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毛凤凰不如鸡?退出春晚销声匿迹的贾玲,如今的下场怪不了别人

编辑|小乔

那个曾承包观众春晚笑点、在《王牌对王牌》里靠高情商圈粉无数的贾玲,如今早已淡出大众视野。

连续3年缺席春晚舞台,综艺镜头里也难觅其踪,就连亲手创办的大碗娱乐都传出艺人合同到期不续约、她本人卸任职务的消息。

关于她的“消失”,外界众说纷纭。

有人猜测是《你好,李焕英》狂揽54亿票房后“钱赚够了不装了”,也有人说瘦身后喜感尽失才淡出。

从人人喜爱的喜剧女王到争议缠身的导演,她的转变真如外界所说“怪不了别人”?

消失3年的“喜剧女王”

2025年央视春晚第三次彩排阵容曝光那天,“春晚没有贾玲”的话题悄悄爬上热搜,却很快被流量明星的红毯图淹没。

有人在评论区调侃:“是不是钱赚够了,连春晚都懒得装了?”也有人惋惜:“没有她的小品,年夜饭都少了点笑声。”

这已经是贾玲连续第三年缺席春晚舞台了。

遥想2010年,她第一次带着相声《大话捧逗》登上春晚,圆脸蛋上的两个梨涡一出现,就把全国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后来的《真假老师》,更是成了家家户户守岁时的“必看节目”。

那个穿着宽松外套、能自嘲 “胖得可爱” 的姑娘,用七年春晚舞台,把自己活成了国民级的喜剧符号。

可从2023年开始,这个熟悉的身影突然消失了。

综艺《王牌对王牌》的录制现场没了她救场的机智,跨年晚会上见不到她和沈腾互怼的欢乐,就连影视圈的盛典红毯,也鲜少出现她的身影。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4年《热辣滚烫》上映后,本该趁热打铁的贾玲,反而彻底“隐身”了,社交媒体停更,采访邀约全推,只剩各种猜测在网上发酵。

“肯定是减肥反弹不敢见人了。”“赚够百亿票房就飘了,不想再扮丑逗笑了。”“小品抄袭被扒,没脸出来了吧?”

负面声音像潮水般涌来,连曾经喊着“玲姐最真实”的老粉,也忍不住疑惑:那个说“观众的笑声就是我的底气”的贾玲,到底去哪了?

要解开这个疑问,或许得从她喜剧之路的起点说起。

那些在小剧场里熬出来的日子

很少有人知道,贾玲的喜剧之路,是从相声舞台上的“冷板凳”开始的。

2001年,19岁的贾玲背着行李从湖北襄阳来到北京,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相声表演专业,成了冯巩门下第一个女弟子。

可刚入学没多久,她就遭遇了“晴天霹雳”。

相声行业本就男多女少,女相声演员更是难有出头之日,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连一场商演都接不到。

为了糊口,贾玲在小剧场里跑了三年龙套。

那时候的小剧场条件简陋,冬天没有暖气,她穿着单薄的演出服站在台上,台下有时只有两三个观众,冷得连掌声都带着寒气。

最艰难的时候,她住在北京六环外的出租屋,月租几百块,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挤两小时公交去剧场排练,中午就啃一个馒头。

冯巩看她可怜,偶尔会介绍商演给她,可每次拿到报酬,她第一件事就是寄给老家的父母。

“那时候就想着,只要能留在舞台上,再苦都值。”多年后贾玲在访谈里回忆。

2008年,贾玲和搭档白凯南创作的相声《大话捧逗》获得央视相声大赛三等奖,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为了冲刺春晚,两人把12分钟的作品磨了整整8个月,光是“逗哏捧哏”的节奏就调整了上百次。

2010年除夕夜,当贾玲说出“我是女版郭德纲,他是男版贾玲”的台词时,全国观众的笑声透过电视传回来,那一刻,她在后台偷偷哭了,熬了七年,她终于让更多人听到了自己的声音。

那些年的相声功底,后来成了贾玲创作小品的“宝藏”。

靠着相声积累的功底,贾玲在春晚舞台上一步步站稳了脚跟,但这条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不是“不装了”,是选了更难的路

最让她刻骨铭心的,是2015年的“抄袭风波”。

那年她和瞿颖合作的小品《女神与女汉子》火遍全国,“我眼大,我脸小,我腰细,我腿长”的台词成了年度热梗。

可没过多久,就有网友指出,小品的核心创意和韩国一喜剧节目高度相似,连“对比吐槽”的结构都如出一辙。

舆论瞬间炸锅,“抄袭者”取代“喜剧女王”成了她的标签。

面对汹涌的批评,年轻气盛的贾玲在采访里硬气回应:“喜剧的内核是相通的,不能说用了对比手法就是抄袭。”

这番话不仅没平息争议,反而让更多人反感,连一些老粉都表示失望。

后来,《你好,李焕英》火爆上映,受到了无数观众的好评。

她明白,想走得远,必须靠真东西,内容可以不搞笑,但不能不真诚。

带着对原创的敬畏,贾玲在喜剧路上越走越稳,可2024年《热辣滚烫》的上映,又让她陷入了新的争议。

所有争议的导火索,都绕不开《热辣滚烫》里那场“减重100斤”的蜕变。

宣传期里,贾玲每天晒出的减重数据、训练纪录片里湿透的运动服,让“贾玲瘦了”成了全网最火的话题。

可电影上映后,剧情平淡、内核空洞的评价,让这场“硬核减重”瞬间变成了“营销骗局”。

“除了看她瘦了,啥也没有!”“打着减肥旗号圈钱,太失望了!”差评铺天盖地时,没人知道这场蜕变有多惨烈。

比身体煎熬更难的,是心理上的压力。

青春期的贾玲本是苗条姑娘,当年为了缓解转型小品的压力,才靠暴饮暴食变成了观众熟悉的“胖大姐”。

突然要推翻多年的生活习惯,还要面对镜头记录每一点变化。

体重涨了会焦虑,动作没达到预期会自责,她不止一次在深夜崩溃大哭。

可擦干眼泪,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训练房,因为她心里清楚:“不是为了制造噱头,是不想辜负这个角色,不想辜负自己的选择。”

然而,《热辣滚烫》的争议还没完全平息,今年8月,贾玲新片《转念花开》杀青的消息传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部基于真实传销案改编的电影,和她以往的喜剧风格简直判若两人。

没人理解她为什么放着轻松的喜剧不拍,非要啃“传销题材”这块硬骨头。

这种选择,藏着成年人最难得的清醒。

当其他明星忙着上综艺、刷热度时,贾玲在反传销基地听受害者讲故事。

当别人靠着红毯造型博眼球时,她在片场和法学教授讨论台词。

当同行追求“票房爆款”时,她只想拍“能留下的片”。

这时,很多人才终于明白,这个曾在小剧场里熬日子、在争议里慢慢成长的姑娘,早已把“创作者”这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结语:

贾玲走的每一步,几乎都伴随着争议。

刚转型小品时,有人骂她“没女人味”,觉得女生不该靠“扮丑”搞笑。

上春晚时,因抄袭争议被贴上“抄袭者”标签,老粉纷纷脱粉。

《热辣滚烫》上映后,又被指责“只会营销”,从“万人宠”跌到“众人骂”。

可这些争议,反而成了她成长的阶梯。

营销争议后,她没有辩解,而是用《转念花开》的筹备过程证明自己。

不是不会做内容,只是暂时走了弯路,现在要重新找回创作的初心。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娱乐   销声匿迹   下场   毛凤   贾玲   喜剧   相声   小品   观众   王牌   票房   女王   台词   花开   笑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