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挡不住!30亿吨铁矿重见天日,美媒:中国将改写全球格局

10月14日,力拓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几内亚西芒杜项目已从建设期转入系统联调阶段。

矿区铁路港口全链条实现"首矿上铁路",首船装货预计将于11月启动。

这座沉睡近30年的铁矿,终于要把第一批矿石运往中国了。

全球都盯着这船矿石,它藏着全球最大未开发铁矿的宝藏,储量足足30亿吨,露天开采的富矿比中国本土矿品位高一倍。

它难住了西方巨头近30年,力拓换了七任CEO都没挖动,却被中国企业啃下硬骨头。

这矿为啥睡了三十年?西方巨头为啥干不成?中国又凭啥能靠它打破垄断?

30年难题3年破

2019年底,中国企业主动伸出手接下了西芒杜铁矿这个“烫手山芋”,把之前西方人口中的“不可能”,变成了“肯定能”。

而面对西方国家谁也解决不了的难题,中国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好股权架子。

在铁矿北段,中国企业联合伙伴搞出了个“赢联盟”:

新加坡韦立占45%、中国宏桥拿35%,还拉上几内亚本地的UMS占 20%,再加上烟台港帮忙管物流,既有国际资本、中国实业,又有本地力量,各方拧成一股绳。

南段更直接,中铝、宝武、中国铁建这几家央企组成 “天团”,个个都是搞矿业、基建的老手,实力直接拉满。

股权定好,就该啃基建这块硬骨头。

在基建上,中国企业一点不含糊,直接砸了 140 亿美元,把 650 公里的铁路和深水港放在一起同步建设。

要知道,这条铁路得穿过密密麻麻的原始雨林,还得跨过好几处地质断层,光是隧道就挖了几十座,施工难度比力拓当初设想的还大。

可即便如此,只用了 10 个月就实现了“首矿上铁路”,把西方同行都看愣了。

此外,中国企业还没搞 “一锤子买卖”,而是玩起了共赢:

我们直接给几内亚政府留了 15% 的干股,往后政府要是想多参与,还能再收购 20%。

光给股份,我们还帮着搞技术本地化,教当地工人技术,甚至协助几内亚建钢厂。

就这样,中国硬生生把“只卖矿石”的单一模式,改成了“挖矿石→造钢材”的完整产业链,让几内亚从项目里真真切切赚到了长远好处。

而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也立竿见影。

我们只用了3年,西芒杜铁矿就实现了年产 1.2 亿吨的目标,而这个量能满足中国铁矿进口量的10% 到 15%。

西方巨头折腾了三十年都没迈过的门槛,中国企业没几年就给突破了,彻底成了“逆袭传奇”。

看到这,肯定不少人纳闷,为什么说如此有潜力的铁矿是“烫手山芋”?西方国家又为何不敢接手呢?

拿着金饭碗要饭

这一切,还得从1997年说起。当时,力拓公司瞅准机会拿下了西芒杜铁矿权。

西芒杜铁矿可不一般,经勘测发现,这里地表的富矿品位能达到66%,不但有害物少,而且好物质都在表层容易挖掘的地方。

力拓当时还美滋滋觉得,自己攥住了个“摇钱树”。可这“摇钱树”没焐热多久,就卷入了政治的浑水。

原来,2008年,几内亚前总统看着这矿眼馋,直接把铁矿北段的矿权收了回去,转头就以1.6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叫斯坦梅茨的商人。

这斯坦梅茨倒是会钻空子,拿到矿权后没费啥劲,转手又以20多亿美元卖给了淡水河谷,光这一倒手就赚了15倍差价。

虽然大赚一笔,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桩买卖背后的猫腻,很快就被查了出来。

原来,斯坦梅茨为了拿矿权,偷偷贿赂了总统的妻子。事情一曝光就炸了锅,斯坦梅茨直接被送进了监狱。

而淡水河谷花 25 亿买的矿权,也因为这桩丑闻被当地政府吊销,最后这北段矿权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公司力拓手里。

虽然力拓重新拿到矿权,但也没高兴多久,因为基建难题像座大山挡在面前:

这矿区偏偏建在海拔 800 米的地方,离最近的港口还有 600 公里,要想把铁矿运出去,就得修一条穿过原始森林和山地的铁路。

算下来,光修铁路就得花 150 亿美元。

而且山地施工风险极高,万一遇到地质灾害或者工期延误,损失更是没法算。力拓左思右想,越算越怕,最后干脆拖着不动工,矿就这么在山里搁着。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内亚后来又接连发生了两次军事政变,政局一下变得动荡不安。

外资们一看这情况,都吓得不敢往里投钱,纷纷站在旁边观望。

力拓这下彻底没了底气,觉得这矿就是个“烫手山芋”,只想赶紧甩掉。

2016年的时候,他们还想把手里的股份卖给中铝,可双方没谈拢,退也退不出去,只能硬扛着。

就这么拖来拖去,直到中国企业正式介入之前,西芒杜铁矿里那 30 亿吨高品位铁矿,愣是在山里闲置了整整三十年。

虽然我们帮西芒杜铁矿重新恢复活力,但值得一提的是,西芒杜铁矿的真正威力,远不止挖出矿石那么简单。

被动到主动

西芒杜铁矿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帮中国打开了铁矿定价权的大门。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看看中国之前有多被动就知道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虽是全球铁矿进口的“大户”,光进口量就占了全世界的70%,可定价权却攥在别人手里。

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矿企巨头,一直逼着用美元结算,中国企业想买矿,先得兑换大量美元,还得扛着汇率波动的风险。

更气人的是,矿价还随地缘政治瞎折腾,一会儿从 80 美元一吨涨到 230 美元,一会儿又往下掉。

国内钢铁厂的进货成本忽高忽低,不少利润都被这反复的价格波动给吞掉了,妥妥的 “买得多、说得不算”。

不过,自从西芒杜铁矿投产后,这一被动情况就彻底变了,国际矿企巨头开始主动低头。

2025 年 10 月,必和必拓率先松口,宣布以后跟中国企业做买卖,用人民币结算,而且 60% 销往中国的铁矿都走人民币支付渠道。

淡水河谷也紧跟着行动,跟中国搞了 1900 亿元的本币互换,光这一笔就落地了 5000 万吨铁矿的人民币交易。

以前买矿都得看美元的脸色,现在两大巨头都用人民币,等于在美元霸权的铁壁上硬生生撕开了个缺口。

而且为了把定价权攥得更牢,中国还在加工环节下了功夫。

中国明确要求,几内亚那边只对矿石做简单的粗破碎,把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精加工环节,全都转移到中国的港口来做。

这么一来,西芒杜那30亿吨高品位铁矿,就变相成了“中国专属资源箱”:

矿石先运到中国加工成精矿,再根据国内需求调配,大大减少了矿石在国际市场上随意流通带来的价格波动,从源头保障了中国的用矿稳定。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全球铁矿的格局也跟着翻转了。

以前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FMG 这“四大矿山”说了算,现在中国靠着西芒杜的庞大产能,再加上人民币结算的新玩法,正式跻身成了全球铁矿市场的“第五极”。

30亿吨铁矿重见天日,恰是国运勃发的印证。中国凭基建硬实力、共赢布局与人民币结算突破,啃下西方三十年难题。

打破资源垄断,中国已将资源话语权牢牢握在手里。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财经   国运   重见天日   铁矿   中国   格局   全球   几内亚   中国企业   矿石   斯坦   美元   基建   巨头   铁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