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AI科技真是日新月异,短视频的很多视频,已经很难分清画面里的人物是真人实拍还是AI生成。
而这种“真假难辨”的效果,正在重塑整个影视广告行业的游戏规则。
在国内AI影视领域中,有一位95后小伙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仅用1年的时间就打造出了行业的头部公司,员工更是从3人扩张到150人。
那这个小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若是我们现在下场,还能赶上这波红利吗?
在2021年之前,“与光同尘”还只是一家普通的影视后期公司,CEO陈发灵的焦虑几乎是当时行业的缩影。
那几年,影视广告行业遭遇集体性预算收缩,客户愿意花在TVC(商业电视广告)上的钱越来越少。
但传统制作流程的成本却居高不下:一支一分钟的广告,要凑齐50人剧组,租器材、找演员、定制服装,耗时2-3个月不说,预算动辄百万级。
更让陈发灵头疼的是,作为民营企业,每天一睁眼就是上百号人的工资,单日开支以六位数计算,“不转型,可能就要被市场淘汰”。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的一个千万级品牌项目上。
当时团队请了国际顶级的导演和美术指导,导演单日费用20万,美术指导单日3-5万,可拿出的方案始终达不到客户预期。
就在僵局时,有个同事用AI生图工具(会员费不过几十块)做了几套备选方案,没想到客户一眼就选中了AI生成的画面。
这个结果像一盆冷水,也像一束光:陈发灵突然意识到,客户要的从来不是“知名团队”的背书,而是“符合预期的结果”,而AI恰恰能以极低的成本满足这个核心需求。
很多传统影视公司老板也知道AI是趋势,但总把它交给员工去“试试水”,结果往往不了了之。
而陈发灵直接把AI定为公司一级战略,亲自带2个同事组建“宇光AI研究所”,3个人的小团队就这么扎进了AI影视的赛道。
这种“老板亲自下场”的决心,才是传统企业转型最缺的底气。
看到AI带来的商业之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这个3人小团队能扩张到150人,做成上百个案例,营收突破千万。
他们的增长逻辑,其实藏在“效率”和“壁垒”两个词里。
以前做一支百万级TVC,从需求对接、实地勘景到拍摄后期,要2-3个月。
现在5人小组(1个创意、1个导演、2个AI工程师、1个剪辑)两周就能搞定,成本压缩到原来的30%(比如原来100万的项目,现在收30万)。
更关键的是利润,传统影视公司做百万项目,利润只有10%-15%(到手10-15万),而AI项目除了人力,成本主要在算力上,占比不超过50%,利润空间一下就打开了。
但光靠“低成本”做不大,真正的壁垒是他们的“技术整合能力”。
现在市面上的AI工具很分散:生图用这个模型,动效用那个平台,修细节又要换工具,来回切换特别影响效率。
与光同尘干脆自己研发了内部平台,把好用的工具和工作流串起来,还专门设了5人小组,每天研究全球AI模型的新功能。
哪个模型修细节更准,哪个模型做动态更自然,测试完就同步给全团队,让所有人都能用得上最新的技术。
这种“整合能力”其实比“会用AI”更重要,就像同样是用手机拍照,普通人拍的是快照,摄影师拍的是作品,区别不在工具,而在“知道怎么用工具实现想法”。
与光同尘的团队不仅会用AI,还知道“什么场景用什么模型”“怎么调整参数让细节更精准”,甚至能把AI生成的画面做“超分修复”(比如补全模糊的花纹、优化精度线),这些看不见的技术积累,才是其他团队抄不走的竞争力。
现在他们的业务结构也很清晰:60%-70%收入来自AI商业品牌项目(比如帮品牌做TVC、短视频),20%-30%来自教育(跟高校合作教影视专业学生用AI工具),剩下不到10%是产品研发(比如内部工具的商业化)。
这种“以业务养技术,以技术促业务”的模式,让他们走得很稳。
聊起AI对影视行业的影响,陈发灵的话很实在,他表示AI的出现必定会让市场需求缩减,失业是难免的。
但他也提到,技术革命从来不是“消灭岗位”,而是“重塑岗位”,现在他们团队需要的AI工程师、模型测试师、AI内容策划,都是以前没有的新角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高校合作,现在很多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还停留在“教PR、AE基础操作”,学生毕业到企业,发现根本不会用AI生图、AI生成视频,技能完全脱节。
与光同尘过去一年帮5000多名学生学习AI影视技能,其实是在填补“教育和产业”之间的鸿沟。这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在为行业培养未来的人才。
毕竟AI再强,也需要懂内容、懂审美、会用工具的人来操控。
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陈发灵的建议很中肯:“别怕AI,把它当成助力。”
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AI降低的是“制作门槛”,但提高的是“创意门槛”。
以前你有个好想法,可能因为没钱租器材、找演员而实现不了,现在有了AI,只要你懂镜头语言、有审美,就能把脑海里的画面变成作品。
未来的竞争,不是“会不会用AI”,而是“能不能用AI做出有温度、有想法的内容”——毕竟无论技术怎么变,“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如今的与光同尘,已经开始尝试做AI连载动画剧集,甚至跟阅文、腾讯动漫合作,把网文IP改成AI漫剧。
以前要几千万、几个亿才能做的影视化项目,现在几十万就能启动。
他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AI影视内容集团”,这个目标听起来很大,但看着他们从3人团队走到今天,你会觉得并非不可能。
AI给影视行业带来的,从来不是“替代”,而是“重启”。
它让那些真正懂内容、敢变革的人,有了打破行业垄断、实现逆袭的机会。
而这场浪潮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能抓住机会的,永远是那些“身在其中,主动改变”的人。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