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台湾刚刚收复三个月,福建总督姚启圣病死在官署里。六十岁的封疆大吏,连个谥号都没混上。
他刚咽气,御史就上奏说他任内虚报造船费用四万七千两,要向他儿子姚仪追债。
一个为平台倾家荡产的总督,死后竟然成了欠朝廷钱的贪官,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康熙十三年冬天,耿精忠在福建造反,浙江也跟着乱。
这时候姚启圣正在绍兴老家做生意,他早年因为擅开海禁被罢官,这些年靠经商攒下了几十万两银子。别的官员看到造反躲都来不及,姚启圣却看到了机会。

他带着儿子姚仪,自己掏钱招了几百个乡勇,直奔康亲王杰书的大营。
杰书一开始没当回事,一个被革职的前知县,能有多大本事?
姚启圣不废话,当场拿出一份详细的军费账目。养一个兵多少钱,买一匹马多少钱,置办盔甲弓箭多少钱,写得清清楚楚。他告诉杰书,这几百个兵的开销,他全包了。
杰书动心了,打仗最缺的就是钱和粮。朝廷拨款总是不够,地方又被叛军占了,将领们经常要自己垫钱。姚启圣这是送上门来的财神爷啊。
接下来几年,姚启圣一边打仗一边花钱。

康熙十六年,前任福建总督郎廷佐向康熙上奏,专门提到姚启圣父子的战功。奏折里有一句话特别扎眼:"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
五万两是什么概念?当时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养廉银才四十五两。姚启圣花的这五万两,够五百个知县干一年的。
康熙看了奏折很高兴,满朝文武都在伸手要钱,突然冒出个自己掏钱打仗的,能不高兴吗?他当即下旨嘉奖,提拔姚启圣当福建总督。
姚启圣用钱换来了实权,换来了兵权,也换来了后来的麻烦。

到了福建后,姚启圣花钱的手笔更大了。他在漳州设了个"修来馆",专门招抚郑氏降兵,凡是来投诚的,不管真假,先发银牌再说。有官职的,按原职录用,逃走了又回来冒领的,也不追究。
两年时间,他招抚了五千多个郑氏官员,三万多个士兵。这些人的安置费、赏银、军饷,朝廷拨款根本不够,大头都是姚启圣自己垫的。
康熙十九年,姚启圣又和巡抚吴兴祚一起造了三百艘战船,组建起两万多人的水师。造船、军械、训练,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销。

这时候姚启圣给朝廷报的账目里,自己捐助的银两已经累计到了十五万两以上。
可是一个罢官商人,哪来这么多钱?

康熙二十年,台湾问题摆上了桌面。
郑经死了,台湾内部发生内讧,贤能的郑克臧被杀,幼主郑克塽继位。姚启圣判断时机成熟,上书请求发兵攻台。

他力荐施琅当主帅。
这个决定后来让他后悔了半辈子。
施琅接了帅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一人独断",把姚启圣排除在决策层之外,朝廷同意了。姚启圣从协同指挥变成了纯粹的后勤官,只管运粮草、筹军饷。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军攻克澎湖,随后台湾郑克塽投降。
前线捷报频传的时候,后方的弹劾奏折也送到了康熙案头。
左都御史徐元文的这份奏折写得很狠,列了七大罪状:
第一条,姚启圣向司库借了十二万两银子经营取利,侵占民利。

第二条,姚启圣自称"家无片瓦",实际上挥霍金钱如泥沙,题报捐银十五万两,"此银不从天降地出,谓非尅军饷、睃民膏,臣不信也"。
第三条,福建百姓困苦,姚启圣不体恤民情,拆毁民居,修建园亭水阁,日役千人,还强娶乡绅孙女为妾。
第四条到第七条,都是指责姚启圣养寇自重、妒贤嫉能、失大臣体。
这份奏折的核心就一个意思,姚启圣那些自费军饷,都是贪来的。
徐元文不是无名之辈,他是康熙九年的状元,康熙二十年升任左都御史,是康熙的心腹重臣,他的话,康熙不可能不听。
更关键的是,徐元文参劾的时间点太精准了,康熙二十年四月,正是姚启圣上书请求攻台的时候,这份弹劾奏折,卡在了台湾战役启动之前。

康熙没有立即处理这份弹劾,他把奏折压下来,让姚启圣继续负责后勤。
施琅攻台需要粮草、需要船只、需要银钱,这些都得姚启圣张罗。康熙的意思很明白,先把台湾打下来,账的事儿再说。
台湾收复了,施琅被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
姚启圣呢?什么封赏都没有。

姚启圣等了三个月,等来的不是封赏,是康熙连续七次的驳斥。
他上奏建议开海禁,康熙说他"颇多虚妄"。
他建议退还攻台时占用的民房,康熙说他"沽名市恩";他建议裁撤冗官、减免钱粮,康熙说他"并无功劳"。

连当初保举施琅这件事,都被康熙说成是"妄言保举施琅,饰为无益虚词"。
至于那十五万两的自费军饷,康熙的批复更绝:"屡奏捐助银两十七、八万两有奇,大约浮冒居多。"
姚启圣看懂了,康熙这是要卸磨杀驴。
他病了,背上的旧疮复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他想不通,自己倾家荡产支撑福建战局,到头来竟然成了贪官、成了沽名钓誉的小人。
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姚启圣死在福州官署。
死后一个月,御史上奏,要求追缴姚启圣任内虚报的四万七千两造船费用,向他儿子姚仪讨债。
这时候,姚仪拿出了父亲留下的两本账目。

一本是报给朝廷的公账,上面记录了造船、购置军械、招抚降兵的各项开支,总数确实超出了朝廷的拨款。
另一本是姚启圣自己保存的私账。这本账记得更细:康熙十三年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多少钱;康熙十六年养军购马,多少钱;康熙十八年设立修来馆招抚降兵,发了多少银牌,每块银牌值多少钱;康熙十九年造战船,哪些是朝廷拨款,哪些是他自己垫付。
两本账一对照,就能看出来,姚启圣不是虚报,是自己掏钱填了朝廷拨款的窟窿。
那四万七千两的造船费差额,其实是他自己垫的。户部核查了账目,确认姚仪说的是真的。
康熙看完这两本账,沉默了很久。

他下旨免除姚启圣所欠四万七千两银子。
仅此而已,没有追赠谥号,没有追封爵位,甚至连一句"姚启圣劳苦功高"的评价都没有。

姚启圣死后,福建百姓给他建了好几座祠堂,朝廷那边,一片沉寂,这事儿得从权力的角度看才能看明白。
姚启圣在福建干了五年总督,手里有兵、有钱、有民心,他招抚了四万多郑氏降兵,这些人都认他的恩。他设立修来馆,在福建官兵中威望极高。他自掏腰包养兵,军队上下都欠他的人情。

对康熙来说,这是个隐患。
平三藩的时候,康熙见识过吴三桂、耿精忠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能翻起多大的浪。姚启圣虽然是汉臣,可他在福建的根基,不比当年的耿精忠浅多少。
徐元文的那份弹劾奏折,不是偶然,那是康熙授意的一次试探。
康熙要看看,姚启圣到底有多少家底,那些钱到底是哪来的。
两本账目给出了答案:姚启圣确实是自己掏钱,但他为什么能掏出这么多钱?一个前知县,罢官做生意,能赚几十万两银子?
康熙怀疑的不是姚启圣贪污,而是姚启圣在福建经营的商业网络。
海禁时代,福建走私贸易是最赚钱的买卖,姚启圣当年因为擅开海禁被罢官,后来发财,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渠道。

姚启圣推行的那些政策,开海禁、退还民房、减免钱粮,这些都是收买人心的手段。他在福建当了五年总督,已经不是简单的朝廷命官,而是有自己班底、自己财源、自己威望的地方实力派。
康熙不能给他封赏,一封赏,就等于承认姚启圣的这套做法是对的,等于鼓励其他督抚学他。到时候各省督抚都自筹财源、自建班底、自收人心,朝廷还怎么控制地方?
所以康熙选择了冷处理。
不追究你贪污,因为你确实没贪;不追缴你欠款,因为账目清楚,你是自己垫的。
但也不给你封赏,因为你的功劳里,藏着朝廷不能容忍的东西。
姚启圣死得憋屈,但他的死法,恰恰是康熙想要的结果。

一个功臣,在郁郁寡欢中病死,比活着享受荣华更符合帝王的利益。活着的姚启圣是隐患,死了的姚启圣只是一个案例——一个告诉后来人"功高不可震主"的活教材。
康熙处理姚启圣的手法很高明,他没有用吴三桂、耿精忠那种直接削藩的方式,而是用冷暴力。
不封赏,不追究,不表态,就让你在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里煎熬,直到你自己撑不住。
姚启圣最后的那些上奏,其实都是在试探康熙的态度。他想知道,康熙到底是真的怀疑他贪污,还是在忌惮他的权势。
康熙用七次驳斥回答了他,我不在乎你贪没贪,我在乎的是你在福建的影响力。
姚启圣想通了这一点,也就死心了。
他留下两本账目给儿子,不是为了证明清白,而是为了保命。那四万七千两的追债,才是真正的杀招。

如果姚仪拿不出账目证明,这笔债就坐实了,姚家就会被抄家,福建那些受过姚启圣恩惠的官兵也会被清算。
两本账目保住了姚家,也保住了那些跟着姚启圣的人。
这大概是姚启圣最后能做的事了。
一个为朝廷倾家荡产的总督,死后竟然要靠账本证明自己不是贪官,这事儿想想就够讽刺的。
参考资料:
《清史稿·姚启圣传》及相关史料记载
人民网文史频道《清朝收复台湾的历史功臣姚启圣》
光明网历史频道《康熙朝平定台湾战役中的后勤保障》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