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商帮(六):广州十三行首任商总潘振承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在《广东商帮(五)》中,笔者写过广东十三行的演变,但就具体的十三行行首,还没有深入谈及。蜻蜓点水式的文章只能看个梗概,能把问题说得透,故事讲得明白的文章才会让人长久阅读。

经过进一步的挖掘,才发现关于广州十三行的文章是多如牛毛。

但限于时间、精力,不可能全部读之。且每一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不好读的、不合口味的,自然也不爱看,更不想去引用之。爱看的,总会千方百计去找来阅读。

今特别选用潘刚儿、黄启臣、陈国栋所著的《广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行》的第一章《潘启(潘启官一世):同文行创办人》的有关文字,以此为蓝本,并参考多篇文章(见文后参考资料)编辑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有3万多字,出于阅读习惯,本文将相关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当然,这其中的删减(也有少量补充)或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专家指正。

同文行行商潘启其人


   清乾隆嘉庆时期(1736-1820),广州十三行行商富豪有同文(孚)行的潘家、广利行的卢家、怡和行的伍家、义成行的叶家。其中潘家为百年外贸世家。

潘启是潘氏同文行的创办人、著名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首领(商总)。

潘氏远祖 

据民国九年(1920年)刊行的《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菱塘司河南龙溪乡曰生社栖栅能敬堂潘氏族谱》(《河阳世系龙溪潘氏族谱》)记载,同时参考《潘氏禄房祠堂》记载,可略知一二。

潘启家族的远祖潘节,祖籍为河南省光州固始人。

唐总章二年(669年)潘氏入闽始祖,东齐太守潘节任府兵校尉,随唐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奉诏率领五千余名府兵,从河南固始出发,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入漳平乱,为平乱建漳和漳州的早期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受封昭德将军。

大约在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前后,其后人一枝(潘氏禄房),分迁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明盛乡白昆阳堡栖栅社(今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现存的潘氏古民居群 毗邻厦门海沧区叶建彬 摄

潘启的父亲潘乡

潘乡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虽然这时已经开海贸易,但潘乡家庭人口众多,生活十分穷困。

潘乡有五个子女。潘乡为供五个儿子在文圃书院读书,潘乡早出晚归,勤劳作息,为少年时代的潘启树立了吃苦耐劳的榜样。

长子是潘启(潘振承),后面依次是柳(振元)、款(振联)、琴(振文)、瑟(振芳)。

只有潘启及三弟潘款(振联)一系到广州十三行经商。其余(或是姐妹?)还是在福建漳州老家。

潘振联有长子潘有量,潘有量的次子是潘正威,潘正威的儿子是著名商人潘仕成。

潘启及其后代独自发展一系,几十年间形成一个大家庭。

潘启的妻室和儿子们

潘启多妻室,多子女。如果对传统社会有所了解,对于这一点应该也能接受。因为这是传统社会富人的一种时尚和习俗,源于封建家族制度与忠孝文化的封建性。具体情形,限于本文篇幅,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参阅《广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行》一书。

潘启的成长经历

潘启来粤经商,即为入粤之始祖。其族谱记载:
  
启,又讳振承,字逊贤,号文岩。乃璞斋公长子……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六月十二日辰时(1714年7月23日),终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十二月初三日丑时(1788年1月10日),享寿七十四岁。

潘启卒在广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灿坤工业园区)。

此段清楚的交代了潘启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甚至精确到时辰,若是遇到周易大师,恐怕都可以依据他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他一生的命运了。

需要读者注意的是,在各类文本中,会出现“潘启”,也会出现“潘振承”,也会出现“潘文岩”,说的都是同一个人。至于“潘逊贤”,还是比较少见一些。

公家贫好义。由闽到粤,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遂寄居广东省,在陈姓洋行中经理事务。

潘启从小勤劳好学,但为了分担父亲的重担,在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后,就开始辍学,到海边给人当船工,从此揭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序幕。

潘启敢为人先,三下吕宋(菲律宾)经商,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给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国商人,获利颇丰。

潘启给当地船老大当雇工后,为了挣更多的钱,他吃苦肯干,得到船老大的认可和欣赏,慢慢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舵手,为其远航和经商奠定了基础。及长,他以自己的血汗钱迎娶当地女子黄淑敬为妻。

潘启于乾隆三年(1738年)以后开始谋求稳定的生意,由闽入粤,离家只身寄居广州,在闽籍一个姓陈的洋行里经理事务。

由于诚实经营,每天所卖货物与财务完全相符,陈姓老板十分信任他,就委任他全权经营洋行一切商务。(陈商喜公诚实,委任全权。)

潘启由此积累了与外国商贸集团打交道的经验。几年后,陈姓老板获得巨大利润就回乡。

这时,积攒足够资金的潘启适时抓住这一机遇,于乾隆七年(1742年)左右向清朝廷请旨开设同文行,开始独立成为行商老板。(迨至数年,陈氏获利荣归,公乃请旨开张同文洋行。)

为什么取名为同文行呢?族谱记载:

‘同’者,取本县同安之义;‘文’者,取本山文圃之意,示不忘本也。

创业之初,潘振承资金并不充裕。据其儿子潘有为所述,同文行创立之初,潘振承家庭成员还从事“日课女红夜仍织”的劳动,以补贴开支,他儿子的衣服仍是“身披败絮雨则烘”。经过10多年的拼搏,潘振承的财富才慢慢积累起来。

潘启的外语水平及给他带来的益处

如果你是有条件出国或是想做外贸生意的话,学好外语很重要。

潘启善于学习,深通多国语言。

《番禺龙溪潘氏族谱》记称,潘启在年轻时“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到吕宋后他能运用西班牙语。以后,他又能运用英语。据说潘启还懂葡萄牙语。史载:
  “7月间(1772年),管理会在澳门就关于丝的合约问题致函广州的潘启官,信件是用
葡萄牙文写的;而他的复信是西班牙文。”  

现在国外的历史档案材料中存有外国商人以英文写给潘启的信函,还保存有潘启以西班牙文给外国商人的信。

正是“夷语深通”,为潘启日后在广州行商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大展商业鸿运。

潘启擅长外语,与外国商人做生意可直接对话。同时因为学习了外国人的语言,对外国人也是一种认同,并且知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无疑是极大的方便了和外国人的沟通。这一点在当代大商人马云身上就体现得很明显。而在300年前,则是在潘启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广东番禺人张维屏记述:

“夷人到粤必见潘启官”。

可见潘启在外国商人心目中的地位。
  《潘启传略》记称:

“当时海舶初通,洋商以公精西语,广兼真诚,极为钦重,是以同文洋行商务冠于一时。”

而其他行商与外商洽谈靠通事(翻译)进行,不免影响了生意。

故此,各行商人职员仿效潘启,掀起学习外国语热潮。

由于行商与英商贸易额最大,贸易和生活常用的口语自然成为外贸商人首先要熟悉的外语。商人们把英语融入了本地语言,促使了夹杂广东方言、方便于商业活动的“广东英语”应运而生。

潘启是做全球生意的。

潘启从经营同文行之日(1742年)起,同文行的贸易额节节升高。他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欧洲商人、美国商人及东南亚商人。

与英国的生丝、茶叶贸易

据《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资料显示,乾隆十八年(1753年),潘振承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时签订了生丝1192担,每担175两,丝织品1900匹,南京布1500匹,以及茶叶等三份合同。这三笔贸易数额相当大。之后,潘振承积极开拓市场,到18世纪60年代,同文行经营的茶叶与生丝出口量已居前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英公司要求订购生丝2000担,因其价格优惠,数量较多,遂与之成交。

此后,同文行每年都有1000-2000担生丝交售给公司。

18世纪70年代,中外贸易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英国需要大量的茶叶,而他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是毛织品。

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穿西服的习惯。毛织品价格又高,不适应中国市场需求,所以打不开销路,许多行商不愿意购买,只愿意单独出售茶叶,认为购买毛织品是对英商的一种优惠。

潘启洞察此情,与英国公司签订合同时,明确提出如果要他多购买毛织品,必须向他多买茶叶,且要多付茶价。

如果不要他推销毛织品,他的茶价可以降低4%。可见他在贸易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

与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1732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首次来到广州,随后每年都有瑞典货船来广州,少则一二艘,多则三四艘。

瑞典在中国购买最主要的商品是茶叶,其次是瓷器和丝绸,并获优惠价购买。

到18世纪中期,对华贸易占瑞典外贸总额的10%-15%,潘启是瑞典商人对华贸易最主要的伙伴。

同文行与瑞典东印度公司商人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

闻名于世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曾到广州与潘启进行贸易,潘启曾将自己的画像送给该公司的董事尼科拉斯·萨文格瑞,瑞典的哥德堡博物馆至今仍藏有潘启的玻璃画像。这或许是欧洲所有博物馆中唯一珍藏的一幅中国人画像。

现存瑞典的档案中保存有潘启的商贸记录,有著述认为潘启曾到过瑞典。

瑞典哥德堡市立博物馆馆藏的潘振承画像(资料图片)

广州十三行商总(1760-1788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潘启被清廷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连续出任商总28年(1760-1788年),是任期最长的商总。此部分内容后面再详细叙述。

潘启的商业精神、商业创举及获得的评价

许多外国商人喜欢跟潘启进行贸易往来,主要因为潘启笃守诚信的商业本质。

潘启被外国商人称为“最可信赖的商人”,是“行商中最有信用之惟一人物”。

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和潘启的几次商业行动有关,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和他的商业价值观分不开的。

退赔废茶事件赢得声誉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十三行购置的茶叶品质不一,远洋运输也会导致部分茶叶受损,因此他们常退回一些质量差的茶叶。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返回1781年已运去英国的质量差或运输过程致损的茶叶,总量达到1402箱,价值超过1万两白银。尽管茶叶包装损坏严重无法辨别茶叶所属商号,潘振承仍然如数进行赔偿,开启了向外商退赔质量差茶叶的先例,也让潘振承赢得了国际口碑,被当时的外国商人称为“最可信赖的商人”。

为了维护行号的信用,潘振承对英公司每年从伦敦退回的废茶都如数赔偿。

对质量不好的商品给予退赔,维护了商号的信誉。

有了良好的信誉,外国商人经常预付定金给潘启,而且预付款都在10万两白银(1万两白银等于200万英镑)以上,最多一次预付款达到60.15万两白银。

有了雄厚的资金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潘启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率先使用汇票

在广州十三行中,潘启是一个有远见的行商,他率先使用汇票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结账,减少白银交易所带来的不便,进一步提高了贸易的结算效率,促进了资金的快速流转。

潘启的教育思想及对子女的培养

为求未来实质的“贵”,提高家族社会地位,潘启长怀远略,为家族后代实现获长久之“贵”创造条件。

在处理商务的同时,潘启也经常捐资助学,鼓励子弟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在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是士子谋求进身的重要途径,国家又有免去差役和发给粮食等种种优惠。由于这种光明前途,并有优厚的待遇,吸引士子们纷纷挤到这一道路上来。

潘启苦心为后人安排进入仕途。并以商养文,投资兴学,潘启“建书院,招来学,俱不惜重资焉。”

次子潘有为就是子弟中最有成就的读书人。

潘有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加盐运使司,参与编校《四库全书》,也成为潘家成员的楷模。

潘有为工书善画、喜诗好藏,是中国近代有名的书画家、诗人、收藏家。自此,潘家官商结合,生意更加兴隆。

潘氏后裔也由此人才辈出,其家族有24人被《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入,被史学界誉为广东省自清朝以来最显赫的家族。

从潘有为之后,后代科举入仕者辈出,考取翰林者续有三人:潘正常、潘宝鐄、潘宝琳。举人者有五人:正绵、正琛、正昌、宝珩、博泉;潘启后代中不少人成为学者,潘飞声是代表人物。

潘氏家族成为一支飘逸书香的名门望族。

重视商业人才的培养

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潘启也注重培养商业人才。其第四子潘有度就是商业能手。

1788年潘启去世后,潘有度接手同文行的一切商务,后任广州十三行商总10多年。之后潘正炜继任行商至1842年。

广州十三行码头 千帆竞发

十三行茶叶交易图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粤海关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以发表时间为序):

1、潘刚儿、黄启臣、陈国栋,《广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潘启(潘启官一世):同文行创办人》。

2、潘刚儿《中国第一代与全球化经济接轨的杰出商人代表潘振承》 2012年5月8号

3、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潘振承家族 创新经商传承百年商行》2017年11月17号

4、邹卫国,《再读十三行:官商末途》,《经济观察报》,2023年2月27号

5、文学人物探秘者,《粤商传奇:潘振承家族的商业帝国与人文精神》,2025年2月10号

6、潮声丨《潘振承:从闽南船工到全球贸易巨擘》,《福建日报》2025年5月2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首任   广东   广州   生平   事迹   行商   商人   瑞典   茶叶   乾隆   东印度公司   贸易   英国   毛织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