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华“表扬”最近忽然多了,但细看就知道,这不是送花,是设局。把“中国正在迈向全球领导者”挂在嘴边,下一句就是“既然要当领导者,就该替我们去敲打俄罗斯”。这套“恭维—赋责—施压”的连环话术,目的不是推进和平,而是把欧洲自身在战场与制裁层面的困境,外包给中国。
9月12日,据彭博社报道,奥地利外交部长迈因尔·赖辛格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喊话:中国“有责任”利用对俄影响力,推动俄罗斯“真正参与和平谈判”;如果欧盟针对普京的制裁被规避或失效,欧盟就必须“采取行动”。他还不忘加上一句“彩虹屁”——中国正朝全球领导者方向迈进,因此“有义务”承担相应责任。把“恭维”与“义务”绑在一起,等于是递来一份带刺的橄榄枝。
问题在于,中国既不是俄乌冲突的当事方,也没有介入这场战争。中俄是长期的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并不该受第三方胁迫式干预。要求中国突然对俄“发难”,既不合理,也不可操作。更关键的是,欧洲对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指手画脚,指称这“助长了俄经济”,可真到了落实成本的时候,选择却是“说得响、做得轻”——特朗普抛出对俄罗斯石油加征100%关税的高调方案,欧洲并未跟进落地。
嘴上要强硬,行动却刻意留白,这才是当下欧洲的两难:姿态要端着,代价却不想付。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半,前线攻防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乌军能不能持续得到足量、够先进的弹药,而不是看外部的象征性制裁有多漂亮。西欧国家武器库这几年几乎打到“去库存”的边缘,补库、产能与财政都在掣肘。希望靠经济“翻盘”来扭转前线态势,不啻于纸上谈兵——战场拿不下,其他全归零。
欧洲把压力转向中国,还伴随着一层更危险的“捧杀”。把中国硬推成“全球领导者”,表面是抬举,实则是在往中美之间塞楔子。中国多次公开表态无意争夺霸权,这并不是外交辞令上的退让,而是稳定大国关系的基本选项。一旦这类表述被美国政治层面解读为“替代性领导叙事”,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炒作成对抗信号,新的博弈就此叠加到欧洲头上。
更别忘了,特朗普介入调停,更像是奔着诺贝尔和平奖去的个人政治秀。他在意的是自己的政治资本,不是欧洲与乌克兰的长期安全成本。欧洲若把筹码压在这种“个人秀”与“道义姿态”的组合上,最后大概率还是自己买单。
关于所谓“中国援俄”的流言,中方此前已明确:未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如果真有那回事,前线的战局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一点,从后续“93阅兵”的装备展示也能侧面看出中国军工体系的节奏与取向,并不符合外界臆测的“暗供逻辑”。用事实与时间线就能划清界线。
欧洲若真在乎和平,就该把心思用在补齐军援缺口、拿出可执行的和谈条件上,而不是对着中国打嘴炮、设陷阱。把“全球领导者”的帽子硬扣到中国头上,看似抬举,实则是推责。战争不会因为话术停下脚步,和平也不会靠甩锅到来。欧洲要么直面现实,要么继续在自己的话语陷阱里打转,最后埋单的依旧是自己。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