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感受到 2-3 岁的宝宝越来越难带了,你好好说他不听,惩罚也没用,就是何种不配合。其实,根本原因是没有从小帮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
4 个必须帮孩子培养的习惯,学会了宝宝会越来越好带。
第一个习惯是, “会表达情绪”,这是所有好习惯的基础,如果宝宝能把感受、想法说清楚,不管是跟人沟通还是社交,都会很轻松。
可以用 “命名 - 理解 - 引导” 三步法帮孩子调节情绪:
1.“命名情绪”,别说 “别哭、别闹”,教孩子认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有点难过?” 当孩子能分清生气、失望等情绪,会更容易被安抚。
2.“理解情绪原因”,比如:问 “是不是不能带玩具去幼儿园才生气?”“是不是没睡午觉心情不好?” 这样能帮孩子把情绪和事情联系起来,慢慢孩子就会知道 “为什么自己不开心”,也能学着控制外界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3.“找安抚方法”,比如:跳舞、抱玩偶都可以。不用追求见效,让孩子在尝试中明白 “我能平复情绪”,就这样才能做情绪的主人,这种能力建议在 2-4 岁培养。
第二个习惯是 “愿意合作”,合作力是同理心、沟通力的综合体现。美国教育学家发现:2 岁后就能用游戏培养合作力,关键是家长要 “示弱”。
比如:让宝宝帮忙收衣服、拿碗筷,做完后夸他:“还好有你帮忙,不然妈妈忙不过来了!” 在爸爸面前当着他的面说:“你知道吗?宝宝刚才帮我提东西了,太厉害了!” 爸爸再夸一句,宝宝会很有成就感,就爱上帮忙,合作力就提上来了。
第三个习惯是 “有责任感”。哈佛大学研究过,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仅成绩更好,长大后适应环境、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
学龄前宝宝的责任感,主要是 “自己的事自己做”:玩完玩具自己收,可以跟他比赛 “看谁收得快”,久了他会主动要求比赛,还会分配任务;还要培养时间观念,用沙漏、带指针的时钟让他看到时间流动,比如 “沙漏漏完就要回家”“时针指到 7 就要刷牙睡觉”。
大一点可以让他承担 “自然后果”,比如:忘带水杯就会口渴,出门拖拉就会减少玩的时间,慢慢就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四个习惯是 “会独立思考”,核心是保护宝宝的好奇心。很多孩子上学后对学习没兴趣,就是小时候好奇心被破坏了。
比如:他问 “为什么风扇会转”,家长要么无视,要么说 “别碰,危险”。不管孩子问什么,哪怕是天马行空的问题,都可以说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等妈妈 5 分钟,忙完就陪你找答案”;也可以说 “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找答案好不好?”
这样宝宝就会知道 “好奇是好事”,慢慢就会自己找答案,形成 “提问 - 思考 - 找答案 - 有成就感” 的正向循环,未来独立思考能力会越来越强。
等这 4 个习惯都养成,你会发现宝宝不用催、不用骂,自己就能把很多事做好,家长也能少操很多心。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