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徐妙云病重难愈、扼腕长叹后身亡,朱棣:杀了她的弟弟

1407年,徐皇后徐妙云病逝,她是朱棣一生挚爱,临终前握紧他的手,恳求勿骄纵娘家人。

明成祖悲痛欲绝,甚至十七年不再立后,可见情深。

可谁能想到,她死后不过数月,尸骨未寒之际,朱棣就下令将她的亲弟弟、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赐死。

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帝后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将门才女

十四世纪的中国,社会依旧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绝大多数女性别说受教育,就连最基本的识字权利都难以保障。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达的长女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的掌上明珠,这个后来被世人称作徐妙云的女孩,从小就在书香的熏陶中成长。

她的父亲徐达战功赫赫,也开明睿智,不同于其他重武轻文的将领,他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

在徐达的鼓励和支持下,年幼的徐妙云得以接触经史子集,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女诸生”的称号由此而来。

徐妙云的卓越才情,很快传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中。

这位多疑的帝王对开国功臣始终心存戒备,一直在寻找巩固朱家江山的方法。

而联姻自然也不会被他排除在外。

将功臣家族与皇室血脉相连,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联姻拉开了序幕。

朱元璋先后为几个儿子选定了婚事,太子朱标迎娶常遇春之女,次子朱樉纳邓愈之女为侧妃,三子成为永平侯谢成的女婿。

徐达的长女则被赐婚四子燕王朱棣。

这对徐达而言,既是无上的荣耀,也是微妙的政治考验。

深谙君臣之道的他立即俯首跪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桩婚事。

就这样,在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徐妙云的命运与燕王朱棣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这看似冰冷的政治联姻,却意外地孕育出了一段真挚的感情。

原来,在正式成婚之前,徐妙云就经常以功臣之女的身份出入宫中,深受马皇后的喜爱。

在宫中的三年时光里,她与朱棣早有接触,两人年纪相仿,志趣相投,早已互生情愫。

1376年,15岁的徐妙云正式被册封为燕王妃,与17岁的朱棣结为连理。

这场婚礼办得格外隆重,既要彰显皇家的威严,又要体现对徐达的恩宠。

婚后的生活证明了这段姻缘的美满。

徐妙云不仅很快为朱棣生下了长女永安公主,次年又诞下了长子朱高炽。

当时朱棣正在凤阳练兵,得知喜讯后大喜过望,连夜赶回南京探望妻儿。

此后的七年里,徐妙云陆续为朱棣生下了两子三女,仅她一人就为燕王府添了七个子嗣。

但女诸生可不会只困于后宅,她在北平的二十多年间,不仅将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辅助朱棣处理各项政务。

她为人谦和简朴,深得北平百姓的爱戴,就连性格刚强的朱棣,也对她敬爱有加,事事愿意与她商议。

这已经比大多数人要成功,而她的能力,还不止于此...

巾帼英雄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

这位年轻的皇帝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的鼓动下,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削藩行动。

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而亡。

这一连串的消息让朱棣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徐妙云敏锐地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这位平日温婉的燕王妃,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将门虎女的胆识与谋略

她清醒地认识到,建文帝的削藩之举绝不会止步于此,燕王府迟早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而她和丈夫,永远是一条战线。

朱棣最终下定决心,于1399年七月发起“靖难之役”。

战事伊始,朱棣亲率精锐前往大宁,意图收编宁王朱权的八万精锐骑兵。

临行前,他将北平城的防务交给了徐妙云和长子朱高炽。

这座看似坚固的都城,此刻却显得格外脆弱,城内只剩下老弱残兵,守军不足万人,而建文帝派来的大将李景隆,正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平逼近。

当李景隆的大军兵临城下时,北平城内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一些守军甚至开始动摇,私下议论着开城投降的可能性。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徐妙云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穿上戎装,亲自登上了北平城墙。

她命人连夜取水泼洒城墙,时值北方严寒的冬季,冷水很快结成了光滑的冰面,让南军难以攀爬。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下令打开燕王府的库房,将里面的金银珠宝全部分赏给守城将士。

她不仅坐镇指挥,还亲自绘制城防图,调配兵力,甚至登上城楼擂鼓助威。

在她的感召下,北平军民同仇敌忾,竟然以区区万人之众,抵挡住了五十万大军的猛烈进攻。

这场守城战持续了整整两个月。

在这六十个日日夜夜里,徐妙云几乎没有合眼。

她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及时调整防守策略,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安抚民心,组织后勤补给。

当朱棣终于带着宁王的精锐部队回师北平时,他看到的是妻子站在血染的城墙上,依然在指挥作战。

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徐妙云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

她和朱高炽默契配合,在朱棣回师后立即组织兵力出城接应,内外夹击李景隆大军,最终在郑村坝取得大胜。

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棣能够心无旁骛地在前线征战,离不开徐妙云在后方稳定的支持

她不仅保障了兵源和粮草的供应,更维护了根据地的稳定。

1402年,朱棣终于攻入南京,登基为帝。

在隆重的登基大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徐妙云为皇后。

这场册封典礼极尽隆重,朱棣特意命人制作了盘龙纽的金宝,取代了以往皇后金宝的龟纽形制,以此彰显徐妙云的非凡功绩。

他还专门下令礼部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皇后的功绩。

但光辉之下,不是没有阴影,世家大族孕育的子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对立血脉

在徐妙云全力辅佐丈夫朱棣的同时,她的亲弟弟徐辉祖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作为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和刚正不阿的性格。

洪武二十一年,徐辉祖袭封魏国公爵位,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他先后被派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回朝后执掌中军都督府事务。

建文帝即位后,对这位能力出众的将领格外倚重,加封他为太子太傅。

徐辉祖对建文帝的知遇之恩铭记于心,这也奠定了他日后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

1399年,当朱棣开始显露反意时,徐辉祖第一时间站在了建文帝一边。

这年正月,朱棣为麻痹建文帝,特意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送往南京为人质。

朝中多数大臣都被这个举动所迷惑,唯有徐辉祖洞察了朱棣的真实意图。

他秘密觐见建文帝,直言进谏:

“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勇猛剽悍而且无赖,他不但不忠于陛下,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他日一定会成为大患。”

这番精准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成为燕军最得力的将领。

可惜的是,建文帝听信了徐增寿和驸马王宁的意见,最终将三人放归北平。

靖难之役爆发后,徐辉祖成为南军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建文三年四月,南军在白沟河遭遇惨败,损失十数万人马。

危难时刻,徐辉祖率军殿后,掩护主帅李景隆撤退,为南军保存了有生力量。

建文四年春天的齐眉山之战,堪称徐辉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他率领精锐部队在灵璧县西南三十里的齐眉山与燕军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中,徐辉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大败燕军,阵斩朱棣麾下骁将李斌。

燕军遭遇重创,士气低落,甚至萌生了退兵北还的念头。

就在这关键时刻,建文帝却听信谗言,以“京师不可无良将”为由,急召徐辉祖回南京。

这个决定成了战争的转折点,徐辉祖一离开前线,南军立即势孤,很快在淮北遭遇惨败。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若非这次错误的调令,靖难之役的结局很可能就此改写。

即便到了最后关头,徐辉祖仍然没有放弃。

当燕军突破长江防线,兵临南京浦子口时,他再次披挂上阵,率领最后的南军精锐拼死抵抗。

他精心布置防线,差点切断了燕军的退路,若不是南军水师大将盛庸意外兵败投降,将战船尽数献给燕军,战局或许还有转机。

南京城破当日,徐辉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

他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出逃或投降,而是独自来到徐达的祠堂。

他将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铁券供在案头,然后在供桌上挥毫写下:

“中山王之嗣,不降逆臣!”

当朱棣派人前来劝降时,徐辉祖始终保持沉默

他既不辩解,也不求饶,只是静静地坐在父亲的神主牌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选择了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是血缘亲情。

情仇之间

1407年的南京城,徐皇后已病入膏肓。

朱棣守在榻前,紧握着妻子消瘦的手,徐妙云用尽最后力气,再次叮嘱丈夫要善待百姓、广纳贤才,

她还特别提到:"切勿骄纵我的娘家人。"

这句话成了她最后的遗言,也成了她对家人最深的牵挂。

徐妙云的离世给朱棣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他趴在妻子的灵柩前痛哭至昏厥,下令全国服丧,文武百官斩衰二十七日,素服百日。

他自己更是坚持素服一年,以表达对发妻的哀思。

在接下来的十七年里,朱棣再未立后,仅让太子妃张氏代管后宫事务。

这种超越常规的哀悼方式,见证了他对徐妙云非同寻常的深情

但他终究是皇帝,就在举国哀悼之际,一场政治清算正在悄然酝酿。

徐辉祖,这个徐妙云最牵挂的弟弟,这些年来一直被软禁在府中。

徐妙云在世时,曾多次为这个倔强的弟弟求情,甚至劝阻朱棣追封另一个投诚的弟弟徐增寿

她的苦心调解,暂时维系着这层脆弱的关系。

但这一切随着徐妙云的离世而改变。

丧礼的哀乐尚未停歇,朱棣就下达了一道令人震惊的旨意:"徐辉祖,赐自尽。"

朱棣的这个决定,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

这些年来,徐辉祖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时时提醒着朱棣靖难之役中的艰难时刻。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这个最强劲的对手竟然是他的妻弟。

徐辉祖接到赐死令时异常平静,他的死,成全了一个忠臣的气节,也了却了朱棣的一桩心事。

而就在徐辉祖死后一个多月,朱棣突然下诏:"中山王不可无后。"

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

他既要消除政治威胁,又要维护对徐家的恩宠,更要顾及和徐妙云的夫妻之情。

对待徐家姐弟的不同态度,却暴露了帝王之心的复杂面相,他可以深爱一个女子十七年不立新后,也可以在她尸骨未寒时处死她的至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历史   弟弟   北平   燕王   南军   南京   魏国   精锐   长子   皇后   政治   将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