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什么非要搞垮苏联,当苏联总统不好吗?久加诺夫道出原因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苏联解体前的暮气沉沉,经济停滞、民族矛盾激化,早已让无数人心生不满。

叶利钦,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正是在这一情况下崭露头角。

他目睹了体制的僵化,感受到了变革的迫切。

为此,叶利钦哪怕亲手埋葬这个他曾经效忠的巨人,也在所不惜。

那么这位充满争议的俄罗斯前总统,为何执意要推倒那座庞大的苏联大厦?久加诺夫给出了答案。

叶利钦此人

1931年,叶利钦出生在了苏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受时代影响,他在童年时期曾经历过苏联工业化与集体化的艰难历程。

同时还目睹了二战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叶利钦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

1955年,他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建筑行业。

凭借出色的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逐步积累了政治资本。

1961年,叶利钦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并逐渐进入地方党务系统,从此开启政界旅途。

叶利钦性格直率、敢于直言,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和改革精神。

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敢于挑战传统体制中的弊端,这种性格使他在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试图打破僵化的政治体制。

叶利钦抓住了这一契机,凭借多年来在地方积累的威望和改革决心,获得了戈尔巴乔夫的信任。

在1985年,其被任命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踏入苏联政治核心。

在政坛多年耕耘中,叶林钦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

他喜欢冒险,在童年时期,就曾因为玩手榴弹失去过两根手指。

而工作之后,这种性格更是贯穿了叶林钦的整个政治生涯。

每当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他都能够果断采取行动。

此外,叶林钦还以手段强硬著称。

早在担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的时候,展现了极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强硬作风。

为了推动地方发展,叶林钦不惜强令州内军工企业生产民用产品,以此缓解消费品供应紧张问题。

不过与此同时,在叶林钦身上也有着亲民和务实的一面。

比如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他也依然能够亲自排队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与示威者直接对话。

也正是这样复杂的性格,为他之后的政治行为埋下了伏笔。

苏联解体

自步入1980年代末,苏联的状况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

这个曾经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如今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外强中干。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引入市场经济元素来挽救计划经济体系。

可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执行不力,改革不仅未能改善经济状况,反而加剧了资源短缺和腐败现象。

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物资极度匮乏。

面对空空如也的商场货架,市民们的脸上愁云惨淡。

而此时的政府,甚至也背负着巨大的外债,截止到解体前夕,总额已经高达966亿美元。

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联内部各加盟共和国也纷纷萌生出了独立意识。

民族矛盾的彻底激化,底层百姓的困境,让苏联政府的中央权威遭到不断削弱。

就在这危急关头,叶林钦使出了“关键一击”,加速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灭亡”。

1991年8月19日,苏联强硬派发动政变,试图通过废黜戈尔巴乔夫来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时任俄罗斯(当时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叶林钦,正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登上坦克发表了演讲。

他指责政变是“非法的”,号召群众罢工,最终导致政变失败。

经此一事,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削弱。

可反观叶林钦本人,却声望大增,影响力迅速上升。

之后,戈尔巴乔夫试图建立新联盟,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威信。

但叶林钦却对此表示了拒绝。

不仅如此,他还在1991年12月8日,联合白俄罗斯、乌克兰领导人秘密签署协议,宣布要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正是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紧接着12月25日,无力回天的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卸任,并将国家最高指挥权移交给叶利钦。

随后,苏联也宣告解体,一代帝国就此轰然倒下。

探究背后之原因

其实俄罗斯发展至今,很多国际专家都曾发出过疑问。

叶利钦,这位充满争议的俄罗斯前总统,为何会选择助力解体苏联?

难道当苏联总统,稳坐权力中心,不好吗?

这个问题,担任前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的久加诺夫,或许最有发言权。

他是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家,早在苏联时期就参与了政治活动,在政坛上颇具影响力。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位经验丰富的政员,曾多次在采访中进行探讨。

他指出,叶利钦之所以推动苏联解体的动机之一,就是个人野心。

随着叶林钦步入政坛越久,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

可戈尔巴乔夫的存在,让他备受打压,权力受限。

所以叶林钦希望通过摧毁苏联,摆脱苏共体制的束缚。

从而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预期的新国家,以此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而苏林解体后,他的梦想确实得到了实现。

成为俄罗斯总统后,叶利钦掌握了更高的法律授权、财政以及军队。

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的影响和误导。

叶林钦的思想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苏联的体制是阻碍国家发展的根源,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才是俄罗斯的未来。

所以希望通过全面西化,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和资金支持,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

同时,叶林钦认为苏联解体,可以让俄罗斯摆脱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拖累”,独立发展。

因此,叶林钦最终做出了选择,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助力者”的角色。

然而,现实发展给和叶林钦原本的设想背道而驰。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依然被美欧视为战略对手。

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也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不知道看到这一幕的叶林钦,心中是何滋味。


参考文献:

叶利钦促成苏联解体内幕_中国政治学.2009-07-17

争议声中逝去的叶利钦.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04月26日

王游 苑秀丽:苏联解体30周年:原因、教训与影响再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09-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苏联   叶利钦   总统   原因   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   政治   政坛   国家   经济   体制   性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