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纪念辛亥革命114周年——缅怀先祖武昌首义元勋刘公

刘公像

114年前的今天,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城头打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无数仁人志士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践行信仰。我的先祖——辛亥武昌首义元勋刘公,便是其中之一。

刘公,字仲文,原名刘耀瑸,1881年出生于襄阳东津大旺洲的上洲村,其家是清末襄阳三大富室之一,号称“刘百万”,他生于巨富之家,本可安享荣华,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革命之路。青年时代,他东渡日本求学,结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倾尽家财资助《民报》、共进会,印制《警世钟》《猛回头》万册送回国内,以笔为枪,唤醒民智。他更名“刘公”,以“天下为公”为志,与中山先生义结金兰,成为同盟会初创的重要支柱。

武昌起义前夕,革命经费匮乏,他毅然以“捐官”为名,从家中筹得白银八千两,为起义购枪支、印文告、联各方,奠定了首义成功的物质基础。起义成功后,他被推为湖北都督,却为团结革命力量主动让位;他制定《鄂州约法》,开创中国宪政先河;在北伐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转战鄂豫;在袁世凯窃国、共和危殆之际,他通电讨袁,百折不回。

他曾说:“振兴中华,任重道远。余决不因挫折而灰心,志在百折不回,重振旗鼓。”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成为我们刘氏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底色。

1920年,刘公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年仅40岁。而他与夫人李淑卿——这位辛亥革命中鲜为人知却贡献卓著的女性的故事,至今仍在襄阳故土流传。她是他革命路上的伴侣,也是民国史上首位女官,晚年隐居于襄阳北街,默默守护着刘公的精神遗产。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辛亥风云,更感先烈之伟大。刘公的故居,历经风雨,几近倾颓。幸而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推动下,保护修缮工程已然在2025年9月29日启动。这不仅是对一座建筑的修复,更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一种精神的传承。

114年过去,中华民族已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振兴中华”的使命仍未完结,“天下为公”的理想依然照亮前路。作为刘公后人,我深感责任在肩——不仅要守护好历史的遗存,更要传承好那份为国为民、不计得失的赤子之心。

哲人早萎,浩气长存。愿先祖与万千辛亥英烈的精神,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如卓刀泉畔的碑文,历久弥新。我们将继续以行动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这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刘冰(刘公族孙、北京市民革党员、襄阳市政协委员、北京兰凤剧社社长、兰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馆长)

1912年4月9日,孙中山在武昌都督府与辛亥志士合影。

2019年11月15日刘公后裔刘重喜、刘冰与孙中山曾外孙王志雄

1936年刘公墓(刘冰藏)

2024年12月23日,刘冰参加刘公故居修缮研讨会。

1916年刘公寄黎元洪书信(刘冰藏)

祭拜刘公墓

刘冰与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冯天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辛亥革命   武昌   首义   元勋   先祖   周年   刘冰   襄阳   百折不回   精神   天下为公   振兴中华   都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