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我为某部尚未正式出版的志书撰写的两篇人物小传,此前已经查谦先生之孙查乐年先生与华科的校史同仁们审阅。今天,查谦、朱九思两位先生的铜像在华中科技大学揭幕,特将这两篇短文分享如下,以表对这两位武大老校友的深深缅怀之情。
查 谦
查谦(1896-1975),原名查贵师,字啸仙,原籍安徽泾县,生于安徽当涂。1915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9年获文学士学位,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助教。192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192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1925年任系主任,1927年转任金陵大学教授,1929年又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32年一度任教务长。

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时的查谦
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入住东湖之滨、珞珈山上的武大一区303号别墅(1934年又迁入329号),1933年任理学院院长,1934年兼任物理系主任,为武汉大学物理学科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8年随校西迁四川乐山,因患地方病,于1939年前往重庆,随后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部处执行秘书,并被该会派往上海,负责沦陷区的留学生甄选工作。抗战胜利后,曾负责组建南京临时大学。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复员武昌珞珈山后,又回校任教,再次出任物理系主任,并改住武大一区307号。1947年,其次子查其恒(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学生)在东湖游泳时不幸溺亡,悲痛之余,在武大工学院电机系专门设立“其恒奖学金”,以示纪念。

1953年10月15日,查谦在华中工学院开学典礼上讲话
194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实际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3年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讨论学校选址时提出,喻家山、关山一带将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中心地带之一,将会变成一块“宝地”,遂决定在此建校,除亲自查勘校址外,还悉心指导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工作,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在东湖之滨、喻家山下建成10余万平方米的校舍。1955年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以谨慎、踏实的“实验室作风”认真管理学校事务,长期致力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费开支的合理使用、严谨校风学风的培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华中工学院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委员、武汉市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等职。“文革”期间,逐渐淡出华中工学院的各项事务,1972年迁回武汉大学居住,1975年去世。
朱九思
朱九思(1916-2015),原名朱康祝,江苏扬州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并在国立浙江大学物理系担任职员。193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1937年转入外文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前往晋察冀边区,主要从事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1946年任《冀热辽日报》(次年改称《群众日报》)副总编辑,1948年任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先后参与创办《天津日报》和《新湖南报》,并任总编辑等职。

1936年,朱九思在国立武汉大学的入学登记照

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的工作照
1953年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文革”前期曾遭受严重冲击,1972年任华中工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临时党委第一书记,1975年兼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1984年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在主政该校期间,一贯尊重教师,爱护人才,1972-1979年间从全国各地调入教师600余人,用各种超常规的办法为学校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提出“敢于竞争,善于转化”,主张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生教育要与本科生教育并重;大力发展理科和文科,在全国各大工科院校中最早开始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和转型;在校园内广为植树造林,将东湖之滨、喻家山麓的华中工学院建设成为著名的“森林学校”。数十年间,为该校的创办、发展和崛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华工校父”。2015年在武汉去世。


相关阅读:
科学的播火者——武大老教授、华工首任院长查谦早年的教育生涯
39年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华中工学院3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贺词(外一篇)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