应。
有人提议,既然人民日报都点名了,是不是应该推动胖东来全国化、资本化?我谨慎反对。不是因为它不配,而是因为不是所有好东西都适合规模复制。
有些机制,天生就需要慢,有些文化,天然就得靠熟成。
你把它硬拽到资本的赛道里,短期看是放大,长期看很可能是稀释。把它留在它合适的半径里,让它像一个源头活水,去影响一圈又一圈的人,这就够了。更大范围的工作,交给那些愿意认真照镜子的同行去做。
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学不会于东来”,而是“明知道该学什么,却始终不敢”。不敢把利润从口袋里掏出来,不敢把话摊开给消费者听,不敢承认“我们以前做错了”。
人性有惰性,组织有路径依赖,改变要付真金白银的成本。可如果你连这点都不愿意付,就别怪员工心不齐、顾客没耐心、品牌不长久。
商业的长跑,从来就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掉队时有没有人愿意把你拉一把——你的员工愿不愿意,顾客愿不愿意,就是最终的投票器。
到这一步,再看“点名”两个字,它不只是褒奖,还是提醒,是倒计时。镜子已经挂在墙上,不必再争论镜子值不值钱,谁敢抬头,谁先改变气色。
别再拿“行业惯例”当挡箭牌,惯例从来就是被打破的。别再拿“环境不好”当借口,环境永远都不完美。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辩解上,不如先把厕所打扫干净,把标签贴清楚,把工时算明白,把道歉说到点子上。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