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正式回应员工猝死:当天并未安排加班,评论区一语道破天机

猿辅导员工猝死最新后续:官方称当天并未安排加班,更多细节曝光

一位年仅二十六七的年轻人,在本该享受人生新阶段的年纪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不禁令人惋惜。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内卷已经成为许多人习以为常的生存现状,为了保住饭碗,争取升职完成指标,很多人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甚至是健康,尤其在一些高强度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教育行业等,员工的加班早已成为默认的事情

那么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官方又给出了什么样的最新回应?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光鲜背后的沉痛真相

4月24,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悄然扩散,一名年轻人猝死于武汉光谷某写字楼中,随着线索逐步明确,人们发现他是一名供职于猿辅导公司的员工,年纪尚轻,工作稳定,任职已有四五年,是公司口中的“优秀员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前途无量的人,却在工作岗位上,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情瞬间在网上引起热议,而这位员工的同事也纷纷出来描述当天的情况,根据多方报道,这位员工在出事前已经连续工作了18天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

他从上午10点上班,一直持续到凌晨12点,虽然中途有短暂休息,但几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4月21日原本是他的休息日,可却被安排继续加班,他实在太累了,干脆决定就在公司凑合一晚,准备第二天接着干,然而这次她却再也没有醒来。

早上保洁进来打扫卫生时发现怎么叫他都毫无反应,立刻报警,救护车到场后,医生遗憾宣布,这位年轻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事发之后,公司十分“低调”,并没有出面回应,有媒体联系了之后公司也是回应称确实有此事,正在调查,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这一切,不禁令人想起近年频发的“过劳死”新闻,从程序员,外卖员,到今天的教培员工似乎各行各业都逃不开一场场因高强度工作导致的悲剧,而年轻人猝死于岗位上的悲剧,也一次次唤起我们对职场健康,工作制度与企业责任的深思

公司回应避重就轻,真正的责任又该谁来承担?

事情发生以后,公司试图“低调处理”,但员工早已心知肚明,事发后公司以“网络故障”为由,临时通知所有员工调休,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质疑是试图掩盖真相,员工之间也私下流传着消息,很多人都知道出事了,也知道是加班惹的祸。

就在4月15日上午,公司终于正面的回应了对于员工猝死的争论,据公司回应,该员工李某某当天处于调休状态,团队也未安排加班,公司方面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陪伴家属处理善后事宜。

表面上,这似乎是一场突发的不幸,是不可抗的“意外”,但这份回应并未能平息公众的质疑,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何会在看似正常的一天,一个熟悉的办公场所突然离世

有媒体采访了这家公司的员工,一些公司员工称自己当天休息,对事件不甚了解,也有部分员工在媒体探访时称“加班没那么夸张”,但另一面,一位曾在该公司工作的前员工却告诉记者:在他在职时,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10点,而“没人会准时离开”。

大家心照不宣地继续工作到11点甚至更晚,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不是制度强迫,却比强迫更有压力,还有员工称自己入职以后发现工作压力巨大,感到身心俱疲,但是迫于生计压力,还是选择了忍耐。

这位员工想着“忍一忍也许就过去了”,可就在这“忍”的过程中,身边就有人倒下了,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前员工回忆称,自己在猿辅导上班时,短短半个月就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他最终选择辞职,休息了半年才缓过来。

这样的描述触目惊心,这已经不仅仅是职业压力的问题,而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迫,人在长时间高压,超负荷的环境中,健康随时可能亮红灯,精神也在逐渐崩溃。

生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这不应该成为选择题

这个世界最残酷的不是加班本身,而是你在用生命拼命工作的时候,公司却未必在乎你的健康,甚至在你倒下之后,连一句真诚的悼念都吝于表达,很多人都在问: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拼命加班?是为了生存,升职,还是仅仅是害怕掉队

李某某的猝死并不是一份公告就能简单盖棺定论的事件,他的家人失去了儿子,朋友失去了伙伴,同事们或许仍沉浸在震惊与悲伤之中,而我们,更不能在痛心之余转头就忘,为什么一个如此年轻,工作表现优异的人,会在公司里走到生命尽头

这不是一句“突发意外”就能解释的问题,当天到底有没有额外的工作量,公司的制度和文化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有人说,这是命运的不幸,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已经被工作剥夺得所剩无几,长期的疲劳积压成为身体隐患的温床,那么这份“命运”,是不是也藏着一些人为的推力?

记者在猿辅导武汉办公楼的探访中发现,公司正常运转,LOGO清晰可见,员工忙碌有序。看似一切如常的背后,是否正隐藏着一种“高压惯性”?而这种惯性,是否已经变得危险?

即便公司称当天没有安排加班,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当今许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与教培行业,加班不再是“制度”明文要求,而是一种“文化约定俗成”,你不走,我也不好意思走,你做完了,我却还没完成KPI。于是大家都陷入“加班内卷”的漩涡。

李某某的离世,不只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它也是一个行业的警讯,一个制度的缩影,我们可以尊重逝者隐私,不传播谣言,但绝不能忽视那些已经显现的“制度性疲劳”,他用生命敲响的警钟,不该被沉默所覆盖。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当天   员工   天机   年轻人   生命   正式   制度   发现   健康   行业   工作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