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斗恩担仇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路和视角
一、城市新地标“破土”:石家庄人的热切期盼终见曙光
10月21日,石家庄高铁片区57号地块传来振奋消息——项目塔楼地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正式“冲出地面”,这座总建筑面积达45.9万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体,由此从地下施工阶段全面转入地上施工阶段。
对石家庄市民而言,高铁片区的每一步建设都牵动心弦。施工现场,高耸塔吊挥动机械臂,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建设者们绑扎钢筋、支护模板的身影交织成热火朝天的画面——这不仅是建筑的“成长”,更是城市向上的“脉搏”,承载着人们对高品质商圈、现代化办公空间的憧憬,以及对城市天际线重塑的期待。

二、规划蓝图:一座综合体,定义城市“新高度”
根据官方权威规划,该项目位于塔南路以南、平安大街以东,规划建设2栋超高层塔楼及附属裙房:其中主塔楼建筑高度达258米(地上53层),副塔楼高度200米(地上38层),地下均为6层。项目定位为集高端商圈、会议展览、商务办公、超五星级酒店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建成后不仅将重塑石家庄天际线,更将成为吸引全国优质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名副其实的城市新地标。

三、“冲出地面”的直观进度:见证建筑“生长”
转入地上施工阶段后,项目建设将进入“可视化加速期”。按照超高层建筑施工的行业新工艺标准,类似规模与工艺的塔楼,通常可实现5-7天/层的施工进度。这意味着石家庄市民将能直观见证这座258米新地标的“成长”,看着它以近乎“每周一层”的速度拔节向上,从图纸线条快速转化为城市天际线上的实体轮廓。

四、官媒“低级失误”:权威性背后的隐忧
然而,在这场“城市喜讯”的传播中,一则插曲引发了对“官媒严谨性”的深刻反思。
多家官方媒体在最初报道该项目时,竟出现了“规划建设2栋6层高楼”的荒诞表述——要知道,该项目定位为“超高层综合体”,且地下施工已涉及“超长桩”“核心筒斜墙”等超高层技术,“6层”与项目实际规划、现场施工场景完全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明显错误在最初传播时,诸多官媒转载环节竟无人发现,最终虽通过修改稿件删除了错误表述,但此前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客观产生。

五、反思:官媒需以“严谨”守护权威性
在自媒体信息爆炸的当下,官媒之所以能保持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核心在于权威性与严谨性——市民相信官媒“字字较真”,才会将其作为信息的“可靠锚点”。但此次“6层高楼”的低级失误,暴露出多重问题:
“不求甚解”的惯性。
部分采编人员仅满足于“转述材料”,既未对照项目效果图(图中清晰呈现超高层建筑形态),也未深入施工现场核实,陷入“人云亦云”的被动状态。
“审核链条”的松散。
官媒转载环节本应是“二次把关”,却因审核流程粗放,让明显错误“一路绿灯”,反映出对“转载责任”的认知缺失。
“专业追问”的缺失。
过去在一些表述上,就存在“只听介绍、不追问探求”的毛病,对建筑规划、工程术语等专业信息缺乏“较真”精神。
对官媒而言,日后需从三方面改进:
重拾“追问精神”。
对项目信息保持“质疑意识”,针对“超高层为何出现低层表述”等矛盾点,主动向建设方、设计方追问澄清,而非“照单全收”。
扎紧“审核链条”。
建立“文字+逻辑”双重审核机制,对建筑高度、层数、功能等核心指标,必须对照官方规划文件交叉验证。
强化“专业赋能”。
定期组织从业者开展城市建设领域知识培训,提升对建筑术语、工程逻辑的理解能力,避免因“知识盲区”导致报道失真。
石家庄高铁片区的新地标仍在拔节生长,它既是城市“物理高度”的延伸,也应成为官媒“专业高度”与“严谨度”的试金石。唯有以“较真”态度对待每一篇报道,官媒才能在信息海洋中真正站稳“权威”的脚跟,不负市民的信任与期待。

关注头条号斗恩担仇@斗恩担仇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