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发朋友圈了?每次发朋友圈 要么都是和工作相关的,要么就是分组可见,哪怕是分享一张早餐照,你都要把把这张照片P的非常完美。
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仅限3天可见,更新的频率或许可以用月甚至年来计算。或许也就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自己的生日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分享,平常的时候更不会发朋友圈了。
很多人的微信好友,要么就是同事、微商、远亲和一些网友,这就导致根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因为圈层不一样。有64%的美国年轻人主动暂停社交平台使用,中国用户只转向分区社交,朋友圈里面仅发工作动态,大部分都是设置仅自己可见。
正如社会学家吕冬青所指:人的社交需求是动态、生物性的,而机械化的标签系统无法处理人际关系的流变。 当朋友圈沦为人际废墟场,沉默既是对关系纯度的守护。
我们以前的社交媒体有QQ或者微博,看到什么我们都会发出去分享,哪怕是早餐、书中的一角、随手而拍的美景、还是一些emo的金句,都会拿出来分享。
然而 到了今年,仿佛大家都有一个不变的定律:虽然任何东西都可以发,但是没有任何东西真的是值得分享出去。
现在我们每天花的最多的时间就是刷抖音,抖音平台的机制就是优先推送高热内容,普通人的动态需要加上#话题才能被看见,否则如同仅自己可见,还有很多信息流视频都被网红精修图、广告、AI生成的内容淹没,刷10分钟短视频很难看到真人动态。
再者就是大家发朋友圈动态的时候,大家会反复的考虑:我这张照片会不会显得太做作?会不会让我看起来非常无趣?发了有没有人点赞?发出去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内耗取代了展示的欲望,最终让人选择沉默。
即使你发完朋友圈之后,过了一分钟 发现没有人点赞评论,心里面第一反应就是想删掉。
朋友圈的沉默不是表达的终结,而是表达的进化:告别表演性分享,走向审慎的自我留存;告别算法绑架,夺回注意力的主权;告别虚假共鸣,重建真实的联结。 当我们在深夜关闭朋友圈,转而在私密群聊里发出一张不加滤镜的宵夜照,或给挚友发一条60秒语音吐槽——这种“无声的告别”,恰是对更有温度“在场”的无声抵达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