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致癌?有多少人信了这个谣言?中国味精的未来在哪里?

味精这玩意,曾经舆论圈“谈味色变”,把它当成厨房里的“第一猛毒”,什么致癌杀精脱发伤肾,只有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但实际上,味精也只是很普通的调味料而已,但这条谣言,却插件击溃了一个国民品牌,只能说,谣言猛于虎啊!

莲花味精

莲花味精,曾经有多猛?

2001年,它的味精产量世界第一,远销70多个国家,全国一半的味精都是它生产的,是河南“工业名片”。

但这么猛国民品牌,2003年时,销量却一落千丈,锐减9成,自此遇冷了20多年。

2021年,莲花味精甚至窘迫到卖自家的商标度日。

就在大家以为它要就此凉凉时,它却再次爆火,一年赚了快30亿,卖出味精近16万吨,重新夺回了家庭消费市场的头把交椅,上演了调味界的“逆袭爽文”。

这莲花味精,为啥总在倒闭和爆火之间反复横跳?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小小的调味料,到底有多能折腾!

莲花味精,贷款上班

在莲花味精,贷款上班可不是一句玩笑话,有网友回忆说,九十年代,莲花的一个招工指标,能卖一万多,够在当地买套房。但就这,还有不少人削尖脑袋要进去。

原因很简单,那会在莲花味精,贷款上班是真能回本,当时的它厂里的车间员工,每个月工资都能拿到1600元,为项城当地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而当地的其他岗位,平均工资也才700元左右。每逢味精厂发工资的日子,甚至能带动当地物价小幅度上涨,足以见得它当时有多风光。

莲花味精当年的效益之所以这么好,除了他们产量大之外,还得感谢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上世纪中国的调味品市场有很强的地域性,几乎一城一品牌,外来品牌很难在本地打开销量,很多小厂依托地利,能活得很滋润。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大批东南亚和日韩的外资调味品品牌倒闭,卖不出去的产品随倒爷流入了中国,其中最多的,就是味精。1998年,甚至形成了大规模的“味精走私潮”,走私味精占据了市场30%的份额,这些走私味精往往出奇的便宜,面对它们的挤压,本土的味精品牌只能降价跟进。

但价格战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地方上的中小型味精厂一经挤兑,纷纷倒闭,而莲花这样的大厂,有政策帮扶,靠近原料产地,方便用城乡剪刀差收割,能轻松获取海量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转移风险的能力更强,这才抗住这种规模的意外冲击。

后来,随着国家对走私味精的打击,市场恢复了正常,莲花味精第一时间完成了抢占,拿下了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一来一回,不仅没有被走私味精的价格战击溃,反而实现了高营收。根据财报显示,1998年,莲花的净利润就达到了1.2亿元。当年6月,更是直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了“味精第一股”。不光如此,在对抗走私味精的过程中,它们的技术还获得了突破,做到了世界领先,成了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

难怪当时在年报里,莲花的管理层会意气风发的说,“其他企业还在考虑中国进入WTO后如何生存时,莲花味精已经作好了主动出击的准备。可以预言,莲花味精将笑迎WTO,未来的世界味精市场有可能就是莲花味精的市场。”

那时,厂里每个员工都相信,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日复一日,但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大厦已经千疮百孔,距离崩塌只有一步之遥。

天灾人祸,摧垮莲花

2000年,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开始在中国流传,没错,这就是咱们从小听到大的,“味精有毒”。

在味精有毒的众多版本中,流传度最广的就是“味精经过加热,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有剧毒,会致癌,还会引起肾虚、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

其实,这不是味精第一次出现有毒的谣言,早在60年代,欧美就流行过“味精有毒”的说法。但那会味精谣言格外粗糙,只是说吃味精会让人头疼头晕,是即时性的反馈,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吃了当场没事,谣言不攻自破。

但2000年前后出现在中国的味精谣言,不论是谣言本身的内容还是出现的时间点,都有点太过巧妙了。

在当时,由于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认知和工业发展的状况出现了落差,社会整体对“化工”是缺乏信任的。甚至会谈“化”色变。味精本来就是一个化工制品,名字听上去和“香精”、“糖精”差不多,再加上98年走私味精潮也确实引发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大家是愿意相信这东西“不安全”的。

而它这次的“病症”,又是没有即时反馈的,从致癌到脱发再到心脑血管疾病,很难证伪味精和这些疾病没有任何关系。最后,“加热后的产物引发致癌”,这个反应听上去也很“科学”,这种谣言,简直像针对味精专门做过升级包装一样,非常精准的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

这条谣言扩散的速度极快,再加上当时消费主义抬头,莲花味精的包装显得太过简单廉价,加剧了产品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当年就影响到了它们的销量。

面对谣言,莲花味精的应对,堪称典型的错题示范。他们第一时间没想着改变包装,没想着制造新的概念搞营销,也没有大力度去科普味精无害。而是准备搞“多元化投资”!咋多元呢?是去搞房地产了?还是去炒股票玩金融游戏了?都没有!他们准备去卖服装、卖矿泉水、卖医疗器械!

嘶……实在不知道莲花味精当时的负责人咋想的,你要是赶时髦随大流,去整点当时热门的投资项目,我能理解。你要是去卖酱油咸菜这种和味精沾边的调味品,我也能理解,你去买八竿子打不着的服装医疗矿泉水,这就有点不合适了啊!隔行如隔山,这能干好吗?

果然,在这几个领域,莲花味精那是亏的底掉,前前后后用掉了8亿多,有些投资项目,甚至根本没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也没有公告披露,完全是某些高管一拍脑袋就定了,然后一声不吭钱就用了,这种企业管理,只能打0分。

但这还没完,它们还算了笔糊涂账。在之前,莲花的主要原材料是玉米和大米,但那年小麦价格暴跌,莲花管理层就动了研发新技术,用小麦当主材料的念头,他们甚至做了个离谱的判断,按着那年的小麦价格算,认为只要换了原材料,每年能省20%的成本。欸,听着很美好啊,于是,为了研发新技术,他们前前后后又砸了7亿,两轮折腾,把这些年攒的家底败光了。

为啥说他们这个判断离谱呢,农产品的价格是会波动的啊!今年小麦便宜,那过两年,小麦要是涨价了咋办?后年要是高粱便宜,是不是又得琢磨用高粱?地瓜要是价格跳水,是不是又得考虑用地瓜?研发新技术自然是好的,但是在屡次投资失败,又受到谣言冲击的关口,砸这么多钱去研发技术,就有点不明智了。

要是都是判断失误也还能理解!商场如战场,做生意有亏有赚很正常,但莲花味精的董事长,小手还不是很干净,至少有两位董事长因为贪污受贿挪用公司的钱,锒铛入狱。其中最重量级的,就是第三任董事长夏建统,2016年,莲花味精内外交困的时候,夏建统竟然花了7000多万英镑,差不多五六亿人民币,去全资收购了英国老牌足球俱乐部阿斯顿维拉,啊这?之后,他更是直接圈钱跑路,甚至上了通缉令,实在是太离谱。

莲花味精当年的管理这么混乱,可想而知,投资和研发新技术花的那15亿,有多少是用来办事了,多少又落入了某些人的口袋?

与此同时,太太乐等调味品外资巨头,开始进攻味精阵地,这次他们把味精包装成了“鸡精”、“松茸精”、“味提鲜”等产品,用各种方法宣扬自己“健康”,但实际上,他们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钠。可是,借助消费者对味精的恐慌,这些产品还是占据了大量市场。

内外夹击下,莲花味精销量开始暴跌,从味精大王变成了小卡拉米,市场十不存一,2003年就亏了近1.5亿,之后市占率一直在5%以下。2010年时,还出现了发不出工资,大规模裁员的情况。

莲花味精的工人们当时是迷茫而痛苦的,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每天都努力工作,每天都在生产味精,每天看着那些装货的卡车和火车进进出出忙个不停,但往昔的美好生活,为什么就此坍塌了呢?努力工作应该赚到钱,钱去哪里了呢?

2021年5月27日,平顶山市湛河区人民法院公开拍卖过一辆豪车——那是一辆车牌号为豫P88888的劳斯莱斯古斯特,据说,这辆车,就是莲花味精创始人李怀清的座驾。不知莲花的工人们,有没有亲手摸过这辆车锃亮的外壳?

重生的莲花味精

但那几年,莲花味精还是做对了一些事的。有时候真感觉这个品牌非常掂得清轻重,可以坑股东,可以坑投资人,可以坑买了他们股票的散户,甚至可以坑员工,但是,绝对不能坑消费者。

1987年,莲花味精率先向消费者做出“不涨价”的承诺,如今过了38年,不可能真的不涨价,但是价格依旧是极低的。而且这么多年,别管他们内部搞什么幺蛾子,食品安全这块,是真没出过问题,这个就太难得了。确实,味精这玩意成分简单,出问题的空间不大,但它到底是工业产品,能38年保障食品安全,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口碑没坏,那一切就都有希望,2021年,已经更名为“莲花健康”的莲花味精完成了破产重组,重振旗鼓。在2022年蜂花爆火时,“莲花健康”也跟着推出了79元的味精套餐,大家这才发现,这个老牌子现在的产品线竟然丰富了不少。借此,莲花重回消费者视线。接下来,就是老国货重生的爽剧。

2023年,莲花净利润达到了1.31亿元,同比增长178%,2024年,赚了2.3亿,同比增长了98%左右。如此好的业绩证明莲花味精真的在消费者的支持下重新活了过来。到了今年,他们的味精出口量更是稳居全国第一,新型复合调味品增速超40%,连外资巨头联合利华都开始找它们做代工。

更绝的是他们如今的销售策略,走了极端下沉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在县域市场覆盖了2700家经销商,在拼多多猛铺销售渠道,增长了128%,直接把外资品牌挤出下沉市场,对消费者,特别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这个品牌确实没得说。

如今在它们的营收中,味精类的调味品的营收占比能达到76.94%,他们可能是感觉不够“多元化”,于是就跨界去做AI,要投资10亿建智能工厂,用AI控制发酵温度,想把味精纯度做到99.99%,听说这项投资5年能回本。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当年花7亿捣鼓的新技术。只能说,希望这次它们能一切顺利吧!

不过说真的,这次我挺看好它们的,动漫《彪马野郎》中有句经典台词,“绕远路才是我最短的捷径”,这话放在如今的莲花身上,或许恰如其分。曾经有过行差踏错,所以更知路途坎坷。或许,这个老国货,能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美食   味精   谣言   中国   未来   市场   品牌   调味品   消费者   小麦   销量   新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