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肌肉力量的提升不仅关乎身体素质的增强,更对未来健康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然而,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骨骼、肌肉尚未完全成熟,盲目开展力量训练易引发损伤,若缺乏配套的营养支持,训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025 年 10 月,健康领域权威平台发布的青少年力量训练指导内容,从营养需求特点、科学运动原则、分时段营养补充方案三个维度,为青少年肌肉力量提升提供了专业参考。这一指导不仅填补了青少年科学增肌领域的实操空白,更提醒广大家长与教育者,青少年肌肉力量训练需跳出 “成人化” 误区,以 “安全长效” 为核心,通过运动与营养的精准配合,实现健康增肌目标。
一、青少年力量训练:遵循适配性原则,规避发育风险
12~18 岁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身高、体重快速增长的同时,骨骼密度、肌肉韧性等生理指标尚未达到成人水平。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力量训练必须遵循适配性原则,将 “保护生长发育” 放在首位,而非追求短期肌肉维度增长。
1. 拒绝成人化模式,确立安全训练目标
青少年力量训练最核心的误区在于照搬成人训练模式,过度追求大负重、高强度。实际上,青少年骨骼的骨骺线尚未闭合,骨密度仅为成人的 70% 左右,若长期承受超过自身体重 1.2 倍的负重训练,易导致骨骺损伤,严重时可能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因此,青少年力量训练需以 “提升身体机能、增强肌肉协调性” 为目标,优先选择自重训练或轻负荷训练,例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徒手深蹲等,这些动作无需额外器械,且能通过自身重量锻炼核心肌群,避免骨骼承受过大压力。
以常见的深蹲动作为例,青少年练习时应保持双脚与肩同宽,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避免膝盖内扣或过度弯曲,动作幅度以大腿与地面平行为宜,无需像成人那样追求负重深蹲或深度下蹲。训练过程中,若出现膝盖疼痛或腰部发酸,需立即停止调整动作,防止因动作变形引发关节损伤。
2. 基础适应期:2~4 周打牢身体基础
在正式开展系统力量训练前,青少年需经历 2~4 周的基础适应期训练,核心是提升身体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为后续训练做好准备。这一阶段无需进行针对性力量练习,而是通过简单的全身性运动,激活肌肉群、改善身体控制能力。
例如,提升腰腹核心力量时,若直接进行卷腹、平板支撑等动作,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核心稳定性不足,出现腰部代偿发力的情况,长期下来易导致腰肌劳损。基础适应期内,可先从静态拉伸、原地踏步、简单的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开始,每天训练 20~30 分钟,逐步提升身体的平衡感与肌肉控制能力。待身体适应后,再过渡到平板支撑等核心训练,此时肌肉能更好地协同工作,减少代偿风险。
此外,基础适应期还可加入跳绳、敏捷梯训练等内容。跳绳时保持每分钟 120~150 次的频率,不仅能提升心肺功能,还能通过跳跃动作锻炼腿部肌肉与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敏捷梯训练则通过不同的脚步组合(如单脚跳、双脚跳、交叉步),增强下肢协调性,为后续复杂力量动作打下基础。
3. 系统训练阶段:把控负荷、频率与动作选择
进入系统训练阶段后,青少年仍需严格控制训练强度与频率。每次训练时长建议控制在 40~60 分钟,避免因训练时间过长导致过度疲劳 —— 青少年肌肉恢复能力较弱,过度疲劳不仅会影响次日学习状态,还可能导致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增加受伤概率。训练间隔应至少保持 1 天,例如周一、三、五训练,周二、四、六休息,给肌肉与骨骼充足的恢复时间,让身体在休息中完成肌肉修复与生长。
动作选择上,优先采用复合动作,减少单关节孤立动作。复合动作如深蹲、硬拉、卧推(轻负荷)等,能同时锻炼多个肌群,例如深蹲可锻炼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后侧的腘绳肌以及臀部肌肉,符合青少年全面发育的需求;而单关节孤立动作如二头肌弯举、侧平举等,仅针对单一肌群训练,易导致局部肌肉过度负荷,影响身体发育均衡性。
训练过程中,动作标准性比训练量更重要。以硬拉动作为例,青少年练习时需保持背部挺直,双手握住杠铃(或哑铃),通过腿部发力将器械拉起,避免弯腰用腰部发力。若出现背部弯曲、动作卡顿等情况,需立即降低负荷或暂停训练,可改为徒手模拟硬拉动作,反复练习动作流程,待动作标准后再逐步增加负荷。
4. 训练前后拉伸:保护关节,提升柔韧性
每次力量训练前后,青少年都需进行针对性拉伸,重点拉伸腿部、肩部、腰部等训练中涉及的肌群,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同时,减少肌肉酸痛。训练前的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弓步压腿)可激活肌肉,提升身体温度,减少训练时的肌肉拉伤风险;训练后的静态拉伸(如腿部后侧拉伸、肩部拉伸)则能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乳酸代谢。
例如,腿部拉伸时,可采用站姿体前屈,双脚并拢,膝盖微屈,身体缓慢前屈,双手触碰脚尖或脚踝,感受大腿后侧肌肉的拉伸,保持 15~20 秒;肩部拉伸则可将一侧手臂举过头顶,用另一侧手臂轻轻拉拽肘部,向身体方向拉伸,两侧各保持 15 秒。拉伸过程中需避免过度用力,以肌肉有轻微酸胀感为宜,防止因拉伸不当导致肌肉损伤。
二、运动营养支持:三大原则为训练保驾护航
青少年力量训练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科学的训练计划,更离不开精准的营养支持。与普通青少年相比,进行力量训练的青少年对营养的需求更高,需在满足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强化 “训练适配营养”,核心遵循蛋白质优先、骨骼营养强化、能量平衡三大原则。
1. 蛋白质优先原则:肌肉修复与生长的核心原料
蛋白质是肌肉组织修复与生长的关键物质,普通青少年每日蛋白质需求量为 1.2~1.4 克 / 千克体重,而进行力量训练的青少年,因肌肉在训练中会出现微小损伤,需更多蛋白质进行修复与合成,每日需求量需提升至 1.6~2.0 克 / 千克体重。

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的质量比数量更关键,优质蛋白质占比需超过 70%。优质蛋白质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其中亮氨酸被称为 “肌肉合成开关”,能直接激活肌肉细胞的合成通路,加速训练后肌肉修复。常见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蛋、牛奶、鸡胸肉、鱼肉、豆制品等,例如每 100 克鸡胸肉含蛋白质约 20 克,每 1 个鸡蛋含蛋白质约 6~7 克,青少年可根据自身体重合理搭配。
以体重 50 千克的青少年为例,每日需摄入 80~100 克蛋白质,可通过 “早餐 1 个鸡蛋 + 250 毫升牛奶、午餐 100 克鸡胸肉、晚餐 50 克鱼肉 + 100 克豆腐” 的方式分配,确保每餐都有优质蛋白质摄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增加肠胃负担。训练日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例如训练后额外补充一杯 250 毫升的酸奶,为肌肉修复提供充足原料。
2. 骨骼营养强化原则:钙与维生素 D 的 “黄金搭档”
青少年力量训练需依托健康的骨骼支撑,而钙与维生素 D 是维持骨骼健康的两大关键营养素,两者缺乏会使骨骼损伤风险提升 3 倍,直接影响训练安全性。

青少年每日钙需求量为 1200~1500 毫克,相当于 500 毫升牛奶(约含 500 毫克钙)搭配 1 份豆制品(如 100 克豆腐含钙约 150 毫克),再加上日常饮食中的绿叶蔬菜(如每 100 克菠菜含钙约 60 毫克),即可满足每日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牛奶中的钙吸收率较高,是补钙的最佳选择,若存在乳糖不耐受,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酸奶,避免因缺钙影响骨骼发育。
维生素 D 则能促进钙的吸收,青少年每日需求量为 10 微克。获取维生素 D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晒太阳,每天在阳光充足时(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户外活动 20 分钟,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合成维生素 D;二是饮食补充,每 1 个蛋黄含维生素 D 约 0.6 微克,每周食用 3~4 个蛋黄,再搭配少量深海鱼类(如每 100 克三文鱼含维生素 D 约 10 微克),即可满足需求。若长期缺乏日晒(如冬季或多雨地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 D 制剂,避免因吸收不足导致缺钙。

3. 能量平衡原则:碳水供能,控制热量过剩
力量训练会消耗大量能量,青少年需通过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因热量过剩导致肥胖。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热量的 55%~65%,主要来源于全谷物、薯类、水果等,例如燕麦、糙米、红薯、苹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持续能量,还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训练日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适当增加,例如早餐吃 1 小碗燕麦粥(约 50 克干燕麦),午餐搭配 1 小碗糙米饭(约 100 克生米煮制),为训练提供充足能量。若训练前血糖不足,可能导致运动表现下降 30%,出现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直接影响训练强度与效果。
同时,需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白米饭、白面包、甜点、含糖饮料等。这类食物消化快,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不仅无法提供持续能量,还可能造成热量过剩。建议每周监测一次体重,若体重增长超过 0.5 千克,需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将部分白米饭替换为糙米,零食选择水果而非甜点,确保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三、分时段营养方案:精准匹配训练需求,提升增肌效率
青少年科学增肌的关键在于 “营养配合训练”,不同训练时段的身体需求不同,需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方案,确保能量与营养素精准供给。
1. 训练前 1~2 小时:储备能量,预防疲劳
训练前的营养补充核心是 “提前储备能量”,为训练过程提供持续动力。此时应摄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搭配少量蛋白质,避免高脂肪、高纤维食物(如油炸食品、大量蔬菜),这类食物消化慢,可能导致训练时肠胃不适。
例如,训练前 1 小时可食用 1 片全麦面包搭配 1 个鸡蛋,或 1 小根香蕉搭配 1 杯无糖酸奶。全麦面包与香蕉能快速转化为葡萄糖,为肌肉供能;鸡蛋与酸奶中的少量蛋白质则能延缓肌肉分解,避免训练中肌肉过度消耗。若训练前血糖偏低,可适量饮用少量运动饮料(约 100 毫升),快速提升血糖水平,确保训练开始时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2. 训练中(1 小时以上):及时补能,延缓疲劳
若训练时长超过 1 小时(如进行力量循环训练或结合有氧运动),身体储存的糖原会逐渐消耗,需及时补充能量与电解质,避免出现低血糖、电解质紊乱导致的疲劳、抽筋等问题。
此时可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B 族维生素与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每 30~40 分钟饮用 100~150 毫升。运动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能量,氨基酸有助于减少肌肉损伤,电解质(如钠、钾)则能维持身体水盐平衡,预防抽筋。若不喜欢运动饮料,也可食用 1 小块能量棒或 1 小把葡萄干,同样能补充能量,但需搭配少量饮水,避免食物过干影响消化。
3. 训练后 30 分钟至 1 小时:抓住黄金窗口期,加速肌肉修复
训练后 30 分钟至 1 小时是肌肉修复的 “黄金窗口期”,此时肌肉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对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效率最高,及时补充能显著提升肌肉修复与生长速度。
这一阶段的营养方案应以 “蛋白质 + 快速碳水” 为主,例如 1 杯 250 毫升的牛奶搭配 1 小个全麦馒头,或 1 份鸡胸肉沙拉(含 100 克鸡胸肉 + 50 克生菜 + 100 克樱桃番茄)搭配 1 小块红薯。蛋白质能为肌肉修复提供原料,快速碳水则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帮助蛋白质更好地被肌肉细胞吸收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训练后避免立即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如炸鸡、肥肉),这类食物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影响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营养补充效果。若训练后不方便立即进食,可先饮用 1 杯蛋白粉(约 20~25 克蛋白质),待方便时再补充固体食物。
4. 日常加餐:弥补正餐不足,稳定营养供给
青少年学习任务繁重,正餐间隔通常在 4~5 小时,长时间空腹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训练状态与身体发育。因此,建议每天安排 2~3 次加餐,在两餐之间补充营养,确保能量与营养素持续供给。
加餐选择需兼顾营养与便捷性,例如上午 10 点可食用 1 个苹果搭配 1 小把坚果(约 10 克),苹果提供碳水化合物与维生素,坚果富含健康脂肪与蛋白质;下午 3 点可食用 1 杯无糖酸奶搭配 1 小份水果沙拉,补充蛋白质与膳食纤维;训练日的睡前 1 小时,若感到饥饿,可饮用 1 杯温牛奶,既能补充蛋白质,又有助于睡眠,为身体夜间修复提供支持。
加餐需控制分量,避免影响正餐食欲,例如坚果每次不超过 15 克,水果每次不超过 200 克,确保每日总热量摄入符合能量平衡原则。
四、实操案例:15 岁青少年的一周增肌计划(运动 + 营养)
以 15 岁、体重 50 千克的男性青少年为例,结合上述原则制定一周增肌计划,直观展示运动与营养的配合方式:
1. 运动计划
周一、三、五(力量训练日):
基础热身(10 分钟):动态拉伸(高抬腿、弓步压腿)+ 跳绳(1 分钟 ×3 组)
力量训练(40 分钟):俯卧撑(12 次 ×3 组)、徒手深蹲(15 次 ×3 组)、平板支撑(30 秒 ×3 组)、仰卧起坐(15 次 ×3 组)
放松拉伸(10 分钟):腿部后侧拉伸、肩部拉伸、腰部拉伸
周二、四(有氧 + 协调性训练):
慢跑(20 分钟)+ 敏捷梯训练(15 分钟,单脚跳、交叉步)
周六、日(休息 + 轻度活动):
周六:户外散步(30 分钟)+ 静态拉伸(15 分钟)
周日:完全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营养计划
早餐(7:00):全麦面包 2 片 + 鸡蛋 1 个 + 牛奶 250 毫升 + 小番茄 5 颗
上午加餐(10:00):香蕉 1 根 + 坚果 10 克
午餐(12:00):糙米饭 1 小碗(约 100 克)+ 鸡胸肉 100 克 + 炒时蔬(菠菜、西兰花)200 克
下午加餐(15:30):无糖酸奶 1 杯(150 克)+ 苹果 1 个
训练前(17:30,仅训练日):全麦馒头 1 小个
训练后(19:00,仅训练日):牛奶 250 毫升 + 红薯 1 小块(约 100 克)
晚餐(19:30,非训练日):杂粮粥 1 小碗 + 清蒸鱼 100 克 + 凉拌黄瓜 100 克
睡前(21:30):温牛奶 1 杯(200 毫升,仅训练日)
这一计划既符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又能通过科学的运动与营养配合,逐步提升肌肉力量,同时避免发育风险。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个人身体反应调整训练强度与饮食分量,例如若训练后出现明显肌肉酸痛,可适当减少训练组数,或在加餐中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恢复。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身体素质提升,科学的力量训练与营养补充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更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与健康意识。遵循适配性训练原则、精准匹配营养需求,才能让青少年在保护发育的前提下,实现肌肉力量的安全、长效提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