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不允许英雄纪念碑碑文中,提及“中国共产党”?

人民英雄纪念碑立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这地方大家都知道,是北京的心脏地带。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决定要建这么一座碑,专门用来记念那些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里牺牲的英雄们。会议是9月30日开的,当天就搞了奠基仪式,毛主席亲自带队去广场上铲了第一锹土。这事儿不是随便决定的,当时全国上下都觉得需要一个标志性建筑,来缅怀那些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流血的先烈。碑的位置选得特别讲究,就在天安门南边463米左右,正对故宫,成了整个广场的中轴线一部分。建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让后人记住历史,别忘了那些付出生命的人,同时也激励活着的人继续往前走。

建碑的过程可没那么轻松。从1949年到1958年,整整用了九年时间。刚开始,北京市政府就公开征集设计方案,通过报纸和广播通知全国。结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来,有240多份。投稿的人五花八门,有专业建筑师、雕塑家,还有普通老百姓。方案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平铺在地面上的浮雕群;一种是大块头的雕塑;另一种是高耸的碑塔。评审小组看了半天,觉得得成立个专门委员会来管这事儿。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了,彭真当主任,梁思成当副主任。梁思成是建筑界的大牛,他留学过美国,对中西建筑都懂行。他带着团队,包括林徽因和刘开渠这些专家,一份份审方案。最后从堆积如山的稿子里挑出几种可行的。

设计方案定了大方向,但细节上争论不少。建筑师想把碑搞得高高瘦瘦的,像古时候的华表那样挺拔,有英雄气势。雕塑家不干,他们要碑体宽一点,好有地方雕刻浮雕和图案。要不然碑太窄,艺术发挥不出来。委员会开会讨论了好几次,梁思成从中协调,采纳各方意见。最后定了个折中方案:碑身是方柱形的,前边像矩形柱,结合了门拱的元素,后边是典型的碑形。整个碑高37.94米,底宽50米,上边渐渐收窄,参考了埃及方尖碑和罗马凯旋柱,但加了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底座用须弥座。碑的朝向也改成北面为主,这样从广场北边看过去清楚,不会让南边的阳光晃眼睛影响读碑文。

碑基周围安了8幅浮雕,这部分特别重要,因为它得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几个关键节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第一幅是虎门销烟,林则徐带人销毁鸦片,象征反帝的起点;第二幅是金田起义,太平军起事,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第三幅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第四幅五四运动,学生上街抗议,唤醒民族觉醒;第五幅五卅运动,工人罢工,工人阶级开始发力;第六幅南昌起义,武装斗争的开端;第七幅抗日游击战,全民抗战的场景;第八幅胜利渡长江,解放军过江,标志新中国成立。每幅浮雕长10米,高2米,总共刻了172个人物,以普通士兵、农民、工人和学生为主,没突出什么大人物。刘开渠负责雕塑统筹,改了好多草图,确保人物比例对,动作自然。材料用汉白玉,产自河北曲阳,那石头白净细腻,耐风化。

材料问题差点卡住整个工程。碑主体要用硬石头,经得起时间考验。委员会到处调研,最后挑了青岛浮山的花岗岩。这种石头均匀灰白,地质上稳定,不容易裂。但每块碑心石重上百吨,开采和运送是个大麻烦。1952年夏天,委员会找青岛市政府帮忙,青岛那边响应号召,动员全城几千人参加。开采现场在浮山脚下,没先进机器,全靠手工。工人用钢钎锤子敲,找石头弱点钻孔,灌水用热胀冷缩法裂开。

当地有个老石匠李开山,经验老道,帮了大忙。花了几周,碑心石采出来了。加工时用砂轮磨平,1952年9月完工。10月初装上平板车,运到火车站。专列从青岛出发,过济南、天津,于10月13日到北京。沿途得加固轨道,防颠簸。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站接见运输队,表扬他们贡献大,还让工人们在北京多歇几天。除了花岗岩,碑基浇了钢筋混凝土,稳固基础。汉白玉镶嵌装饰,整体三种材料混用,让碑更结实。整个准备阶段,上万人出力,体现出全国一盘棋的精神。

碑文是纪念碑的灵魂,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毛主席亲自起草,全文155字,分三段。第一段说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指1946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第二段扩展到三十年以来,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三段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反侵略斗争。这样层层递进,展示中国人民百年抗争的历史。碑文里提了八次“人民”,但没写中国共产党,也没提解放军。只强调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牺牲的英雄们。

为什么不提中国共产党?这事儿得从设计初期说起。有人提议碑文写“中国共产党英烈”,觉得革命是党领导的,没党就没新中国。这看法当时挺普遍。但毛主席审方案时,直接否决了。他对委员会同志说,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核心在人民。革命胜利不是哪一党的事,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共产党只是其中一部分,所有为国家献身的人都该记念,包括国民党阵营的抗日将领。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阵亡,赵登禹在卢沟桥事变后牺牲,戴安澜在缅甸远征军作战中负伤不治。这些人虽在国民党,但为抗日出了力。还有清末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被杀,为变革铺路。毛主席觉得碑文得包容这些,不局限于一党,这样才能体现广阔胸怀。

这个决定在历史上挺特别。过去新王朝建立,常抹掉前朝功绩,稳固自己地位。但毛主席不这么干,他要碑文突出人民整体作用,告诫共产党人别忘初心。况且加党名,可能显得狭隘,和“天下为公”理念不符。毛主席的思路是,英雄出自人民,碑的意义在缅怀所有牺牲者,教育后代。碑文这样写,就避免了党派色彩,成了全民共识的象征。

碑文定稿后,1955年6月9日,毛主席题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镀金刻在碑北面。周恩来写了碑文小楷,刻在南面。周恩来写了41遍才定稿,字体刚柔并济。1958年5月1日,碑揭幕,成了北京地标。

这个碑不光是石头堆的,它承载的精神价值大。提醒大家,民族复兴靠人民力量,不是哪一派独揽。毛主席的批示,让碑文成了中国历史的真实记录,包容性强。想想看,如果写了党名,可能就少了点普遍性。现在这样,所有中国人看到碑,都觉得是自己的历史。碑文里用“一千八百四十年”而非“1840年”,也是巧思,突出中国悠久历史,不是短短百年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中国共产党   碑文   不允许   纪念碑   英雄   解放战争   人民英雄纪念碑   青岛   浮山   浮雕   鸦片战争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