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斯科在双方拥有的条件不等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十四世纪末,莫斯科还只是众多罗斯公国里极不起眼的一支,但短短数十年,就突然成了发号施令的那个。谁会相信?在最初,莫斯科王公不过是个小贵族,在金帐汗国的大帐篷外面候着、等着被点名的小人物,手里无刀亦无箭,只能求点儿机会。可后来,他们居然手握东北罗斯的真正权柄。这是怎么蹿上去的?这一切的开端真和姓氏政策、财力、头脑和一点点胆大有关,说复杂其实也不难懂。只是谁都没料到,他们连老祖宗的规矩都敢破。

选在分封制中走偏门,莫斯科王公的家族血脉本不是正统。他们不是那种拥有堂堂长子权的名门,但却敢搅动风云,手里的钱袋子比旁人鼓,也比旁人会看风向。每走一步都算得分毫不差——有钱,胆子自然也壮。往日与自己的长亲争夺大公宝座时,靠的不是拳头上的硬气,而是布满了各家门槛的银两和无数次的不留情面。**别人争家族排名,莫斯科在争机会。**

尤里,是莫斯科王公中最早尝试“不守规矩”的那一个。他曾和堂叔特维尔王公米哈伊尔为大公之位争得面红耳赤。谁都能看出,特维尔王公米哈伊尔太正统,太讲斗气,且一贯自认代表法律与道德。可尤里这边,家底厚、脸皮厚,还能灵活运用汗国的权力做筹码。米哈伊尔以为靠胆力、靠汗国赐予的长系权就高枕无忧,最后还是死在了远方的汗帐,甚至他的下场比尤里还惨。尤里后来也在汗国入土。谁说生死已分胜负?

特维尔王公们其实有点执拗。他们死抱着世袭和血统不放,自认代表正义和勇气。亚历山大,米哈伊尔的另一个儿子,一度召集罗斯的兄弟们求同存异,要大家团结一致抗争外夷,不要再自私地出卖同胞利益。可是,情怀抵不住现实的残酷。人心散了,就像那年特维尔一下子燃起反抗的火,激起全城的愤懑,汗国的使馆被打得稀烂,整个城市的人纷纷逃亡。你说光靠一腔热血,能挡住千军万马的步伐么?

莫斯科王公们的打法就不一样。他们压根没打算跟汗国死磕。虚心赔笑、花银送礼,任人嘲笑也咬牙忍下来。卡利塔,大公中的能人,一个“跑腿高手”,汗国的皇帐每次有事,他总能准时报到。他带的贡品多,态度好,汗国大汗亲王一个个都乐得收下他的谢礼。他成了汗国面前的“香饽饽”,远比那些死守道德的王公更受器重。**看来,钱真能砸开大门。**

于是,汗国转手就把讨伐特维尔反抗的任务托付给了卡利塔。他没有吝惜力气,把特维尔打得遍地狼藉,罗斯邦都惨成一块废墟。讽刺的是,莫斯科自己的土地却毫发无损。功劳一记,汗国没有吝啬奖赏——1328年,卡利塔披着荣光回到家乡,带回了大公之位。之后,这个位置就由莫斯科王公牢牢捏在手里,世世代代,好像天生就该是他们的。

**莫斯科王公的崛起给罗斯带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哀伤,有人说这反而开出了坚韧的花朵。**东北罗斯百姓头一次能安心种地,能休养生息。编年史里记着卡利塔带回了真正的和平——四十年没人敢兴师动众,百姓的命运从此不同。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被动的安宁,换来的却是活下来的机遇。长辈们怕外敌,后代却没经历过那些动荡。两代人的心态模式,真就不再一样了。

熙熙攘攘的罗斯分封公国,不过是众亲族互相打小算盘罢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儿子季米特里和安德烈虽也想整合主政,拉拢兄弟、搞联盟开大会,到头来还是各扫门前雪。等卡利塔上台后,莫斯科周边的公国联盟才算成型。最初大家只是为了分担汗国的税务,后来居然越走越近,变成了带点儿政治味道的合作团体。你说是财力黏合了众心?但事实却有点微妙。

卡利塔其实早年无心政治,也只是被汗国当个“管家”用来收税,后来,却成了说一不二的总管。他身后几个儿子去见汗国大汗,收获的不只是土地和名望,更要紧的是让所有王公—包括原本不服气的老对手—都必须低头叫“老大”。谢缅继位后,权力版图扩大,有些人嘴上不服,实际还是向他讨好。谢缅那个“骄傲者”外号,倒是挺贴切。什么团结?怕是彼此提防而已吧!

真要说,后来的伊凡得到了比哥哥谢缅还多的权力,不仅头衔更响,还管起了北部罗斯所有王公的对错。汗国明确下令,“伊凡说了算,不服自己上汗国告”。这是不是说莫斯科掌握了主动权?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是罗斯的悲剧,可细看之下,北部罗斯从此有了“共主”,小王公们不再每天背后挖坑,也算是种进步。

季米特里时期更热闹一些。莫斯科的旗帜下,一群原来互相瞧不上的王公联合在一起,十九位大大小小的贵族,头一次为同一个目标东奔西走。有人跟随莫斯科,是为了保全自家地盘,有人却是真的想抵抗外来侵略。布良斯克王公、诺沃西耳王公之流,带点家国情怀,也带点儿无奈。

特维尔王公沦到了不得不向立陶宛或汗国寻求支持的地步。他们的声望蒸发了,往日拉拢的部下一个个变心,甚至在马迈、金帐汗国的军队还未打到门口,往日的同伴就已经倒戈相向。你说这是不是讽刺?

莫斯科进击特维尔,有的文献说像推土机一样,卷过的地方尽成平地。一群人并非心甘情愿投降,却也实在熬不住。特维尔王公居然跟曾经作恶的立陶宛混一块儿,还和所有罗斯人恨之入骨的马迈军队沆瀣一气,多少让盟友们寒心。这种背叛,是谁都无法接受的吧?

莫斯科的集结之下,库利科沃战役终于爆发。莫斯科的名望这会儿水涨船高,从单一的地方王公跃升成民族领袖。许多王公、士绅、骑士带着自己的兵马,跟着莫斯科一起去迎敌。他们都有理由:有人要图自己的爵位,有人要安定家乡,有人纯粹厌恶压迫。到底是哪一股动力占主导?谁也说不清。

还有一桩事值得一说,就是莫斯科成了罗斯教会权威所在地。在此之前,基辅曾经辉煌一时,随着战乱,人口北迁,罗斯的宗教重心也一路北移。1299年,总主教马克西姆带着教士离开基辅,去弗拉基米尔避难。主教的脚步肯定不止一次踏进莫斯科城,因为莫斯科地理位置便利,渐渐和教会深度绑定。

彼得总主教与伊凡卡利塔王公也算情投意合。两人关系紧密,以至于彼得死后都长埋于此。这让莫斯科从一道地方政治圈,升级成全罗斯精神的城邦。**莫斯科还没做王,已先做了牧者。**信仰的转移其实比政治还早发生。

实际上,费奥格诺斯特主教后来干脆长期居住在莫斯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巨大,莫斯科成为了不仅仅是权力的中心,还是信仰和文化的顶点。这种宗教与政治的双重融合,为后来的强势扩张打下基础。

话说回来,莫斯科巩固地位靠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钱,有人说是脑筋转得快,有人坚持他们只是善于投机。数据不会骗人,编年史和黄金流向都指向莫斯科。1328-1368年四十年的安宁期间,统计户籍,收汗国税,都是由莫斯科之手操作。他们把外压巧妙变成内聚,把战乱赌成和平,把宗教掌握在手里,把列祖列宗的规则踩在脚下。

不过说到底,这种权力的扩张始终在边界上摇摆。谁知道一场风暴改朝换代会不会改变一切?罗斯的土地还会不会再起硝烟?这一切也许没人说得准,但是莫斯科这座城,无可否认早就在不知不觉间爬到权力中心。或者说,一切都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莫斯科   条件   原因   罗斯   王公   尤里   主教   权力   基辅   公国   立陶宛   特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