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脱水电站日前正式启动,该工程总投资1.2万亿元,装机容量达6000万至8100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规模,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柱,被誉为世纪工程。
遥想当年,三峡电站的建设与运营,直接拉动了湖北的GDP增长,带动了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创造了十分可观的就业岗位,包括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运行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
投资更高,规模更大的西藏墨脱水电站将影响的不止是项目本地的GDP,更可能拉动全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为经济注入活力。当然,作为项目所在地的西藏,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预计将显著影响当地旅游业、餐饮业、酒水行业以及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周期中的白酒行业而言,更是一大翻盘机会。
西藏白酒市场:青稞酒占比70%,全国名酒渗透
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70万人,藏族同胞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稀少,但2024年白酒消费规模依然达到了10亿元,人均饮酒量处于较高水平。
西藏白酒市场以本地青稞酒为主,占比超70%,多为浓香型低度酒,口感酸甜,符合高原居民传统偏好。本地品牌占据主导,主打性价比和地域文化特色,占据中低端价格带,茅台、五粮液等全国性品牌有所渗透,主要满足商务宴请和旅游消费需求。因地理偏远和运输成本高,外来品牌渗透率低,本地酒企依赖区域渠道和特色化产品。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气候催生饮酒驱寒需求,家庭自酿青稞酒普遍,节日和社交场景消费高频,拉萨等城市依托旅游业,催生酱酒产业高速发展。
墨脱工程带来百亿级增量窗口,将成为西藏从封闭高原市场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特色消费赛道的绝佳机会,那么,在这一轮工程红利与消费红利的推动下,西藏白酒蕴藏着怎样的机会?
西藏白酒市场,三大机会来袭
因为常住人口稀少以及交通条件复杂等原因,西藏白酒市场一直未能有大的突破,墨脱工程的落地,犹如一道惊雷,敲开了西藏白酒市场机会的大门。
第一大机会是白酒品类格局的变化。由于长期固化的饮酒偏好和高寒的气候,青稞酒在当地占据着绝对的统摄地位,而墨脱工程将通过投资拉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就业乘数效应,产业链衍生百万级岗位间接就业,这些人中不乏有工程从业精英,也有不少从事基础劳力的工种,且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群,不再带有本地饮酒偏好指征。
这些外来务工人群的饮酒偏好将改变西藏白酒市场消费格局,从饮酒品类来说,不再局限于青稞酒,更喜欢饮用全国化白酒产品,比如茅台、五粮液、汾酒等等,同时,宴席、商务宴请的频次也将增高,这些场景用酒依然偏向于全国化名酒,如此一来,青稞酒的市场占比可能被稀释,全国化白酒市场占比可能迎来提升。
第二大机会是饮酒度数的上升。西藏白酒消费市场因为偏好青稞酒一直处于低度化状态,随着外地务工人群的进入,西藏白酒市场将迎来显著的升度现象,青稞酒产品也可能根据这些人群的喜好,做出度数上的改变。比如从原来20度左右升度到30度左右。全国化名酒分布低中高全系列度数的产品,将更好地满足需求。
第三大机会是西藏白酒品牌全国化的机会。西藏本土白酒品牌因为地缘性太强等缘故,一直较难走出去以实现全国化,墨脱工程将是其敲开雾障,全国化试水的绝佳机会。比如西藏藏泉酒,以清香型青稞酒为主,醇厚自然,饮后不上头,在推广低度化、适口化的白酒消费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只是口感上需要一定的接纳时间,针对这个,酒企可以在口感上做出适宜内地城市消费的改良,或是培育消费者口感,实现破局;又比如是西藏藏羚羊酒,产自林芝市,是中国第一支复合香型白酒,
以青稞、高粱、大米、小麦、糯米、玉米六种粮食为原料,并辅以西藏古老藏秘酒配方,加入冬虫夏草、藏茶等西藏特产精华液,恰恰满足当下人们健康饮酒的需求。总体而言,西藏本土白酒品牌,具备极强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可能是发展的阻碍,却也可能因为独特性成为破局的利剑,重点看酒企在营销中如何讲述故事,如何平衡口感。
可以肯定的是,在墨脱工程开启后,西藏白酒消费规模将迎来较大的增长,香型格局与度数偏好也将发生巨变,想要牢牢抓住这波红利,还需加紧建设铺货渠道,提升购酒便利性,让这波红利来得更猛一些。
(来源:大家酒评)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