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缺水、鄱阳湖见底!三峡水库20亿吨淤沙,为何不趁机清理?

极目新闻4月2日有报道,长江枯水期,连鄱阳湖的鱼都搁浅了。

有人想到,三峡水库淤积20亿吨泥沙,为什么不借枯水期趁机排出?这么多泥沙放着不管,不怕影响大坝的使用寿命吗?

这个问题像块石头,压在很多人心里,长江水少了,泥沙却多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

长江里的泥沙,从来不是省油的灯,每年4.6亿吨泥沙顺着江水往下跑,这是什么概念?这些泥沙能把整个西湖填平30次。

这些泥沙大半来自上游,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被暴雨一冲,顺着嘉陵江进了长江。

云南山区的坡地开垦后,红土混着碎石往下滑;就连贵州的喀斯特山区,雨水也能敲下石渣子带进水道。

三峡大坝一建,水流慢了下来。以前江水能把泥沙冲到崇明岛,现在到了库区,泥沙就像卸了力的石头,乖乖沉到库底。

20年下来,20.8亿吨泥沙在这儿安了家,占了水库总库容的3.5%。

别小看这些泥沙,湖北荆州的护堤员老李最清楚,荆江河段的河床每年都在长高。

“十年前,堤岸比江面高两米,现在江面快跟堤顶齐平了。”这里成了长江版的“地上悬河”,汛期来的时候,谁都捏把汗。

更让人揪心的是防洪库容,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团队测过,按现在的淤积速度,80年后三峡的防汛能力会降14%。

这意味着,遇到特大洪水,能拦住的水会少一大截。

有人说,清了不就完了?可清淤这事儿,比想象中难多了。

三峡水库最深的地方有320米,相当于100层楼那么高,普通抽沙船的吸管最多伸到100米深,到了这儿就像胳膊够不着脚尖,白费劲。

专门对付深水区的射流式抽沙船,看着厉害,却挑泥沙,长江上游冲下来的泥沙里,混着不少粗砂和小石子,这东西吸进去,就像给机器喂沙子,不出半天就得坏。

有人想到了填海用的天鲲号,这大家伙一天能挖30万立方米泥沙,可它得在30米深的水里才能动。

长江航道最深处才12.5米,天鲲号进来就像大象进了浴缸,转个身都难。

2018年,奉节段试过一次抽沙,抽沙船刚开工,江里的鱼就翻了白肚,后来才知道,泥沙被搅起来,水里的氧气少了一半,连最耐活的鲶鱼都扛不住。

技术不行,时间也不赶趟,每年12月到次年4月,长江水最浅,可这时候正是下游春耕的关键期。

湖北仙桃的种粮大户王建国,每年这时候都盯着三峡的补水通知。

“麦子返青、水稻育秧,哪样离得开水?2024年冬天旱得厉害,多亏三峡补了46亿立方米水,不然田里就得绝收。”

这46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够1093万人喝一年,能填满200个昆明湖,要是这时候清淤,闸门一关,下游的水就断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都得受影响。

钱也是个大问题,清理1吨泥沙要15块,20亿吨就是300亿,三峡一年的利润还没这么多,这笔钱要是花在清淤上,发电、航运的投入就得砍,不划算。

更麻烦的是,清出来的泥沙没地方去,长江泥沙颗粒太细,不像黄河的泥沙能烧砖,堆在岸边还占地方,遇上暴雨又会被冲回江里,白忙活。

其实,三峡早就有对付泥沙的法子,叫“蓄清排浑”,听着复杂,道理挺简单。

每年7到9月,长江进入汛期,雨水多,江水猛,带着全年78%的泥沙往下冲。

这时候,三峡就把水位从175米降到145米,闸门打开,让洪水裹着泥沙赶紧走,别在库里安家。

等汛期过了,江水变清了,再把水位升回175米,存着清水慢慢用,这么一操作,每年进库的泥沙从2.03亿吨降到了1.48亿吨,效果看得见。

这两年又加了个新招,叫“库尾减淤调度”,简单说,就是在补水的时候,故意让水位忽高忽低,水流速度一快,就能把库尾的泥沙冲到深处,不占防洪的地方。

2025年春天,这么调度了两次,就冲掉了195万立方米泥沙,相当于10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土堆,这些泥沙被赶到“死库容”,就不影响防洪了。

不光三峡,全世界的大水库都被泥沙烦着,美国的胡佛大坝,用了80年,库容少了一半;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更惨,泥沙把水库填了快三分之一,尼罗河三角洲都在缩小。

相比之下,三峡算不错的了,设计的时候,工程师就给大坝加了“抗泥沙buff”,主体用的混凝土抗冲刷能力比普通大坝强3倍,就算泥沙磨上100年,也伤不了筋骨。

有人担心,泥沙越积越多,会不会把三峡堵死?专家测算过,按现在的速度,100年后三峡还能保持80%的有效库容,够用了。

而且上游正在治沙。四川、云南修了14900多座拦沙坝,贵州种了上亿棵树,这些都能减少进长江的泥沙。再过几十年,入库的泥沙可能会更少。

说到鄱阳湖干旱,这锅真不能全扣给三峡。

江西水文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到2025年,鄱阳湖流域的降雨量比往年少了15%。雨水少了,长江上游来的水也跟着少,湖里的水自然就浅了。

鄱阳湖的形状也坑人,像个敞口的簸箕,水一进湖就顺着出口往长江跑,存不住。加上这些年湖底的泥沙越积越多,湖床抬高了半米,更装不下多少水了。

三峡其实还帮了忙,2025年3月,鄱阳湖水位跌到7米,三峡赶紧补水,让下游水位抬了2米,湖边的灌溉站才能继续抽水,不然早断水了。

当地也在想办法。去年在湖口修了个节制闸,水少的时候关上,能多存点水;渔民们改养耐旱的小龙虾,比养鱼稳当;连候鸟保护区都挖了人工湖,给天鹅、白鹤留个家。

未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办法不少。

上游要接着种树固土,云南正在搞“退耕还林”,把25度以上的坡地都种上树,不让泥土进江。四川建了“泥沙监测网”,哪个流域泥沙多了,马上就能发现。

技术上也在突破。重庆交大的团队研发了“生态清淤船”,抽沙的时候能往水里补氧气,鱼就不会死了。

他们还在试验用磁选技术,把泥沙里的重金属挑出来,剩下的就能用了。

泥沙也能变宝,新疆的克孜尔水库,把清出来的泥沙堆成梯田,种上了棉花;江苏用长江泥沙填海造地,新增了20万亩耕地。

三峡的泥沙里,13%是粗砂,能做混凝土,以后说不定能卖钱。

调度也得更精细。现在三峡不光考虑防洪、发电,还兼顾鱼的繁殖。每年4月,专门放一段时间水,模拟自然洪水,让鱼卵能顺利孵化。

2025年,涪陵江段的鱼卵就比往年多了三成。

说到底,长江的问题,得用长江的办法解决。泥沙也好,干旱也罢,都是流域里的事儿,得上下游一起使劲。

三峡不是万能的,但它在尽力平衡各方需求。清淤不是不能做,只是现在不是时候,也没必要。

等技术更成熟、成本降下来,说不定哪天就能把这些泥沙变成资源。

就像鄱阳湖的渔民老张说的:“水多水少是天定的,咱们能做的,就是顺着自然来。”

长江奔流了千万年,见过比这更难的坎,只要咱们科学应对,总能找到和它相处的好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科技   鄱阳湖   长江   水库   泥沙   库容   江水   水位   大坝   沙船   汛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