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老话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和珅的少年,从无人问津的街头乞丐,摇身一变成为手握重权的朝廷大员。
穷亲戚听说和珅富可敌国,便前来投靠。和珅一脸淡定地说:“帮我晒晒银子去!”结果,半个月后,穷亲戚竟然突然消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和珅究竟为何如此“冷酷”?
悲惨童年
和珅自幼命途多舛。三岁那年,母亲为生下弟弟和琳时难产去世。
年幼的和珅对母亲的记忆仅存于一张模糊的脸庞和几件贴身衣物。
父亲钮祜禄·常保对这对兄弟疼爱有加,但生活很是艰难。家中勉强维持着体面,靠着父亲微薄的三等轻车都尉俸禄度日。
钮祜禄·常保后来娶了继母,却没给两兄弟带来温暖。
继母偏心自己的孩子,对和珅兄弟常常冷眼相待,有时连基本的吃穿都要克扣。
九岁那年的冬天,父亲突发重病,很快就撒手人寰。失去唯一依靠的和珅兄弟陷入绝境。家中老管家尽力照顾两个孩子,但年事已高,无力改变局面。
继母更是露出真面目,将兄弟俩赶出家门。走投无路之下,和珅想起了父亲生前提到的本家亲戚。
他带着弟弟找到这些亲戚,却只换来冷漠的拒绝:"你父亲已故,我们没有义务养活你们。"
被亲戚拒绝后,和珅带着弟弟只能流落街头。白天,他四处乞讨或做些杂活;晚上,兄弟俩挤在城郊的破庙里,相互取暖度过漫长黑夜。
这段经历让和珅懂得一个残酷的道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惠,亲情也经不起贫穷的考验。
转机到来
在和珅十二岁那年命运出现转机。
作为正红旗子弟,和珅有资格进入咸安宫学堂学习。这是八旗子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和珅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进入学堂后,和珅很认真地学习。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很快就掌握了经史子集的基本内容。
老师们对这个勤奋好学又机敏过人的孩子格外关注,常常给予额外指导。和珅也没有辜负老师期望,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除了正统学问,和珅还密切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谈,学习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处。
早年的苦难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早熟,也更懂得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的重要性。他能准确捕捉上位者的喜好,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行,这种能力日后成为他平步青云的关键。
学堂生活相对安稳,和珅也把弟弟和琳接到身边照顾。兄弟俩相依为命,和珅将自己的学习心得都教给弟弟,希望他日后也能有所成就。
二十岁那年,和珅参加科举考试,怀揣着通过功名改变命运的希望。他夜以继日地准备,对自己充满信心。然而,考试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落榜了。
面对失败,和珅没有一蹶不振。他冷静分析形势,意识到科举之路漫长而不确定。与其在这条路上继续挣扎,不如寻找其他出路。
他决定放弃科举,转而利用自己的旗人身份,继承父亲的祖传职位——三等轻车都尉,从基层官职做起。
乾隆帝的宠臣之路
和珅担任三等轻车都尉后,因为做事认真负责,加上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快被上级注意。
在一次皇帝出巡的护卫任务中,他的表现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乾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办事利落的年轻人,便将他召入宫中担任三等侍卫。
进宫后,和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记忆力,很快摸清了各方势力的关系网络。他处事圆滑,从不正面冲突,却能在适当时机表现自己。
和珅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乾隆的心思。乾隆是个喜欢才华和新奇事物的皇帝,和珅便刻意在文学艺术上下功夫,时常能在乾隆面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令皇帝赞叹不已。
一次,乾隆对一首古诗有了新的理解,身边大臣都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和珅却大胆提出另一种解读,并引经据典地论证。
乾隆虽初时不悦,但听完和珅的分析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更加赏识。和珅敢于在适当时机表达不同意见的勇气,让乾隆感到新鲜和尊重。
乾隆对和珅越来越信任,不到十年时间,和珅从一个普通侍卫升至军机处大臣,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他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经手众多重要决策,权力不断扩大。
和珅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
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利益网络,与商人勾结,通过垄断盐铁等重要行业,收受贿赂,暗中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晒银子”妙计
当和珅平步青云,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那些曾经对他不理不睬的亲戚突然想起了这门"亲戚关系"。
他们纷纷上门,称呼亲热,目的无非是想沾和珅的光。
面对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亲戚",和珅表面上客气有加,心里却冷笑不已。
他没有忘记当年流落街头时,这些所谓的亲人是如何冷眼相待。但以他的身份地位,不便直接拒绝这些人,更不能表现得刻薄寡恩,有损自己在朝中的形象。
和珅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既能打发亲戚,又不失体面的妙计——"晒银子"。
一天,几位远房亲戚又来府上拜访。和珅早有准备,吩咐管家刘全在府中庭院里摆放了数十个大木盆,每个木盆里都装满了闪闪发光的银两。
亲戚们看到这一幕,眼睛都直了:"大人家中怎么把银子都拿出来晒太阳?"
和珅笑着解释:"这银子放在库房里时间久了,容易生霉变质。定期拿出来晒晒,可以保持银子的光泽和价值。我府上每月都要这样做一次,已成惯例。"
亲戚们听完又惊又羡,暗自盘算着和珅到底有多少财富。
就在他们心猿意马之际,和珅故意被人叫走处理"紧急公务",临行前客气地说:"这些银两都是南方来的,水分有点大,你们去帮我晒晒吧?”
和珅离开后,亲戚们在银山面前按捺不住,偷偷拿了约莫一千两白银。他们本以为在这么多银子中取走一小部分不会被发现,却不知这正中和珅下怀。
第二天,管家刘全如和珅预先安排的那样,装作惊慌失措地报告:"大人,昨日晒的银两少了约一千两!"和珅故作震怒:"必是府中有贼,即刻彻查!若查出是谁,定斩不饶!"
那几位亲戚闻言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卷铺盖逃走了,再也不敢登门造访。
和珅用一千两银子的代价,巧妙地解决了这些烦人的亲戚,在外人看来还保持了宽厚仁慈的形象。
和珅的辉煌与隐忧
乾隆中期,和珅的权势达到顶峰。他同时担任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等多个重要职务,几乎垄断了朝廷大部分实权部门。
和珅在利用权力敛财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才能。他通过垄断、勒索、受贿等多种手段,攫取了巨额财富。据说他的家产甚至超过了当时清朝国库的总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贪官"。
和珅府邸奢华无比,园林建筑可与皇家园林媲美。
他收藏了大量珍贵字画、玉器、瓷器等古董,其中不少是从民间搜刮而来。每天进出他府邸的达官显贵络绎不绝,都是来送礼或求办事的。
权力和财富的双重积累让和珅变得越发自信,甚至有些目中无人。
他开始逐渐忽视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甚至对一些老友也渐渐疏远。曾经的苦难经历给他带来的警醒,逐渐被权力的傲慢所取代。
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和珅内心却始终有一丝隐忧。
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完全依赖于乾隆的宠信,一旦失去皇帝的庇护,他积累的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这种不安全感驱使他不断地积累更多财富,仿佛只有金银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
和珅也试图通过拉拢嘉庆太子来为自己未来做打算。他明白乾隆年事已高,新皇即位后自己的处境将变得危险。
但他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低估了新君铲除异己的决心。和珅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贪腐的下场,被嘉庆帝处死,家产充公。
和珅那个用"晒银子"巧妙处理亲戚关系的手段,更是道出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价值。
人生如戏,富贵也好,贫贱也罢,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永远是那颗初心不改的灵魂。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清史稿·和珅传》、《乾隆朝实录》、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档案研究所编《和珅案清宫档案汇编》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