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华:郭沫若5天的新娘,却成了郭家“一世的客”

1912年的四川乐山,张琼华穿着红嫁衣被抬进郭家时,对婚姻仍抱有期待。她不知道,这场婚礼的真相早已被谎言包裹。媒人向郭家吹嘘她“未裹足、知书达礼”,却隐瞒了她缠足的事实;郭母则哄骗儿子郭沫若,称新娘“温良贤淑”,与他的新派思想相配。

婚礼当晚,郭沫若掀开盖头后,被张琼华的三寸金莲和微凸门牙惊得夺门而逃。张琼华拉住他的衣角哀求:“至少给我一个孩子!”但郭沫若只留下一句“隔着口袋买猫,交定要白猫,打开却是黑猫”,五天后便借口求学逃往成都。这场婚姻被郭沫若写入自传《黑猫》,称为“过渡时期的社会悲剧”,却无人关心张琼华在空房内咬烂被角的哭声。


01“黑猫”

张琼华生于1890年,父亲张怀生是乐山苏稽镇团总,虽非大富大贵,却也给了女儿旧式闺秀的体面。她三岁裹脚,七岁读《女儿经》,十五岁已能绣出全镇称道的并蒂莲。1911年,郭沫若母亲杜邀贞相中她“天足”(实际已裹脚),又见张家陪嫁丰厚,便瞒着儿子订下婚约。

在张琼华之前,郭沫若曾有一次婚姻,可以说是一个娃娃亲,在他10岁的时候,根据当时老家的规定,与邻村一小女孩订下了婚约。但是不久,这个小女儿患病去世,这个婚约就自动解除了。

郭沫若在大婚之日不与妻子同房,仅仅过了五天又跑了,是单纯的因为张琼华丑吗?张琼华真如他在自传小说《黑猫》中描写那样?“她眼距宽似门缝,鼻孔朝天如烟囱。”说好是白猫,到手却是黑的。

其实并不是,张琼华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还是端庄得体,多年后,郭沫若侄女郭琴轩就曾在回忆录中反驳:“伯母面容周正,伯父实为泄愤夸大。”邻居王婆婆说得更直白:“郭家媳妇手脚勤快,说话轻声细语,可惜生错了时代。”

我们从张琼华留下的照片也可以看出她其实并不丑,我推测郭沫若主要是因为她的三寸金莲以及自己母亲欺骗了,他失望、他反感、他生气,于是就怨气发泄给张琼华。


02 68年

新婚第五天,郭沫若以“赴考”为由离家,此后68年,张琼华只见过这位丈夫几次面:

1913年郭沫若寒假归家,夜夜睡书房长凳。张琼华端去的宵夜,次晨原样摆在门口。腊月廿三祭灶日,她鼓起勇气拦住丈夫:“我给你纳了双新袜。”郭沫若拂袖而去:“不必!”这句话成为他们婚姻中少有的对话。

在郭家,张琼华是儿媳,更是终身长工。婆婆患咳喘十年,她夜夜捶背侍药;小姑难产血崩,她跪在产房外念经到天明;连郭沫若侄孙的尿布都是她手洗。

虽然郭沫若没有认这个妻子,但他父母认这个儿媳,把张琼华当自己女儿一样对待,他们都会处处护着她,郭母直言:“她生是郭家人,死是郭家鬼!”

1939年郭父病危,郭沫若带着第三任妻子于立群衣锦还乡。在郭家祠堂,他突然向张琼华九十度鞠躬:“这些年辛苦你了。”张琼华慌得打翻茶盘,嘴里反复念叨:“不怪你,不怪你。”当晚,她把自己关在厨房,就着灶火读完了郭沫若的新诗《屈原》。四个月后,郭父离世,郭沫若回来奔丧,这也是张琼华和他此生的最后一面。

随着郭沫若的离去,张琼华迎来了生命中更加艰难的日子。家里空荡荡的,昔日照顾郭家父母时,虽然劳累,但至少有人陪着说话,也还有人理解并爱护她,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郭家父母去世后,家产按遗嘱分给四个儿子。对于郭沫若那份家产如何处置?郭家人去信问郭沫若,郭沫若还是有良心,他考虑到张琼华作为小脚女性,不能干稍微重点的活,无法养活自己,便将遗产归到了张琼华的名下。这样张琼华每年收数十担租谷,基本可以保证她的日常生活。

就这样一直到土改期间,张琼华就是靠着那几十担租谷,在沙湾过着简朴的生活。

土改之后,张琼华失去了收租的生活来源,从此靠卖小吃,摆摊卖叶儿粑为生。后来张琼华跟着郭家人搬到乐山居住,在那里她的生活几乎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穷困地步。

郭家侄儿侄女们实在不忍心看到带过自己的婶婶就此自断活路,就建议她给郭沫若写信求助。一开始,张琼华怕给郭沫若添麻烦,拒绝了。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侄儿侄女们也并不富裕,张琼华才给郭沫若去信。


郭沫若收到来信后,深知张琼华的来信,对这个女人他也非常愧疚,于是按照张琼华的要求每月给她汇款15元,后面慢慢涨了些,每次收到钱,她都工整回信:“钱已收到,家中安好。1973年收到郭沫若汇来的50元,她全部捐给公社小学,校长执意刻碑纪念,她却说:“这是八先生的钱,该用在读书人身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郭家人知道张琼华深爱着这个遥远的丈夫,不敢告诉她这个消息,怕她伤心过度。

虽然张琼华不知道郭沫若去世的消息,但是她接连几个月没有收到他邮寄的生活费,还是不免起疑心,每天都像心事重重的。郭家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向国务院反映了这个情况,经过决议,决定由政府每月给张琼华邮寄生活费,郭沫若去世后欠下的三个月费用,也一并补足。

03.沉默的人

在郭沫若的情感版图中,张琼华始终是最沉默的人:

佐藤富子(1916-1937):郭沫若为她取名“安娜”,诞下五子,在抗战爆发时抛妻弃子秘密归国,这是为了国家也是保护母子们;

于立忱(1934-1937):《大公报》记者为他堕胎自杀,但是遗书直指“郭沫若害我”;

于立群(1938-1978):以“抗战夫人”身份相伴终老,1979年因丈夫情史曝光自缢身亡。


而张琼华婚后就见过几次这个所谓的丈夫,从1939年12月郭沫若离开沙湾,到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张琼华几乎再也没有见到郭沫若。虽然1963年,张琼华到北京探望郭沫若,但是没能见面;也有人说郭沫若和张琼华在北京见了两次面,两人谈了谈家常,郭沫若专门做了她爱吃的菜(这个太不现实了,郭沫若还知道她喜欢吃的菜?)。

除了那次外出,张琼华始终守着乐山老宅。她保存着1912年的婚床、1939年的合影、1958年的《郭沫若文集》。1980年她去世时,这些遗物成为郭沫若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她用最决绝的方式,把自己活成了丈夫的“历史文物”。


参考资料:

1.《张琼华:郭沫若原配夫人68年孤独人生》(《文史参考》)

2.乐山郭沫若纪念馆《张琼华遗物目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郭沫若   沙湾   乐山   裹脚   婚约   侄女   黑猫   新娘   家人   丈夫   婚姻   历史   张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