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潘家园东区的一个摊位上,“00后”摊主小欣(化名)已经营了近两年水晶手串。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一条二三百元的水晶手串买单——不是为了投资保值,也不全为装饰,而是看中其被赋予的“能量”:紫水晶助事业、黄水晶招财、白水晶减压,甚至佩戴也讲究“左进右出”。
与此同时,“黄金谷子”(IP联名款首饰)被热炒,一些黄金珠宝品牌也开始将水晶、玛瑙、和田玉等材质与黄金结合,设计出更具文化寓意和搭配趣味的手串产品。
在北京朝阳区长楹天街商场内,一家名为“朱炳仁·铜”的店铺悄然开业,以非遗铜艺为底蕴,推出“登科及第”文昌塔、“碎钞葫芦”等文创产品,同样瞄准了情绪消费偏好。
情绪消费,正悄然成为打动当代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情感礼品范畴,而是扩展到心灵疗愈、文化认同、情感沟通与自我表达等多个维度。年轻人通过这些消费行为,寻找压力的出口、身份的认同和生活仪式感。
在这一消费趋势中,水晶手串、黄金“谷子”与铜雕文创恰好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情绪价值满足方式。
水晶手串
心灵疗愈与日常陪伴
水晶消费的核心在于个体情绪的即时安抚与心灵疗愈。价格亲民、款式多样,易于日常搭配和频繁购买,使水晶成为年轻人情绪消费的入门选择。
商家巧妙地将水晶与五行属性、星座、生肖等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为其贴上功能标签,这种“对症下单”的逻辑,深深击中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消费者围坐在水晶摊位前,挑选心仪的珠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消费者并非盲目迷信,而是在文化与心理之间寻求一种“理性的安慰”。潘家园旧货市场北区一位经营水晶的店主表示,近一年来有很多看了小红书过来的年轻人,很多人会提前做好功课,甚至拿着图片到店指定要某款设计。
水晶、天然宝石手串
一位经常购买水晶的大学生和记者坦言:“其实我知道可能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戴上喜欢的水晶,心情就会变好,学习的时候也更专注。”这种消费行为更像是一种自我关照的生活仪式,是对压力生活的柔软抵抗。
黄金“谷子”
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
情绪消费并不新鲜。貔貅招财、转运珠改运、葫芦寓意福禄双全、蝴蝶象征福气叠叠——黄金首饰中的这些经典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其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期盼与情感寄托。如今,这种消费模式在各大黄金珠宝品牌的IP联名热中,以更现代、更个性化的方式焕发新生。
朝阳大悦城内的黄金珠宝品牌店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大悦城、长楹天街等商场发现,除了保持经典婚庆、日常佩戴系列外,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推出针对年轻人的IP联名款首饰,用更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黄金“谷子”。
曼卡龙×甄嬛传联名金贴
朝阳大悦城一位销售人员指着柜台里各式各样的转运珠、吊坠、小金片介绍道:“这颗珠子不到一克,可以编进手绳里,有些年轻人还会自己搭配水晶、玉珠自己串链子。还有这些联名的小金片,昨天有一对小情侣才买了。”
据媒体报道,老凤祥与《圣斗士星矢》联名的666克同款金饰,二手价高达98.8万元且有人求购;老庙黄金与《天官赐福》联名的金饰套装在二手平台被炒至1.66万元,吸引上万人浏览;周大福与《Chiikawa》联名的金章挂件单价高达2800元/克,达到当日金价的2.76倍;周大生联名《恋与深空》推出的“夏以昼苹果”黄金吊坠同样被抢购一空。
周生生×泡泡玛特联名DIMOO手串
这些IP联名金饰之所以能产生高溢价,正是因为其承载了消费者的情感投射和文化认同。年轻人通过购买这些产品,不仅获得了一件金饰,更获得了与喜爱角色、故事的情感连接。
有网友表示:“买它就像拥有角色的一部分,周围同好也都懂这种热爱。”这种情绪价值远远超过了材质本身的价值,使得黄金“谷子”成为情感投射与社群认同的载体。
铜雕文创
文化认同与礼赠表达
北京朝阳长楹天街内,朱炳仁·铜新店开业
在朝阳长楹天街新开业的“朱炳仁·铜”店内,另一种情绪消费正在发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品牌将传统的“铜雕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承载文化又满足当代人情感需求的产品。
“登科及第”文昌塔
店内一款“登科及第”文昌塔摆件,以其精致的做工和美好的寓意,成为家长送给升学子女的热门礼物。销售人员介绍:“这款产品不仅造型精美,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对学业有成的美好祝愿,很多人买它是看中这份心意。”
碎钞葫芦、碎钞元宝等产品
更有趣的是与西安、石家庄、南昌印钞厂合作的“碎钞葫芦”——内部装满无法流通的碎钞片,既象征财富又充满趣味。“很多人买来放在办公桌上或者作为开业礼物,既特别又有好彩头。”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求吉心理相结合的产品,正切中情绪消费的核心需求。
铜雕文创体现了情绪消费中的文化认同与礼赠表达,价格区间大多在几百到几千元,比黄金低廉许多,但却有着媲美金饰的质感和文化厚度。一款“以铜乱金”的葫芦项链,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呈现出金色光泽,既符合年轻人对“颜值”的要求,又有着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
无论是水晶的“能量”、黄金的“IP情怀”,还是铜雕的“文化寓意”,其本质都是情绪价值的商品化。年轻人通过这些消费,完成自我对话、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它们在不同价格带、不同文化维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多层次的情绪需求。
夜幕降临,潘家园夜市的灯光渐次亮起。各色水晶、玛瑙、半宝的摊位前围着三三两两的年轻男女,认真挑选着心仪的手串镯子,讨论着五行搭配、颜色寓意。大型商场内,金饰柜台里的IP联名手串、礼品店内的铜雕葫芦吊坠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吸引着消费者驻足观看。
✎ 记者观察
情绪消费兴起:年轻一代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精神锚点
情绪消费的爆发并非偶然。
一方面,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调整,年轻人在就业、住房等方面面临较大的现实压力,促使他们转而寻求精神上的舒缓与慰藉。另一方面,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功能性消费,而是渴望通过消费行为获得情感满足和文化认同。
从表面上看,他们购买的是水晶手串、黄金动漫联名饰品和文创产品。深入观察我们发现,他们不仅在购买产品,更在购买一种身份标签、一种社群归属感和一种价值认同。情绪消费成为一种自我叙事的工具,帮助年轻人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构建连贯的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在情绪消费兴起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不仅是产品发现的渠道,更是情感体验的分享空间。在这里,消费被赋予了超越交易的意义。它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可分享的情感体验,一种建立连接的方式。
不仅如此,年轻消费者并非盲目跟风,而是进行着精心计算的情感投资。他们可能会深入研究水晶的能量属性,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较不同IP联名款的投资价值。这种“理性的感性消费”反映了当代消费者复杂决策过程:他们在情感满足与实用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
当前,情绪消费正在重构商业逻辑。传统商业模式强调功能性和性价比,而情绪经济则强调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成功的企业不再是单纯销售产品,而是提供情感解决方案和价值认同。这种转变要求企业重新思考。产品设计不再始于功能需求分析,而是始于情感需求洞察;营销传播不再强调产品参数,而是讲述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销售渠道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情感体验的空间。
然而,情绪消费也面临可持续性挑战。一方面,情绪消费可能导致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商业化可能稀释情感体验的真实性。情绪消费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情绪消费不是短暂潮流,它不会消失,只会不断转变形态。
未来,单纯依赖“话术”的营销会逐渐失去市场,而真正具备文化底蕴、设计美感和品质保证的产品则可能脱颖而出。消费者仍然愿意为情感买单,但他们会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理性。他们通过商品与文化对话,与自我和解,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寻找一份确定的情感寄托。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曾改变,这种消费形态就依然会延续下去。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