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右上方字体“关注”,即可继续免费阅览和收到最新文章和图片。

编者按:今天是8月15日,是八十年前日本宣布投降的日子,我们编发这组八路军总部在河顺驻扎领导抗日的稿件,旨在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了解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宁日子。

和顺县的石拐会议红色遗址:镌刻在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

王 哲 卫文龙

在巍巍太行山深处,山西省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静静伫立,这里不仅是一片山清水秀的自然沃土,更是一方承载着民族记忆与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88年前,一场决定华北抗战命运的关键会议在此召开——八路军石拐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历史回响:烽火岁月中的战略抉择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华北正面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在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总部挺进太行山区,在和顺县石拐村连续召开了两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会议(1937年11月7日至14日),统称为“石拐会议”。

会议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主持,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指示,果断作出“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大决策。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八路军由运动战向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转型,由单纯军队作战走向全民抗战的新阶段。

正如刘伯承师长在129师党员干部会议上所言:“把主力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短短数日内,八路军三大主力师——115师、120师、129师迅速向山西四角展开,点燃了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西南四大抗日根据地的燎原之火。历史学家誉之为“华北抗战的灯塔”,照亮了敌后抗战的前行之路。

红色地标:铭记历史的精神殿堂

为铭记这段光辉历史,2011年,和顺县建成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占地约100亩,集纪念、教育、研学、旅游于一体,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纪念园核心由四大主体构成:

会议旧址院落:完整保存6串明清民居建筑群,主院内陈列着当年使用的木桌椅、煤油灯等实物,仿佛将人带回那个风雷激荡的夜晚。

纪念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设4个主题展厅,展出300余幅历史图片、50余件珍贵文物及影像资料,系统还原会议全过程与历史意义。

石拐会议纪念碑:高19.45米,寓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直指苍穹,象征着不屈的民族脊梁。

纪念广场与附属设施:包括革命烈士墓园、八路军大伙房、游客接待中心等,构建起完整的红色教育空间。

园区内354级台阶,暗合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番号数字组合,步步登高,寓意着革命征程的艰辛与坚定。

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焕发新生机

步入新时代,石拐村以“红色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革命遗址“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

党建+研学模式:打造“可学、可研、可游、可品、可购”的红色教育生态链,推出“开学第一课”“主题党日”“红色记忆节”等品牌活动,年接待参观学习团体超50个,游客逾万人次。

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红色生态采摘园、亲水平台网红桥、烧烤营地等新地标,开发“一瓶醋、一瓶酒、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近两万元。

文化品牌塑造:“游石拐、品特产、听党课”已成为晋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文旅名片,红色资源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精神丰碑,历久弥新

八十八载风雨如磐,初心不改。石拐会议不仅是一次军事战略的转折,更是一种精神的奠基——那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豪迈宣言,是“把根据地建在群众心中”的坚定信念。

今天,这座矗立在太行山深处的精神丰碑,正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时代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来稿或留下您的观点,与我们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丰碑   精神   红色   会议   和顺县   华北   太行山   敌后   遗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