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原突围,他把患病的女政委背出了包围圈,累得吐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陈少敏病重,无法行走,被一名警卫战士背过封锁线。

山路、枪声、断粮、吐血——三十多天里,生与死之间,他背着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从敌人包围圈中一步一步踏出来。

一双布鞋,两条命

1946年6月26日,黄昏,南化塘,山雨将至。

警卫班长王德才蹲在地上,用树枝搅了搅锅里的野菜汤。

锅边是一双粗布军鞋,鞋底被石子磨掉半截,左脚鞋帮已裂口,旁边草垫上,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躺着,面色蜡黄,咳声细弱。

陈少敏,中央中原局组织部长,此刻连坐起来都费力。

当天拂晓,蒋介石下令30万国民党军,全线进攻中原解放区。

中原军区被切割包围,6万人分为南北两路突围,陈少敏所属的北路军,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目标是突围进入陕南。

突围前夕,陈少敏骑的骡子,在翻越峡谷时失蹄坠崖,随行军医检查后判断,“腰伤加重,短期内无法骑乘,极可能瘫痪”。

留在原地,等于被俘;坐担架,不现实;自己走,不可能。

几名干部陷入沉默。正当他们权衡调换人员时,王德才开口:“我背她走。”

没人劝阻,也没人附和,没人笑。只是沉默。

王德才二十七岁,原籍河南息县,八路军老兵,打过平汉路,扛过大刀,腿上有两道弹痕。他说自己背,就真的背。

第一天翻山越岭,走了不到五十里。陈少敏三次发烧,浑身抽搐,神志时断时续。

王德才换肩、调绳,不喊一声苦。

当天深夜扎营时,战士发现他背上磨出血痕,衬衣已被黏在肉里。

第二天,部队接到南化塘方向集结命令,途经一条落石频发的山谷。

王德才背人走在队伍后段,一块碎石砸中他左臂,他没停,低头咬断衬衣角,把伤口缠住,继续前进。

“那段路,他一边流血,一边唱小调压嗓子,说是怕打瞌睡把陈部长摔了。”战友事后回忆时这样说。

三次交火,三次死里逃生

7月17日,敌军调集4个师,三面围堵。

北路军突围主力遭遇阻击,战斗从早打到晚,天黑后,37团强行突围,撕开一道缺口。

王德才背着陈少敏,混在突围小队中冲出火力网。

途中两次被追兵包抄,他贴着崖壁,甚至趴在地上缓慢挪动。

突围途中,野草丛中一具尸体挡路。

王德才踢了踢没动,又背着陈少敏从旁越过,刚过去几步,尸体翻身开枪,子弹从耳边擦过,打中后面一名战士额头,现场血溅石面。

陈少敏全身僵硬,身体剧烈抖动,王德才低声说:“别怕,死不掉。”

他将陈少敏放在一块大青石后,用草盖住,又抽刀直扑过去。十几秒内,地面没有动静。他回来时,刀口沾着血,左手食指已经被划伤。

7月18日,东赵川,敌军主力再度拦截。

突围队伍腹背受敌,副司令员周志坚下令各小队交替掩护,组织撤退。陈少敏病情恶化,高烧39度以上。

王德才将她绑在背上,用一根毛巾勒紧额头,防止滑落,自己则赤脚踩着乱石奔跑。

敌机轰炸时,他钻入一口枯井,背上的人一点没碰伤。部队转移后他才爬出,继续前进。

“白天行军,晚上走夜路。一天睡不上三小时。大多数人背枪,他背着一个人,还得拿枪。”

7月21日凌晨,小石桥伏击战。最危险的一刻。

夜行途中,桥下藏有敌军一个加强排,前队过桥刚完,敌军开火,后队被压制,王德才走在中段,被子弹扫中左肩,当场失衡滚下桥坎。

陈少敏被摔入一米多深的水沟,动弹不得,敌军从上游射击,弹片四散,王德才爬起来,用身体护住陈少敏,半分钟内中两枪,强忍剧痛,拖人躲进山沟。

躲下那一刻,他吐了一口血,染红前襟。

战后军医赶到,为他止血时发现,他口腔因过度疲劳已溃烂,下颌肌痉挛,不能正常张口进食。

“真是把命背出去了。”指挥员李先念看完报告后说。

突围后期,部队进入陕南山区,王德才因高烧伴随肺出血,被送往野战卫生所。

草鞋断了,路还没走完

陕南边界,雨后的山道,泥泞如浆。

突围进入第26天,王德才脚上的草鞋已经穿烂,他试着用马尾绳绑住鞋底,刚走两步,绳断了。

跪在泥水中翻包,发现只剩两截麻绳,捆紧脚,再背起陈少敏,继续走。

“那时候没人说话,全靠意志,他走一步,鞋里就灌水,脚趾刮出血泡。”

前方传来枪声,部队再次陷入阻击,敌人在一个峡口设伏,封住山路,前队强攻不成,只能绕行山脊。

王德才听完指令,脱下湿透的棉衣,把陈少敏包起来,用一根折断的木杖支撑,再次上路。

一个小山坡,50米高,他爬了整整40分钟。

每走几步就停下来,喘一口气,再走,他咬着牙、满头是汗、嘴唇裂开,血和泥混在脸上。

夜里宿营地,一名战士记录:“班长左脚大拇趾指甲脱落,鲜血从鞋里渗出,但他还背着人四处找柴。”

陈少敏情况越来越差,几次昏厥。

王德才抢到一点炒面,用自己的水浸软,一勺一勺喂她吃,军医说:“她能活下来,是个奇迹。”

部队粮尽弹绝,很多人开始吃野菜树皮。

有人发烧死在路上,有人掉队再没回来,王德才日夜不离,只靠一根扁担当拐杖支撑。

36天后,他们翻过秦岭,进入陕南。

一场突围,三万人只剩七千

突围结束的那天清晨,云雾弥漫山腰,李先念在一块岩石上望着队伍缓慢前进。

六万人出发,此刻只剩下七千多人,很多人满身血污,双眼凹陷,连站都站不稳。

陈少敏被安排秘密转送延安,化装成回乡老妇,改名换姓。

临走前,她把那只陈旧的文件包、自己用过的皮手套塞进王德才怀里,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你还年轻。”

这句话,王德才一生记着。

几十年后,在地方党史座谈会上,有人问王德才:“你当时想过值不值?”

他笑了:“不背她,我们都走不出去。”

这一幕后来被称为“用命背出的希望”。

王德才没有留在史册的显赫位置,只是个班长,没有军衔勋章,战后回到老家种地。

直到1970年代,才由地方党史部门整理其事迹。

他没有写回忆录,没有参加过大型会议,他的名字只出现在,中原突围的部分战地日记中,和一纸“护送有功”的战时简报上。

而陈少敏,抵达延安后再次投入工作,参与筹建全国总工会,建国后任更高的职位

她在多次采访中谈到中原突围,却从未详细讲过那位警卫员的名字,只说:“那是个比我还倔的小伙子。”

直到她晚年口述史编写时,才补了一句:“他姓王,是我走出那片山林的双脚。”

王德才晚年留下一个遗愿:那只手套和那只文件包,要放在烈士纪念堂。

他说:“那不是我的,是命换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包围圈   政委   年中   陕南   李先念   中原   敌军   部队   军医   战士   延安   班长   鞋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