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一纸“145%加征关税”落地,面对原油价格的猛增。
中国炼油厂直接集体"脱美入俄"!美国原油现在彻底成了备胎中的备胎。
俄罗斯原油却是坐着专属"高铁"(输油管道),直接怼进中国炼厂储油罐。
现在咱们的地方炼油厂的老板们,见面打招呼怕不都是:"今天俄油管饱了吗?"
早在今年的对华关税以前,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就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2024年,咱们从老美那,才买了不到1000万吨,只占总进口量的1.74%。
那为啥会下降呢?还不是因为他们卖的太贵了,每吨比俄罗斯贵了47美元。
本来就很贵,今年4月还要猛加关税,直接涨到1391.3美元/吨!
这价格比俄罗斯油贵了一倍还多,炼厂老板们一看账单,当场就懵了。
这哪儿是买油啊,简直是在“烧钱”!
再看看俄罗斯那边,人家给咱们管道直供到罐,单价便宜不说,运输成本还比美国的海运低20%!
而且俄罗斯直接拍胸脯说:“中国要多少油,我们都能送!”两相对比,美油拿什么跟人家竞争?
所以今年特朗普“作死”的一加关税,美油出口量直接同比暴跌82%,进口占比直接跌到0.3%。
这就相当于,美油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一杯羹”变成了“一滴水”!
美油在中国市场的失利,直接把美国页岩油产业推向了深渊。
2023年,中国还是美国原油的第三大买家,每天进口50万桶。
现在倒好,订单全飞了!美国国内原油库存逼近4.5亿桶,再卖不出去,油价可能暴跌!
北达科他州页岩油产区,已有部分钻井平台停工,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更是股价暴跌。
而这可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能源路径和结构布局的“大换血”。
美国油靠海运漂洋过海,俄罗斯油通过管道直接怼到炼厂储罐。
海运是惊涛骇浪中的不确定性,而管道却是锁死的信任纽带。
并且咱们向来懂得未雨绸缪,所以当美油链条崩断的那一刻,后路早都铺好了。
很多人以为美油退场更多的是“价格驱动”,但真正的硬核操作才刚刚开始。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32%的炼油设备,依赖中轻质原油。
所以美国油因杂质少、适配度强,就成为了炼厂的“黄金搭档”。
而俄油粘度高、硫含量高,直接用会“水土不服”。
那怎么办呢?咱们直接源头推工艺,油源倒逼设备升级!
2025年2月,中石油给哈尔滨石化“动手术”,进行俄油适配改造,9月就能完工。
同时秦皇岛、营口、大连的炼厂也在搞类似动作。
这不是哪家企业的小聪明,而是整个行业链的系统调整。
更绝的是中俄打通了一条“东向补链线”——从阿穆尔河沿岸到抚远的,83公里辅助输油管段。
别小看这短短的83公里,它让俄罗斯原油从“送到楼下”变成了“送进嘴里”。
彻底融入中国东北地区,至华北地区的二级分销系统。
新华社对此评价“中俄能源互联互通的最后一环”。
在这场能源变局下,2025年第一季度,大连原油码头因美油骤减,使用率下降34%。
而中俄能源走廊的管道,使用率突破90%,创五年新高。
这可不仅是运输习惯问题,而是供应格局的底层换轨。
美国油要漂洋过海的港口调度,而俄罗斯油现在靠的却是,咱们一起铺设的新能源走廊。
辽宁港集团的数据显示,中俄管道的原油运输成本比海运低20%以上,而且不受国际局势波动影响。
想想看,美油在海上漂着时,俄油已经在管道里欢快地“跑马拉松”了。
并且,俄罗斯也很珍惜和咱们的原油合作。
比如,美国原油退场后,中国炼厂最先感到的不是“无油可炼”,而是“旧配方不能用了”。
对此俄能源部就直接搞了一个“支持中方炼厂工艺适配”的专项基金,并正在评估。
而这可能会通过优惠贷款,或设备出口减税,帮助中国企业升级。
这可太关键了!以前是中国买油,现在俄罗斯直接“下场”帮着炼油,从“油源协作”迈向“产线协作”。
举个例子,大庆石化为了炼俄油,专门新建了3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
采用俄油与大庆原油分炼模式,把俄油分离成不同组分精细化加工。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融,才是中俄能源合作的终极形态。
如今的中国,多元化供应+技术自主双管齐下。
2024年原油进口总量5.53亿吨,虽然同比降了1.9%。
但济阳页岩油和惠州19-6油田的开发,让国内自给率蹭蹭往上涨。
再加上中俄管道年输油4000万吨,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年产能1980万吨,“管道+海运”双保险体系稳如泰山。
这场能源变局也正在撬动全球话语权。
俄罗斯原油价格因西方制裁,跌至每桶47-53美元,比国际市场低15%。
还支持人民币结算,每年能帮中国省下超50亿美元。
而中俄还在玩更大的,我们计划2025年将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至60%。
推动上海原油期货,与莫斯科交易所联动,加速“石油人民币”国际化。
想象一下,未来全球原油交易可能绕开美元,直接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
这才是真正的“去美元化”大招。
美油出局,俄油上位,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市场替代,而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底层重构。
美国油是“金融品”,价格波动大、供应弹性。
俄罗斯油是“结构型油源”,稳定可控、能配上产线、能量化进仓。
从买油到帮炼油,从价格合作到产线互融,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突破传统贸易框架。
未来,当北极航道开通、西线管道(阿尔泰—新疆)建成,中国能源安全将彻底“解锁”。
再也不用担心被马六甲海峡卡脖子。
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