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一直是遥遥领先,为什么闭关锁国之后就被外国超越了?中国古代科技一直是遥遥领先,为什么清朝闭关锁国之后就被外国超越了?如果真的一直领先,闭关锁国不是既能防止技术流失,又能安心自主研发?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认知都是,我们中华文明在古代,尤其在科技领域,是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从四大发明到张衡的地动仪,再到祖冲之的圆周率,案例数不胜数,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那么我的困惑就来了。既然我们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方,那清朝选择“闭关锁国”,从一个朴素的、利己的角度看,难道不是一个非常高明且合乎逻辑的策略吗?
1840年,清军挥舞着大刀和土炮,冲向英国铁甲舰的炮火中,瞬间灰飞烟灭。这一幕,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源于百年前清朝的“闭关锁国”。那时的中国,还沉浸在“四大发明”的荣光里,以为自己关起门就能永保优势。可结果呢?
世界科技大爆炸时,我们却亲手掐断了最后一口“氧气”。今天,咱们就揭秘:明明当过“学霸”,咋一锁门就成“学渣”了?这血泪教训,藏着每个国人都该懂的生存法则。
古代的“领先”其实是“偏科生”
会干活,但不爱琢磨原理。老祖宗搞出四大发明、修水利、织丝绸,全是实用派高手,但很少追问“为什么这样能成”。比如:张衡的地动仪能测地震方向,但没人深入研究地震到底咋产生的;数学书《九章算术》直接给解题步骤,不像古希腊人搞出一套公式推导的逻辑。
好比会做菜但不懂化学,手艺传着传着就容易丢。靠经验吃饭,不搞实验,技术多是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经验堆出来的,很少像欧洲人那样做实验、测数据(比如伽利略丢铁球测重力)。
结果:技术容易断代,进步也慢。
闭关前,自家院子早就埋了雷
读书人都去考公务员了;科举只考四书五经,科技压根不算“学问”。精英全挤破头当官,谁去研究蒸汽机?工匠地位低,发明被骂“奇技淫巧”(比如数学家刘徽的理论被后人误解)。
小农经济不需要“升级”,自家种田织布够吃穿,没有大规模生产的需求,改良技术动力不足。对比欧洲:大航海抢殖民地、搞贸易,逼着他们造更快的船、更准的钟表。
技术藏着掖着,传着传着就没了,手艺都是“祖传秘方”,战乱或家族绝后就直接失传。欧洲人搞学会、发论文,互相较劲验证,知识反而滚雪球。
闭关锁国:亲手掐断最后一口气
关起门时,欧洲正翻天覆地,清朝锁国那会儿(17-18世纪),欧洲爆发科学革命(牛顿定律)+工业革命(蒸汽机)。明朝时徐光启还翻译过《几何原本》,清朝直接禁西学,连偷师的机会都不要。
错过工业革命,被降维打击,英国用专利法鼓励发明,清朝却怕西洋技术“动摇国本”(官员甚至说“宁用烂历法,不让洋人来”)。结局:1840年鸦片战争,清军弓箭大刀 vs 英军铁甲舰大炮,纯属虐菜。
“闭关保技术”为什么是昏招?
技术越捂越落后,历史证明开放竞争才催生创新(比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统天下后,连“天圆地方”这种错话都没人敢质疑。
“防技术泄露”反害自己,活字印刷在中国被雕版压制,传到欧洲却改良成印刷机。怕别人学走?结果人家学完超越你。
没有外来刺激,根本创不出新,不开眼看世界,连显微镜、望远镜都没见过,怎么研究细菌和宇宙?
终极真相没对手,就躺平了!中国地理太舒服:周边游牧民族只会打仗,不懂科技,中原王朝缺乏危机感。欧洲“群雄打架”:英法德西互相卷,打仗逼着造枪造炮,科技坐火箭。现代启示:看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多猛——打开门,才能赶上趟。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