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什么审美?!”杭州妈妈傻眼:女儿大哭大闹,死活要穿它

开学季历来是家长为孩子筹备新装备的重要时期,新衣服、新书包、新鞋子往往被视为 “开学标配”,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以崭新面貌开启新学期的学习生活。然而在杭州,几位妈妈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扰:她们精心挑选的新款衣物、鞋子被孩子拒绝,孩子反而对磨破、开胶的旧衣物情有独钟,甚至为此大哭大闹。这种看似 “反常” 的行为,不仅引发家长对 “孩子审美” 的疑惑,更让人们开始思考: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孩子对物品的选择标准,或许与成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

一、旧短袖引发的拉锯:补了鸭子贴布,仍是女儿心头好

赵枫的女儿即将升入一年级,为了让孩子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校园、新同学,赵枫早在暑假就开始筹备 “开学装备”—— 购物车里装满了当季新款的童装,从柔软的卫衣到精致的连衣裙,每一件都经过她精挑细选,价格从几百到上百元不等。但让赵枫没想到的是,女儿真正在意的,却是一件穿了两个夏天的旧短袖。

这件白色短袖有着荷叶边袖口,胸口绣着一道立体蕾丝彩虹,曾经是女儿最爱的衣服。但经过多次清洗,领口已经变得松垮,衣服左下角还磨破了一个洞。为了修补这个洞,赵枫特意买了黄色鸭子形状的布贴,亲手缝补上去,可她的缝纫手艺并不娴熟,补好后没洗几次,布贴的边角就开始脱线,原本的破洞痕迹依然隐约可见,整体看起来有些不协调。

“我早就把这件衣服放到老房子的衣柜里了,想着孩子升一年级,该穿新衣服了。” 赵枫说,全家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刚搬了学区房,暑假收拾东西时,她故意没把这件旧短袖带到新家。直到开学前几天,一家人回老房子拿剩余物品,女儿无意间翻到了这件衣服,当即抱着不肯放手,坚持要带到新家穿。赵枫起初不同意,觉得旧衣服不符合 “开学新形象”,没想到女儿立刻红了眼眶,大哭起来,整整哭了半个小时,任凭赵枫怎么劝说都不肯妥协。

最终,赵枫只能无奈妥协。看着女儿穿着这件补了鸭子贴布的旧短袖,蹦蹦跳跳地准备开学,赵枫心里满是困惑:“百来块钱的衣服,穿了两年,破了补补还当宝贝,我给她买的新衣服哪件不比这个好?” 她也曾问过女儿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件旧短袖,女儿只是含糊地说 “穿着舒服”“喜欢上面的彩虹”,说不出更具体的理由。

这件事让赵枫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成人的视角判断 “好坏”—— 新的、贵的、好看的就是 “好”,旧的、破的、有补丁的就是 “不好”。但对女儿来说,这件旧短袖或许承载着更特殊的意义:可能是某个夏天和小伙伴玩耍的回忆,可能是第一次自己挑选衣服的成就感,这些无形的情感联结,远比 “新” 和 “贵” 更重要。“我之前总想着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她,现在觉得可能太强势了。” 赵枫说,孩子这一代物质条件充裕,对 “新物品” 的渴望远没有成人强烈,他们更在意的,是物品带来的情感安全感。

二、破球鞋的 “特殊意义”:穿它上过赛场,是并肩作战的 “搭档”

和赵枫有同样困扰的,还有陈洁。陈洁的女儿今年上三年级,最大的 “爱好” 就是反复穿同一双鞋子,直到穿到破得不能再穿才肯换。翻开陈洁家的鞋柜,总能看到几双 “惨不忍睹” 的旧鞋子:有的鞋头开胶破裂,露出里面的布料;有的鞋底磨得光滑,甚至能看到细小的洞;最旧的一双运动鞋,鞋边已经发黄,鞋面上还沾着洗不掉的污渍。

“前几天下雨,这双鞋被打湿了,我趁机会给洗了,想着这下总不能穿了吧。” 陈洁无奈地说,结果鞋子刚晾干,女儿就到处找,非要穿着去学校。陈洁也曾试图劝说女儿穿新鞋 —— 她给女儿买的新鞋有七八双,涵盖运动鞋、帆布鞋、皮鞋等多种款式,都是女儿自己在实体店试过,说 “脚感舒服” 才买的。可每次新鞋买回来,女儿只穿一两次,就又换回旧鞋。

为了让女儿偶尔穿穿新鞋,陈洁还想出了 “照顾鞋子情绪” 的说法:“我跟她说,新鞋子买回来一直不穿,会‘不开心’的,周末就穿一次,让它们也‘出来透透气’。” 这种孩子气的理由,偶尔能让女儿妥协,但到了周一上学,女儿还是会坚定地选择旧鞋。

陈洁最担心的是旧鞋的安全问题。孩子在学校运动量很大,每天都要上体育课、跑操,磨平鞋底的旧鞋防滑性变差,很容易摔跤。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女儿获得学校运动会的跑步奖项,上台领奖的照片被刊登在学校公众号上,一群穿着整洁校服的孩子里,只有她女儿脚上的旧球鞋格外显眼,鞋头的开胶痕迹清晰可见。“当时看到照片,我心里又尴尬又着急,觉得别的家长会不会觉得我们亏待孩子。”

直到有一次,陈洁忍不住和女儿深入聊起旧鞋的话题,才明白女儿坚持的原因。女儿告诉她,最爱的那双旧运动鞋,是她第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时穿的鞋子,当时她穿着这双鞋跑了第一名,“它陪我上过赛场,是我的好搭档”;另一双磨破鞋底的帆布鞋,是去年生日时外婆送的礼物,“穿着就像外婆在身边一样”。原来,每一双被女儿珍视的旧鞋,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 它们不是简单的 “鞋子”,而是见证孩子成长瞬间、承载亲情与成就感的 “伙伴”。

“我之前只看到鞋子的‘旧’和‘破’,却没看到孩子对它们的感情。” 陈洁说,从那以后,她不再强行要求女儿穿新鞋,只是会定期检查旧鞋的磨损程度,确保不影响安全。如果鞋子实在破旧到不能穿,她会和女儿一起 “告别” 旧鞋,再陪女儿挑选新的,“现在我明白,孩子喜欢的不是‘旧’,而是旧物品背后的回忆”。

三、家长的共同困惑:孩子的 “审美”,为何和成人不一样?

赵枫和陈洁的经历,在家长群体中并非个例。她们在和其他家长交流时发现,很多家庭都上演过类似的 “新旧之争”:有的孩子执着于穿洗得发白的旧外套,有的孩子不肯丢掉缺了耳朵的旧玩偶,还有的孩子坚持用掉了漆的旧水杯。这些在成人看来 “该淘汰” 的物品,在孩子眼中却成了 “宝贝”。

家长们普遍的困惑是: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孩子为什么偏偏偏爱旧物品?难道真的是 “审美有问题”?事实上,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对旧物品的偏爱,与 “审美” 关系不大,更多源于情感需求和安全感。

对孩子而言,熟悉的旧物品能带来稳定的安全感。尤其是在面临环境变化时 —— 比如升学、搬家、换幼儿园,旧物品就像 “情感锚点”,能让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找到熟悉感。像赵枫的女儿,刚搬新家又要升一年级,双重环境变化让她更依赖熟悉的旧短袖;而陈洁的女儿,旧球鞋见证了她的 “成就感时刻”,穿着旧鞋能让她感受到自信。

此外,孩子对物品的认知,更注重 “实用性” 和 “情感联结”,而非成人关注的 “外观”“价格”“品牌”。一件衣服是否舒服、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图案,一双鞋子是否合脚、是否陪自己做过开心的事,这些才是孩子在意的重点。相反,成人眼中的 “新”“贵”“好看”,对孩子来说可能毫无吸引力,甚至因为不熟悉、不舒服,而遭到拒绝。

四、从 “纠正审美” 到 “尊重选择”:家长观念的悄然转变

面对孩子对旧物品的偏爱,不少家长从最初的 “困惑”“反对”,逐渐转变为 “理解”“尊重”。这种转变,不仅源于对孩子心理需求的认知,更体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进步 —— 不再将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而是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赵枫现在会主动询问女儿对衣物的喜好,买新衣服时也会让女儿参与选择,不再只凭自己的眼光决定。“之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后来发现,‘最好的’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 她说,女儿现在偶尔还是会穿那件旧短袖,她不再觉得 “没面子”,反而会笑着说 “这件衣服确实很适合你”。

陈洁则会和女儿一起整理旧物品,对于实在不能再用的旧鞋,她们会一起拍照留念,然后再挑选新鞋。“我会问她,新鞋希望有什么颜色、什么款式,让她觉得新鞋也是‘自己的伙伴’。” 陈洁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对新物品的接受度也会提高,不再像以前那样抗拒。

这些家长的经历也给其他家庭带来启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品不仅仅是 “使用工具”,更可能是情感的载体。当孩子对旧物品表现出偏爱时,家长不必急于否定或纠正,不妨多些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物品背后的故事。这种尊重,不仅能保护孩子的情感需求,更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 —— 明白物品的价值不在于价格高低、新旧程度,而在于它所承载的回忆与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育儿   杭州   死活   女儿   妈妈   孩子   物品   鞋子   家长   衣服   成人   穿着   情感   鞋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