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令人难以理解

云儿,妈妈的乖宝宝

1946年4月的重庆,在曾家岩一处寻常巷陌的阁楼上,一个名为彭云的男婴呱呱坠地。他的父亲彭咏梧与母亲江竹筠(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江姐),皆是彼时在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域进行秘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家庭生活必须极度保密,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彭云尚在襁褓之中,懵懂无知,自然无法理解父母所处的险境,也未能预见到他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的时光会是如此短暂且充满变数。

彭咏梧在1948年初,即彭云将近两岁时,于组织领导川东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在四川省奉节县境内牺牲。彭咏梧的牺牲,是中共川东地下党组织和武装斗争力量的重大损失,也给江竹筠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她强忍悲痛,接替了丈夫的部分工作,继续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坚持斗争。

就在彭咏梧牺牲几个月后,1948年6月14日,由于党内叛徒冉益智向国民党当局告密,江竹筠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不幸被捕。随后,她被秘密押解回重庆,先后关押于中二路的“中美合作所”看守所和条件更为恶劣的渣滓洞监狱。

渣滓洞,这座位于歌乐山下的监狱,因关押和迫害了众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而臭名昭著。在狱中,江竹筠遭受了严酷的审讯和非人的酷刑。国民党特务为了从她口中获取中共川东地下党组织的机密情报,用尽了各种残忍手段,其中就包括了资料中提及的将竹签钉入十指。面对敌人的百般摧残,年仅29岁的江竹筠展现了超乎常人的坚毅与忠诚,始终严守党的秘密。

在预感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无法亲眼看到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之际,她心中最为牵挂的便是年幼的儿子彭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她找到了一根筷子,将其磨尖作为笔,又收集了棉花烧成的灰烬调和清水当作墨水,在一张粗糙泛黄的毛边纸上,艰难地写下了给亲属的遗书。在这封字迹因书写工具和环境所限而略显模糊的遗书中,她将唯一的儿子“云儿”托付给谭正伦抚养,更用为儿子指明了未来的人生方向:“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谭妈妈就是我亲妈

在生母江竹筠身陷囹圄,直至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的这段时间里,以及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彭云的人生轨迹与另一位伟大的女性紧密相连——她就是谭正伦。谭正伦是彭云父亲彭咏梧在与江竹筠结合之前的原配妻子,两人育有一子,名为彭启阳,比彭云稍大。

接到这封来自“情敌”却饱含信任与托付的信件时,谭正伦本人也正承受着失去丈夫彭咏梧(尽管他们当时已无夫妻名分,但情谊尚存,且共同育子)的巨大悲痛。面对江姐的托付和年幼无辜的彭云,她几乎没有犹豫,便毅然决然地将彭云接到身边,视如己出,与自己的儿子彭启阳一同抚养。

国民党当局在搜捕共产党人的同时,对其亲属也往往株连,谭正伦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处境十分危险。为了躲避敌人的追踪和迫害,谭正伦被迫带着彭云和彭启阳开始了长达近三年的流徙生涯。她们的脚步遍及当时的四川省多个地区,包括省会成都以及川东重镇万县等地。

物质匮乏更是常态,为了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季能有衣物保暖,谭正伦想尽办法,拆洗自己本就单薄破旧的棉衣,小心翼翼地收集起里面为数不多的旧棉絮,再一针一线地为彭云缝制成小棉袄。在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她更是精打细算,将好不容易得到的少量米,在锅里炒熟,装进轻便的竹筒里,就成了孩子们出门在外赖以充饥的主要“干粮”。

直到1949年11月底重庆获得解放,谭正伦才带着两个孩子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生活,回到了相对安定的城市环境。由于彭云被托付给谭正伦时年纪尚小,加上谭正伦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从不区别对待的抚养,彭云在整个童年乃至少年时期,一直都认为谭正伦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谭妈妈”的称呼饱含着他对这位养母深深的孺慕之情。

“学霸”立志哈军工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彭云在养母谭正伦的精心呵护下逐渐成长。得益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谭妈妈的悉心教导,彭云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强烈的求知欲。他学习异常刻苦,勤奋努力,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是邻里和学校公认的优秀学生。

1965年的夏天,19岁的彭云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一举夺得四川省理科状元的桂冠。当时的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著名高校,都向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函,希望将他招致麾下。

面对众多优越的选择,彭云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他婉拒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盛情邀请,郑重地在志愿书上填报了位于遥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哈军工”。

在此之前,彭云曾前往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瞻仰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在陵园的陈列室里,他第一次具体地、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生母江竹筠的英勇事迹,特别是当他亲眼看到当年母亲在狱中受刑时戴过的那副冰冷沉重的铁镣,以及了解到母亲和其他革命者在敌人酷刑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壮举时,其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

报考哈军工,这所当时中国国防科技领域最高学府,培养尖端军事技术人才的摇篮,成为了他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哈军工以其严格的管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以及与国防建设直接相关的专业设置而闻名。

尽管彭云当时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外表看起来显得有些文弱,与人们通常印象中军校学员的形象有所不同,但时任哈军工院长、同样是战功卓著的老革命家刘居英中将,在了解到彭云的身世背景——作为著名烈士江姐的遗孤,以及他以状元身份立志报效国防的志向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刘居英院长力排众议,决定破格录取这位特殊的考生。

留学深造,大洋彼岸的选择

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顺利完成学业后,彭云被分配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建设事业。他进入了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彭云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国早期计算机科学从无到有、艰难起步的发展历程,为国家在这一高科技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家开始大规模选派优秀人才赴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1987年,凭借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科研表现,彭云成功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被派往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马里兰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拥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师资力量。

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彭云继续展现其优秀的科研潜质和能力。他专注于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研究,这是一个在当时计算机科学领域极具挑战性和前瞻性的方向,关乎如何让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以处理复杂任务,是构建大型网络系统和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基础。

由于彭云在科研上取得的显著成就,马里兰大学向他表示了高度认可,并提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聘用条件——提供终身教职(Tenure)。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获得终身教职意味着拥有稳定的工作保障和高度的学术自由,是对学者学术水平和贡献的最高肯定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彭云最终做出了选择,接受了马里兰大学的职位,留在了美国继续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隔代传承与父亲的眺望

2008年的清明节,已是鬓角斑白的彭云回到重庆,来到歌乐山烈士陵园,在父母的墓前深深跪拜。面对记者关于为何不回国继续工作的疑问,彭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当时国外和国内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环境存在差异。

国内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纯粹的基础理论,或是直接面向市场应用的开发,而国外的研究则处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他认为更适合自己深入探索的“适中”状态。此外,他也坦言,自己年事已高,即使回国,也可能难以快速找到合适的发力点,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几经考虑后,他放弃了回国工作的念想,选择继续留在美国的学术岗位上。

这个红色家庭的故事,并未因彭云的选择而终结。他的儿子,也就是江姐的孙子——彭壮壮,似乎以另一种方式回应了奶奶的期望。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在2000年做出了与父亲不同的选择。

他放弃了在美国华尔街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北京。凭借所学专长,他主持设计了多个国家级的大数据项目,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选择归国时,彭壮壮总会提及父亲彭云对他的期望和影响。

参考资料:[1]马宁.江姐之子讲述人生经历[J].共产党员(下半月),2008(2):21-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马里兰   万县   美国   重庆   年幼   国民党   计算机科学   儿子   父亲   领域   历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