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募资15亿,利润媲美茅台却“躺平”研发,AI免费时代将如何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当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它的招股书递交到上交所主板时,市场立刻被一组数字吸引。因为这家公司实现了3.75亿元的营收和1.72亿元的净利润,其主营业务毛利率更是飙升至惊人的90.74%。

这种堪比茅台的盈利能力,让外界给它贴上了“数据茅台”的标签。

然而,在这份光鲜的财务报告背后,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开始浮现。为何在手握巨额利润的同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却从2022年的18.02%一路滑落到今年上半年的16.05%?

当豆包、元宝,甚至阿里巴巴都携免费AI工具杀入战场时,这家靠着贩卖“信息差”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它的未来还能像过去一样安稳吗?

一台政策驱动的印钞机

企查查的故事,始于一个极其偶然的瞬间。2014年,创始人陈德强,一位85后的前软件工程师,只是想和朋友找个篮球场打球,为此他们做了个小工具。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恰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那一年,中国工商登记制度迎来了重大改革,信息公开的大门被推开。

这阵政策东风,无意中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企查查的核心模式,说白了,就是做起了国家公开数据的“精加工”生意。

它将原本散落在各个政府网站、难以检索的工商信息抓取、清洗、整合,然后用一种对用户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门生意的巧妙之处在于,其数据源是公开的,成本极低,这就为其“印钞机”般的利润奠定了基础。

翻开它的成本构成,你会发现大头并非昂贵的数据采购,而是支付给阿里云等服务商的云端服务费——今年上半年,这项费用占据了营业成本的26%。

一旦这套数据处理和展示的系统搭建完毕,每增加一个新用户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正是它毛利率能高达90%的秘密,规模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司的营收由两大引擎驱动。C端个人会员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在2022年占比高达79.51%,是其稳固的基本盘。

与此同时,公司正悄然将重心向B端业务倾斜。这部分面向企业的数据接口服务,毛利率超过了恐怖的94%,其收入占比也从2022年的6.82%稳步攀升至今年的8.34%,成为拉动整体利润率持续走高的关键动力。

钱多到烫手却只爱存单

如此强大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人们自然会好奇:企查查把赚来的钱花到哪里去了?

招股书里,公司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蓝图,计划募集15亿元,其中近10亿都将投向C端和B端的研发、数据库升级以及一个雄心勃勃的AI项目。这听起来像一个技术驱动型公司该有的样子。

然而,回顾它过去的行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账上竟然趴着近16亿元的银行理财及结构性存款。

而就在今年2月,公司还斥资3亿元,在苏州建成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这种对金融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偏爱,与它超过3个亿的年净利润放在一起看,显得格外突出,也透露出一种骨子里的保守。

更让人不解的是,与其充裕的现金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条逐年下滑的研发投入占比曲线。从18%到16%,虽然绝对金额在增加,但比重的下降,与一个声称要拥抱AI、立足科技的公司形象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所有投资者面前:这次IPO募集资金用途的巨大转变,究竟是一次痛定思痛后的真实战略转向,还是为了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而精心包装的新故事?

当免费的AI开始敲门

企查查所在的这条赛道,远非一片宁静的蓝海。由于技术门槛并不算高,行业内早已陷入了同质化的肉搏战。天眼查、启信宝、爱企查等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企查查大同小异,大家比拼的无非是数据覆盖的广度和查询的便捷性,用户往往是谁便宜、谁好用就选谁。

企查查给自己定下了每年388元的会员费,是同类产品中最贵的。这种定价策略是一把双刃剑。2022年9月的一次提价,直接导致了公司在2023至2024年度新客户付费金额的下滑。更关键的数据是,其付费转化率从提价前的1.02%断崖式下跌至0.73%,这无疑证明了用户黏性并不高,对价格极为敏感。

如果说同行的内卷只是贴身肉搏,那么AI带来的则是釜底抽薪式的“降维打击”。

今年7月,阿里巴巴突然推出了名为“88查”的免费工具,它不仅能查基础信息,甚至连过去需要付费才能看到的法律诉讼等深度信息也一并免费开放。

这就像一个手持重机枪的玩家,闯入了一场冷兵器格斗,直接动摇了企查查们赖以生存的付费根基。

除了商业上的激烈竞争,企查查的商业模式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阿喀琉斯之踵”。它的命脉高度依赖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稳定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其数据源。

同时,在数据抓取和使用过程中,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如影随形,用户投诉和法律纠纷也时有发生。一旦数据出现错漏或更新不及时,还可能给用户带来商业误判,引发更大的争议。这些风险,都说明它的商业根基并非看上去那般坚不可摧。

结语

这便是企查查面临的“茅台悖论”。它享受着茅台一般的暴利,却没有茅台那样深厚的品牌护城河和不可复制的独家配方。

过去十年的辉煌,更像是创始人陈德强和他的团队在特定时代窗口期抓住的一次红利。如今,政策红利期正在接近尾声,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被AI彻底颠覆。

上市,或许能为企查查的转型之战补充急需的弹药。但真正的挑战,远非融到多少钱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以陈德强为核心的创始团队,能否真正摆脱过去十年形成的路径依赖,在资本配置和战略决策上,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面对一个信息获取方式被重塑的未来,过去成功的经验,很可能成为明天最沉重的枷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科技   茅台   利润   时代   公司   数据   毛利率   信息   用户   成本   政策   上半年   阿里巴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