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期戴耳机的受害者出现了”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心头一紧:“我是不是也快‘聋’了?”“耳机还能不能戴?”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孙悦奇副主任医师、肖志文副主任医师提醒——错不在耳机,科学使用才是关键。

长期戴耳机会导致突聋吗?
“长期戴耳机”和“突发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孙悦奇介绍,“突聋”是一种医学急症,指在72小时内出现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其诱因可能包括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痉挛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熬夜或精神压力过大等。
不过,长时间、大音量使用耳机,尤其在疲劳、压力大的情况下,强烈的噪声刺激会导致内耳毛细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如果恰好叠加身体的其他易感因素(比如“三高”、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就可能诱发“突聋”。
“不能把‘锅’全甩给耳机,”孙悦奇说,“关键在于耳机的使用强度与时长。噪声性听力损伤是不可逆的,而且会逐渐累积。”

戴耳塞睡觉可以吗?
为了隔绝鼾声或噪声,许多人喜欢戴硅胶或泡棉耳塞入睡。
肖志文提醒,这种做法是物理隔音,对听力影响不大,但若使用不当,容易引发:
外耳道炎:耳塞堵住耳道,内部潮湿,细菌、真菌容易滋生;
耵聍栓塞(耳屎堵塞):长期佩戴会将耳屎推入更深处;
压迫不适:佩戴时间过长或材质过硬,可能导致耳道疼痛。
建议保持耳塞清洁、定期更换,如出现发痒、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枕着音箱睡觉,不入耳但也不建议!
睡觉时播放音乐或“白噪声”,并不意味着听觉系统休息了。“听觉神经仍在工作,会影响睡眠质量,让耳朵长期‘加班’,久而久之可能造成疲劳性损伤。”肖志文解释。
医生建议,如果需要“助眠音乐”,可设置30分钟定时关闭,音量保持在若有若无的程度。
耳机怎么选才安全?
不论是骨传导、头戴式还是入耳式耳机,只要音量够大、时间够长,都可能损伤听力。
各类耳机优缺点如下:
骨传导/耳夹式:不堵耳、能听环境音,但嘈杂时人易开大音量;
头戴式(包耳式):舒适、隔音好,不需大音量,但夏天闷热;
入耳式:音质佳、隔音强,但声压高,易致外耳道炎。
医生建议:在安静环境下,首选头戴式降噪耳机;若是运动人群,可选择骨传导耳机以保障安全。
医生给“耳机人”的终极护耳建议
遵守“60-60法则”:音量不超最大值的60%,连续佩戴不超60分钟。
定时“放耳假”:每戴1小时,休息10至15分钟。
善用降噪功能: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用降噪耳机“以静制噪”。
注意清洁:定期清洗入耳式耳机,防止细菌滋生。
出现预警信号,立即就医:若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耳胀或疼痛,切勿拖延。
听力损伤往往是悄然发生的。请在“听不见”之前,先学会“听得懂”身体的信号。
文|记者 刘颖颖 通讯员 陈子滢 张婷婷 张源泉
图|视觉中国
编辑:郭子扬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