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苏联解体前的暮气沉沉,经济停滞、民族矛盾激化,早已让无数人心生不满。
叶利钦,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正是在这一情况下崭露头角。
他目睹了体制的僵化,感受到了变革的迫切。
为此,叶利钦哪怕亲手埋葬这个他曾经效忠的巨人,也在所不惜。
那么这位充满争议的俄罗斯前总统,为何执意要推倒那座庞大的苏联大厦?久加诺夫给出了答案。
1931年,叶利钦出生在了苏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受时代影响,他在童年时期曾经历过苏联工业化与集体化的艰难历程。
同时还目睹了二战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叶利钦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
1955年,他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建筑行业。
凭借出色的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逐步积累了政治资本。
1961年,叶利钦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并逐渐进入地方党务系统,从此开启政界旅途。
叶利钦性格直率、敢于直言,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和改革精神。
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敢于挑战传统体制中的弊端,这种性格使他在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试图打破僵化的政治体制。
叶利钦抓住了这一契机,凭借多年来在地方积累的威望和改革决心,获得了戈尔巴乔夫的信任。
在1985年,其被任命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踏入苏联政治核心。
在政坛多年耕耘中,叶林钦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
他喜欢冒险,在童年时期,就曾因为玩手榴弹失去过两根手指。
而工作之后,这种性格更是贯穿了叶林钦的整个政治生涯。
每当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他都能够果断采取行动。
此外,叶林钦还以手段强硬著称。
早在担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的时候,展现了极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强硬作风。
为了推动地方发展,叶林钦不惜强令州内军工企业生产民用产品,以此缓解消费品供应紧张问题。
不过与此同时,在叶林钦身上也有着亲民和务实的一面。
比如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他也依然能够亲自排队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与示威者直接对话。
也正是这样复杂的性格,为他之后的政治行为埋下了伏笔。
自步入1980年代末,苏联的状况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
这个曾经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如今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外强中干。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引入市场经济元素来挽救计划经济体系。
可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执行不力,改革不仅未能改善经济状况,反而加剧了资源短缺和腐败现象。
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物资极度匮乏。
面对空空如也的商场货架,市民们的脸上愁云惨淡。
而此时的政府,甚至也背负着巨大的外债,截止到解体前夕,总额已经高达966亿美元。
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联内部各加盟共和国也纷纷萌生出了独立意识。
民族矛盾的彻底激化,底层百姓的困境,让苏联政府的中央权威遭到不断削弱。
就在这危急关头,叶林钦使出了“关键一击”,加速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灭亡”。
1991年8月19日,苏联强硬派发动政变,试图通过废黜戈尔巴乔夫来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时任俄罗斯(当时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叶林钦,正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登上坦克发表了演讲。
他指责政变是“非法的”,号召群众罢工,最终导致政变失败。
经此一事,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削弱。
可反观叶林钦本人,却声望大增,影响力迅速上升。
之后,戈尔巴乔夫试图建立新联盟,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威信。
但叶林钦却对此表示了拒绝。
不仅如此,他还在1991年12月8日,联合白俄罗斯、乌克兰领导人秘密签署协议,宣布要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正是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紧接着12月25日,无力回天的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卸任,并将国家最高指挥权移交给叶利钦。
随后,苏联也宣告解体,一代帝国就此轰然倒下。
其实俄罗斯发展至今,很多国际专家都曾发出过疑问。
叶利钦,这位充满争议的俄罗斯前总统,为何会选择助力解体苏联?
难道当苏联总统,稳坐权力中心,不好吗?
这个问题,担任前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的久加诺夫,或许最有发言权。
他是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家,早在苏联时期就参与了政治活动,在政坛上颇具影响力。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位经验丰富的政员,曾多次在采访中进行探讨。
他指出,叶利钦之所以推动苏联解体的动机之一,就是个人野心。
随着叶林钦步入政坛越久,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
可戈尔巴乔夫的存在,让他备受打压,权力受限。
所以叶林钦希望通过摧毁苏联,摆脱苏共体制的束缚。
从而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预期的新国家,以此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而苏林解体后,他的梦想确实得到了实现。
成为俄罗斯总统后,叶利钦掌握了更高的法律授权、财政以及军队。
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的影响和误导。
叶林钦的思想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苏联的体制是阻碍国家发展的根源,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才是俄罗斯的未来。
所以希望通过全面西化,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和资金支持,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
同时,叶林钦认为苏联解体,可以让俄罗斯摆脱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拖累”,独立发展。
因此,叶林钦最终做出了选择,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助力者”的角色。
然而,现实发展给和叶林钦原本的设想背道而驰。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依然被美欧视为战略对手。
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也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不知道看到这一幕的叶林钦,心中是何滋味。
参考文献:
叶利钦促成苏联解体内幕_中国政治学.2009-07-17
争议声中逝去的叶利钦.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04月26日
王游 苑秀丽:苏联解体30周年:原因、教训与影响再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09-13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