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00亿为什么开始寻求寻买家?瑞幸大股东真的会接手吗?
据悉,星巴克中国正计划出售业务,这一消息已获多家财经媒体报道。
目前,星巴克正与多家投资机构商谈出售中国业务事宜,估值区间初步定为50亿至100亿美元。
参与竞购的机构包括大钲资本、高瓴资本、美国凯雷集团、KKR等资本巨头,其中大钲资本的动向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瑞幸咖啡的大股东,若其成功收购星巴克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中国咖啡市场的核心资源。
从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当下或许是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最佳时机。
如果错过当前窗口期,后续面临的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前两年,瑞幸与库迪率先打响价格战,推出8.8元、9.9元一杯的咖啡饮品,使得星巴克30元及以上的定价显得性价比不足。
2025年四五月份起,三大外卖平台进一步加入价格竞争,库迪咖啡部分产品在外卖平台的价格甚至降至3.9元、4.9元且支持配送到家,这让星巴克的价格劣势更加明显。
面对市场压力,星巴克也启动了自救措施。
2025年夏天,进入中国25年的星巴克首次宣布下调门店菜单定价。
此前虽有直播间发券、信用卡优惠等变相降价方式,但此次是首次直接下调门店菜单价格。
当年6月,星巴克对旗下数十款非咖啡饮品降价2至6元,多款产品价格从30元区间降至20元区间,涉及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热门非咖啡品类。
选择非咖啡品类降价,背后有清晰的战略考量。
咖啡是星巴克高端品牌心智的核心载体,而非咖啡饮品并非消费者的首选,在此品类降价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最小。
即便如此,降价后的星巴克非咖啡饮品仍面临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受制作流程限制,星巴克的水果茶类产品无法使用新鲜水果制作,即便降价,价格仍显著高于国内同类品牌。
更关键的是,外卖平台补贴进一步拉大了价格差距。
在美团等平台上,瑞幸咖啡部分产品7.9元即可购买,库迪更是降至5元以下。
长期的低价竞争正在重塑消费者的价格认知,过去消费者愿意为星巴克支付30元以追求生活方式体验,如今多数人已形成咖啡、奶茶就该7.9元、9.9元的心理预期。
甚至超过15元的饮品都会被认为价格过高,这种认知转变对星巴克的长期影响更为深远。
除降价外,星巴克的另一自救举措是加速推出新品。
2025年夏天,星巴克在非咖啡赛道集中发力,6月推出全程胡闹冰摇茶、仲夏蓝调爆珠冰摇茶、星星桃李冰摇茶三款新水果茶。
从市场反响来看,这些新品未能复制瑞幸生椰拿铁的爆款效应。
核心原因在于,水果茶赛道在国内已高度饱和,星巴克作为后来者难以实现差异化突破。
门店规模与营收表现也反映出星巴克的困境。
目前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约8000家,而瑞幸咖啡门店数早已突破25000家,是星巴克的3倍以上。
尽管星巴克门店在面积、装修上更具高端属性,但营收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的整体收入已超过星巴克中国。
此前星巴克提出的中国市场万店计划,如今实现时间愈发不确定。
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星巴克中国成功出售,品牌本身并不会从市场消失。
业务出售仅意味着股东与控制权发生变更。
从星巴克美国总部转为投资机构,业务模式也将从直营转为加盟,8000家门店仍将长期运营,消费者仍可正常购买星巴克产品。
报道中特别提及星巴克面临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竞争。
表面看蜜雪冰城主推的柠檬水与星巴克咖啡并非同一赛道,实则两者背后存在资本关联——高瓴资本同时是瑞幸与蜜雪冰城的重要投资方。
高瓴资本早在2017年便投资瑞幸咖啡,尽管瑞幸的第一大股东为大钲资本(持股31%、拥有53.6%投票权),但高瓴在其战略决策中仍有重要影响力。
对蜜雪冰城的投资则始于2019年,当时高瓴投资团队通过扫街调研下沉市场,发现蜜雪冰城在县城布局4000家门店。
以3元柠檬水实现高客流,随后不仅注资,还为其提供数字化升级、供应链建设等支持。2020年12月,高瓴领投蜜雪冰城9.33亿元融资。
成为其最大外部股东,这也是蜜雪冰城IPO前唯,轮外部融资。
作为私募领域的头部机构,高瓴资本的投资业绩堪称亮眼。
2005年以2000万美元投资腾讯,当时腾讯市值约15亿美元,截至近年腾讯市值已达5780亿美元,投资回报超380倍。
2020年向京东注资3亿美元支持其自建物流,助力京东构建核心竞争。
此外,滴滴、美团、爱奇艺、美的、格力、百丽、海底捞等知名企业背后,均有高瓴的投资身影。
不过高瓴也有投资失利案例,如蘑菇街、爱彼等项目,2025年6月7日其减持容百科技时,浮亏已超60亿元,此次减持是否为收购星巴克中国储备资金,仍有待观察。
星巴克全球CEO布莱恩·尼克尔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星巴克不仅考虑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还计划与合作方共同将中国市场门店数量从8000家扩充至20000家。
这一战略规划与当前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密切相关。
对比近三年星巴克中国与瑞幸的营收数据,两者走势差异显著。
星巴克中国营收保持平稳,三年来维持在210亿元左右;瑞幸则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达61.3%,从2022年的133亿元增至2024年的344亿元。
不过在利润率上,星巴克仍保有优势,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利润率为15%,瑞幸则为10.4%,高端定位仍为星巴克带来更高的盈利空间。
门店策略上,两者差异同样明显。
星巴克中国7685家门店均为直营店,类型涵盖标准店、小型店、甄选店、烘焙工坊及各类主题门店,选址依赖自主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
从客流、收入、房价等多维度评估,多数门店营收达健康线以上,30%超目标线,此前关闭上海、广州部分甄选店,主要因租金过高导致无法保本。
瑞幸则采用直营加上加盟模式,直营店占比65.3%、加盟店占34.7%,且96%的门店为20至50平方米的快取店。
开店策略上,瑞幸主打全覆盖,与星巴克聚焦核心城市群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
会员画像的差异进一步体现两者的定位区隔。
星巴克会员约1.5亿人,20至40岁会员占比超70%,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70%,月收入8000至15000元的人群占47%,金星级会员(需消费1250元以上,约40杯饮品)月均消费4至6次,是普通顾客的3倍。
瑞幸注册会员超3亿人,为星巴克的2倍,月活用户近8000万,核心用户为20至35岁年轻人,75%以上对价格敏感。
供应链能力是两者竞争的另一核心维度,尤其在咖啡豆烘焙领域。
深烘豆口感浓郁,带焦糖、巧克力风味;浅烘豆口感清新,有花香、果味,但风味保存期短,两者对供应链的要求均极高。
星巴克在哥斯达黎加拥有自有农场,在云南普洱、拉美、非洲设有种植者支持中心,昆山咖啡创新产业园自动化程度极高,产值超10亿元的工厂仅需40余名员工。
星巴克新任CEO多次公开称赞中国供应链,认为其经验值得北美业务借鉴。
瑞幸则面临咖啡豆成本上涨压力,受巴西、越南极端天气影响,咖啡豆采购成本涨幅超70%,为此2024年瑞幸与巴西续签五年24万吨采购协议,以锁定原料价格。
在供应链布局上,瑞幸明显有"对标星巴克"的策略。
星巴克在云南设种植者支持中心,瑞幸便在云南保山建咖啡鲜果处理加工厂。
星巴克在昆山设创新产业园,瑞幸也在昆山布局烘焙基地。
此外,为打造生椰拿铁等爆款单品,瑞幸将印尼邦盖群岛定为专属深椰供应地。
进入茶饮领域前,在广西横州精选100亩地作为专属茉莉花产区,通过垂直供应链整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星巴克高层看来,其与瑞幸在中国市场走的是差异化路线。
瑞幸虽为强劲对手,但星巴克在利润率、会员质量、供应链成熟度上仍有优势,这也是其不参与9.9元低价竞争的核心原因。
2024年9月,星巴克以8亿元天价薪酬聘请布莱恩·尼克尔担任CEO,上任当天星巴克股价上涨24.5%,市值一度突破7300亿元人民币。
布莱恩的行业履历堪称亮眼,曾两次带领濒危品牌实现复苏:推动塔可钟成为百盛集团旗下增长最快的品牌,还助力Chipotle股价在六年内上涨800%,股东对其寄予厚望。
上任后,布莱恩迅速启动全球战略调整,在全球裁减1100多个支持岗位,以保障2025年利润目标的实现。
为星巴克制定的核心战略是回归初心,具体措施包括简化菜单,淘汰30%的冷门单品。
聚焦高端定位,废除前任推行的买一送一及降价活动。
优化门店体验,增加陶瓷杯、舒适座位,要求咖啡师统一穿黑色上衣以凸显绿围裙,同时承诺顾客等待时间不超四分钟。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远超美国,数字化渗透率更高,对手擅长价格战与营销战,照搬美国市场的回归初心策略未必适用。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星巴克中国近期开始调整策略。
与史努比推出联名产品,咖啡奶盖搭配巧克力小狗造型,兼具视觉吸引力与社交属性。
联名周边营销同样成功,319元的绿围裙毛绒公仔、148元的狗狗托特包虽定价不低,但迅速售罄。
产品层面,星巴克推出真味无糖选项,将风味糖浆拆分为零糖与原味,供消费者自由搭配,满足控糖人群需求。
资源整合上,星巴克与希尔顿合作实现会员权益共享,还借助苹果CEO手持星巴克臻选手冲咖啡亮相北京三里屯的场景,强化高端品牌形象。
显然,星巴克已明确自身优势领域,在低价赛道无法与瑞幸、蜜雪冰城竞争,但在产品创新、品牌营销、第三空间体验、国际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有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