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北京、南京齐名,拥有比故宫大的皇城却没用,现在只是一个县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地方,曾经差点儿成了明朝的首都,规划得那叫一个气派,皇城面积比北京故宫还大,设计和工艺也甩当时的南京好几条街。可惜啊,这地方最后没派上用场,半途而废,如今只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地方就是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今天咱就来聊聊凤阳的故事,从它当年的辉煌规划,到中途停摆的原因,再到现在的模样。

凤阳这地方,搁在安徽省东北部,淮河边上,地理位置不算差,自古就是个热闹的地界儿。说起它的名气,最出彩的还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打小在这儿长大,家里穷得叮当响,后来放牛、当和尚、讨饭,啥苦都吃过。谁能想到,这位苦出身的哥们儿最后翻身做了皇帝,还想着把老家凤阳打造成大明朝的首都。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那会儿南京叫应天府,地势不错,守起来方便,可朱元璋总觉得有点儿偏东南,管不了中原和北边儿。再加上古代迷信风水,南京做都城的朝代一般都短命,朱元璋心里多少有点儿犯嘀咕。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凤阳,打算在这儿建一座新都城,叫“中都”。

为啥选凤阳呢?一来这儿是朱元璋的老家,他打元朝那会儿就是从这儿起兵的,感情深得很,管它叫“龙兴之地”。二来凤阳在淮河边上,漕运方便,能连通南北,战略位置还行。1369年,洪武二年,朱元璋拍板儿,下令在凤阳建中都,派了老丞相李善长和大将汤和、吴良这些人去督工,全国上下都动起来了。

中都的规划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时候参照的是《周礼·考工记》,还吸收了宋元都城的设计经验,目标是做个顶级的首都。整个城市分三层,最里面是皇城,外面套着禁垣,再外面是中都城。皇城是核心,占地84万平方米,比后来北京故宫的72万平方米还多12万平方米。中轴线拉了13里长,从南到北有洪武门、千步廊、大明门、承天门、端门这些大门脸儿。东西向有云霁街,街两边儿盖了鼓楼、钟楼、金水桥、国子监啥的,布局跟北京城有点像,但规模更大。

细节上,中都的设计也特别讲究。午门前有白石雕的须弥座,上面刻着龙凤图案,线条流畅,工艺顶尖。皇陵那边还有麒麟石像,高大威猛,基座上的云纹花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东西搁当时都是独一份儿,比南京的建筑精致多了,也给后来的北京故宫攒了不少经验。

为了建这座城,朱元璋下了血本。全国的工匠、士兵、民夫加起来快百万,巨型石料和木材从各地运过来。运石头用的是特制的三十二轮大车,几百人一块儿拉,费劲儿巴拉地挪到凤阳。木材从江南运,船队顺着淮河往上走,忙得热火朝天。因为凤阳本地人少,才三千多户,压根儿撑不起都城的规模,朱元璋还从江南迁了14万户有钱人过来。这些人到了凤阳后,开荒种地,盖房子,慢慢把这儿搞活了。

中都的建设从1369年开始,干了六年,动静特别大。负责管事儿的是李善长这帮人,进度推进得飞快。到1373年,皇城和禁垣差不多建完了,外城也修了大半。整个中都占地50平方公里,城墙高得吓人,护城河围着,城门结实得跟铁打似的。城里街道整整齐齐,商铺一家挨一家,官员的宅子也盖起来了,看着就挺像那么回事儿。

皇城是中都的重头戏,84万平方米的面积,里面宫殿多得数不过来。中轴线13里长,洪武门是大门,门楼高得能插云,顶上铺着黄琉璃瓦,亮得晃眼。千步廊两边儿立着上百根红柱子,顶上雕着祥云,看着就气派。承天门前面有金水桥,桥面是白石铺的,栏杆上刻着龙凤,护城河水清得能当镜子使。宫殿屋顶全是黄琉璃瓦,柱子刷成大红色,地上青砖铺得平平整整,跟皇家的派头儿特别搭。

要说工艺,中都绝对是明朝初年的巅峰。午门前的白石须弥座,刻的龙凤栩栩如生,比北京故宫的石雕细腻多了。皇陵的麒麟石像站得笔直,气势压人,底下的云纹花样多得让人叹气。南京明孝陵的石像跟这比起来,矮点儿粗点儿,工艺差了一截。中都的宫殿看着就高级,屋顶瓦片闪金光,柱子上的花鸟图案精致得很,哪儿哪儿都透着用心。

建这个工程,费的老鼻子劲儿了。工地上人山人海,石匠凿石头,木匠锯木头,泥瓦匠砌墙,忙得脚不沾地。巨型石料从几百里外拉过来,麻绳绑着,三十二轮大车吱吱呀呀地走。木材从江南运,船队在淮河上排长龙,帆都快把河面盖满了。工匠们住草棚,吃糠咽菜,累得够呛,好多人干着干着就倒下了,可工程愣是没停过。

凤阳本地人不够多,朱元璋从江南迁来的14万户人家起了大作用。这些人带着家当坐船过来,到了凤阳就在城外落脚,开地种庄稼,盖房子,慢慢聚成了村子。他们把江南的文化也带过来了,街上能听到软软的吴语,集市上卖起了丝绸和瓷器。现在凤阳人里有一半多是这些移民的后代,当年那批人真是给凤阳注了活血。

朱元璋对中都特别上心,派人盯着,自己还亲自看图纸,要求布局严谨,风水好,城墙结实。到1373年,皇城和禁垣建得差不多了,外城也快完工。城墙砖石垒得老高,护城河水波荡漾,城门钉着大铁钉,看着就硬气。凤阳从一个破地方,变成了都城的模样。1373年还盖了公侯宅子,六公二十七侯,房子雕梁画栋,院子老深。1374年又建了三万九千多间军营,士兵们住进去,旗子飘得满天都是。

眼看着一切都顺风顺水,谁知道1375年突然翻了船。

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跑凤阳视察中都。住进新宫殿那天晚上,他听见屋顶上有打仗的声音,像刀枪撞一块儿,还有人喊杀。他赶紧叫卫兵上去查,火把照了一圈儿啥也没找着。第二天让李善长查,说是有些工匠干活太累,心里不爽,在宫殿里藏了“厌镇”的东西,可能是一些符咒或者小雕像,想搞乱风水。这事儿史书里没写明白,但类似的说法不少,估计是个导火索。

朱元璋一听就炸了。他信风水,觉得这是有人想害他,下令把造宫殿的工匠全杀了。那天凤阳城外跪了一堆人,绳子捆着,哭得撕心裂肺,刀落下去血流了一地。朝里没人敢吱声,这事儿干得挺狠。虽然没考古证据,但史料里提过类似的情况,可能是中都停工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过,光一个“厌镇”还不至于废了中都,背后还有更实际的问题。刘基这帮谋士早就说过,凤阳虽然是老家,可地势太平,没啥险要,守不住。另外,建中都花钱花得太猛,国库都快掏空了,老百姓怨声载道,跟朱元璋推的节俭政策完全不搭。还有人觉得,凤阳是淮西集团的地盘儿,设都城在这儿,怕这帮人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综合下来,朱元璋回南京后,1375年4月28日下令停工,说是“劳费过重”。

中都这么一停,就彻底没戏了。朱元璋晚年想想这事儿,心里挺不是滋味,后来在南京修宫殿都尽量简单点儿,不想再折腾百姓。他儿子朱棣1421年把都城挪到北京,凤阳地位更低了。明朝没了以后,凤阳没人管,经济越来越差,清朝时就成了个普通县城。现在去看,就剩些破墙和皇陵,哪还有当年的影子。

现在的凤阳,就是滁州市的一个县,人口76万,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没当成首都,它的政治地位早没了,可作为朱元璋的老家和中都的遗址地,凤阳还是有点儿东西留下来。

最值一提的是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382公顷,里面有皇城遗址、鼓楼、钟楼这些老物件儿。皇城虽然破了,但还能看出当年的规模。鼓楼三层高,檐角翘着,爬上去能看全城。钟楼的钟没了,可模样儿还在那儿摆着。还有凤阳皇陵,是朱元璋爹妈的墓,前面石像和神道刻得挺细,是研究明朝石雕的好材料。

除了遗址,凤阳的文化也挺有特色。凤阳花鼓是明朝传下来的玩意儿,敲着鼓唱歌,调子好听,特别接地气。现在逢年过节,街上还能听见花鼓声,游客听着都觉得新鲜。

凤阳经济不算强,过去靠种地为主,工业也没啥起色。不过这几年搞旅游,把遗址修修补补,又建了个明中都博物馆,放着中都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外地人来得越来越多。农业和手工业也在慢慢起来,花鼓、石雕这些老手艺成了特产,多少给凤阳添了点儿活气。

凤阳这地方,曾经跟北京、南京齐名,皇城比故宫还大,可惜没用上,现在就一小县城。它的事儿,既是朱元璋个人经历的一个缩影,也是古代城市起起落落的一个例子。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挺唏嘘的,凤阳没当成都城,但留下的遗址和文化,还是值得咱去琢磨琢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皇城   南京   凤阳   淮河   钟楼   都城   故宫   明朝   皇陵   宫殿   遗址   北京   没用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