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手阵容亮相!2025华夏公益秋季辩论赛9月16日启幕

“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华夏时报》发起主办的第六届华夏公益辩论赛辩题,9月16日将在北京精彩开赛。

回望往届华夏公益辩论赛轨迹,每一届辩论赛辩题的选择,都源于华夏公益团队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爱和敬畏;每一次现场的交锋,都基于导师和辩手团队的认真准备,反复演练;每一次精彩的呈现,都是大家对“以公益为主题的辩论赛”的守望与坚持。

第一届辩题:“商业手段运营公益组织,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023.12.28)

第二届辩题:“公益捐赠,捐钱好还是捐物好?”(2024.4.26)

第三届辩题:“当公益遇到AI,好还是不好?”(2024.9.24)

第四届辩题:“做公益,理想重要还是现实重要?”(2024.12.28)

第五届辩题:“无障碍推广,技术优先还是观念优先?”(2025.4.26)

日前,经过周密筹备和层层选拔,2025华夏公益秋季辩论赛8位辩手已经全部到位,本届赛事团队阵容亮相登场,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祝福他们,共同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

【正方一辩】杨旋 营山县朗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辩论观点】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认为“利大于弊”。企业公益营销是商业与公益的理性融合,通过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模式,实现“企业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双向赋能。其核心并非牺牲商业利益,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共赢生态。

我认为企业公益营销有四大优势,一是可以让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公益属性增强,消费者情感认同,如某国产运动品牌因河南水灾捐赠5000万物资获全网好评,品牌美誉度与销售额爆发式增长。二是人才与文化凝聚:员工因企业社会贡献产生荣誉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益让企业在当地获得支持,经济效益自然提升”,同时也可享有政策与财务优势,公益捐赠享受税收减免。三是社会维度:激活资源效率与全民公益参与,精准解决社会痛点:企业依托技术、渠道等优势,比传统公益更高效地完成。四是行业维度:推动可持续商业生态“真正的公益营销,不该是少数企业的奢侈品,而应是所有企业触手可及的‘基础设施’。”

公益营销“无障碍”,不是公益的妥协,而是效率的革命。当公益营销的门槛消失,商业才能真正成为向善之力——这,正是利大于弊的终极答案。

【正方二辩】丁誉淇 《华夏时报》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辩论观点】我的观点是“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

首先,我认为企业公益营销用商业效率放大公益影响力,让小众公益变大众行动。其次,企业公益营销可以推动公益加商业良性循环,倒逼行业形成社会责任共识。最后,企业公益营销以公益价值反哺品牌信任,比硬广更具长期穿透力。

传统营销靠说服,公益营销靠共鸣。当企业将公益议题与品牌理念绑定,如某企业每卖一瓶水捐一分钱支持水源保护,本质是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观。这种信任不是靠广告话术堆砌的,而是靠持续的公益落地积累的。大部分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有公益行动的品牌,且这种偏好更稳定,不易受价格波动影响。对企业而言,这是比短期流量更珍贵的品牌扩城河。

【正方三辩】孙茜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项目主任

【辩论观点】在以往的职业经历中,我既从事过媒体经营,又在公益领域深耕多年。先后供职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我曾深度参与公益项目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比如:推动“宝健青年自主创业就业”公益项目、“红星美凯龙爱家专项基金”等项目的合作落地。这些经历让我亲眼见证企业资源与公益事业结合时产生的巨大价值——企业既能通过公益项目传递社会责任感,提升品牌温度,公益事业也能借助企业的财力、物力扩大影响力,惠及更多群体。

我始终认为,企业公益营销绝非“逐利”与“公益”的对立,而是二者的良性共生。就像我曾参与推进的“青年助农主播百度AI数字人赋能计划”和“裕元创新创业公益基金‘青创公益伙伴助力计划’”等项目,企业在投入公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能收获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实现品牌形象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更能为教育、环保、扶贫等社会议题注入切实动力。因此,从实践经验出发,我坚定支持“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它是实现企业、社会、消费者多方共赢的优质路径。

【正方四辩】黄灿 长沙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兼项目办主任

【辩论观点】当特效药等于一个家庭半年的收入,药企捐赠方又将利益相关患者作为捐赠受益人——这样的企业公益营销是否合理?这样的公益捐赠会不会是“伪善”?如果我们界定为不合理,是“伪善”,我们是不是又堵死了药品捐赠的救命通道?

我坚持“企业公益营销利大于弊”,因为在药企公益营销领域,我们能让天价药变成希望药!能为人民群众留出特大病人道救助的窗口。只要我们做到企业公益营销透明化,让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在阳光下推动善行,又为何不能确保公益营销利大于弊?

曾几何时,血友病领域因断药致残率高达37%;某药企通过“买药捐药”营销,三年降低3000家庭医疗负担70%。当利弊选择遇见生命权,我们该堵死企业公益营销的渠道?还是应该疏通企业公益营销的活水?

如何保证公益营销利大于弊?如何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值得深思。

【反方一辩】付乐 《华夏时报》金融部记者

【辩论观点】公益营销让企业把商业资源和公益目标能够结合起来,既扩大了公益的影响力,也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像无障碍设施、完善残障群体需求这样的一些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谈到企业公益营销的“利”,公益营销能够突破传统广告的推销感,通过传递社会责任理念,包括建立消费者情感认同,让企业资金资源、影响力都能进一步发挥,让公益项目的覆盖面和执行力远超单一的社会组织。

与此同时,公益营销的弊端也不能忽视,企业公益营销的核心问题在于将公益转化为商业工具,当公益的优先级要让位于品牌曝光或者是销量增长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重宣传轻落实,这种逐利性就会消耗掉公众对公益的信任。

【反方二辩】马保国 自由公益人

【辩论观点】我的观点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企业应该依靠自己的主营业务来盈利。如果用公益的行为来衡量得失,可能就会稀释公益的本质,过度强调商业目的,可能会让公益沦为销售工具,偏离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引发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质疑。

【反方三辩】张书华 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辩论观点】作为公益事业的践行者,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善意不需要包装。我认为:企业公益营销,弊大于利!这不是否定企业的善意,而是警惕公益被异化为商业筹码的危险——当公益行动需要计算流量、曝光率、转化率、追求回报率时,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往往成为次要选项。企业将公益视为营销手段时,常选择大流量、高曝光度项目,而真正需要长期投入的,如无障碍设施、残障就业等民生领域反遭冷落。公益变成一场秀场,流量取代了成效,话题热度掩盖了真实痛点。

当然,企业的每分善意都弥足珍贵,都值得尊敬。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公益不是商业的装饰布,而是照见文明底色的镜子。期待更多有识之士放下营销剧本,让善意回归纯粹,看见每一个生命的意义。

【反方四辩】唐昱州 百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辩论观点】当前,公益最大的困境是信任危机。而企业公益营销实践可能偏离了公益初心。我们主张应更审慎地处理公益与商业的结合,避免公益资源被商业逻辑主导或消耗,寻求更能保障公益纯粹性和长远公信力的平衡点。

【导师团队】

【主持人】

举办时间:2025年9月16日,13时30分。

举办地点: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北京办公室)。

线上直播:扫描海报二维码,观看直播。

现场观赛,请点击链接报名:https://jsj.top/f/q3FCTY

华夏公益 共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华夏   辩论赛   秋季   阵容   公益   企业   商业   社会   观点   项目   品牌   公益事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