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你肯定在朋友圈刷到过这样的小程序游戏广告,且评论区里清一色是同样内容的跟评,宛如“人形复读机”。这句文案过于洗脑,以至于很多刷到过甚至点开玩过的人,至今不知道这个游戏其实叫“折螺丝”,一直误以为是“拆螺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
前有“合成大西瓜”“羊了个羊”,后有“抓大鹅”,再到今年火爆朋友圈的“折螺丝”,这些游戏本身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操作非常简单,“有手就会”;第一关通关很容易,“闭眼都能过”;第二关却难度陡增,想要过关“难于上青天”。每次都差一点点就成功了,恰恰切中了玩家心理上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相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想过关?需续命?那就30秒小广告看起来。
神奇的是,在一个小程序游戏里要看的广告,往往嵌套着其他类似小游戏的宣传推广。“关闭”“退出”的按钮故意设计得又小又窄,稍有不慎,你就会从螺丝工滑向水管工,从修屋顶转而倒水瓶……从“卡关”到“看广告复活”再到“误触进入新游戏”,丝滑循环,生生不息。
既然套路陈旧,那为啥小程序游戏总能存活,还在不断翻新出“爆款”?无需下载、即点即玩的轻量化特性,切中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生活常态。坐地铁时玩一下、追剧追番搭配上、工作间隙摸个鱼……不像大型游戏或者手游,中途退出会因坑队友而挨骂,小程序游戏随玩随退,堪称现代人的“电子口香糖”。如此往复,可以说,只要人们仍需要更多“杀时间”的途径,就永远会有下一款爆红的小程序游戏。
无论是分享给朋友加一条“命”,还是如前述那样在各类社交平台刷屏,不少小程序游戏还给自己加上了社交属性,可谓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大家都在玩这个”的群体暗示,“天天都刷到不如点开看看”的好奇驱动,会激发更多用户点击游戏、完成传播闭环。在小程序游戏的广告下面,不管你是复制洗脑文案,还是自己说上两句点评,其实都会被平台算法量化为停留率和用户黏性,成为游戏公司盈利的指标。
你过不了第二关的小游戏,其实偷偷赚了很多钱。据游戏工委发布的相关报告,2024年国内小程序游戏市场收入达398.36 亿元,同比增长99.18%,小游戏市场收入连续第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内购(游戏内购买道具或服务)产生的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3.64亿元,占比68.7%;广告变现收入124.72亿元,占比31.3%。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还有人认为三年内必将突破千亿元。
看广告之余,小程序游戏还有新套路:试玩看着精美,游戏本体却乱七八糟,甚至还有货不对板、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其实这源自不少小程序游戏变现的逻辑——先降低玩家进入游戏的门槛,再通过买量做大游戏的用户盘子,后续再更新迭代游戏玩法,从中筛选出黏性更强、更愿意氪金的用户。
无论是“游戏 1 分钟,广告 30 秒”的模式设计,还是试玩当“钩子”、广告氪金做“镰刀”的套路安排,小程序游戏的繁荣,本质是技术创新与人性弱点的博弈。但别忘了,游戏应是“快乐载体”,而非“广告容器”。在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才是小程序游戏继续走下去的关键。
当“过不了第二关”的调侃逐渐淡去,我们更应看到小程序游戏背后的产业逻辑与用户痛点。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合理安排广告的时长和展示方式,清除诱导消费、低俗信息、虚假宣传等不良内容;同时,可以探索多元化变现模式,不要陷入“割一波注意力就跑”的短视怪圈。只有摒弃“换皮”“抄袭”等低质开发模式,注重游戏玩法创新与用户体验,小程序游戏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正是:
一关容易二关沉,广告氪金套路深。
愿得千帆竞渡日,用户欢欣笑语真。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周珊珊
编辑: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