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战火又一次撕裂了加沙的天空,炮弹的呼啸声和巴勒斯坦平民的哭泣,构成了二十一世纪最令人揪心的画面之一。以色列这个1948年在硝烟中建立的国家,似乎又站在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十字路口。
军人的铁拳虽然暂时压制了哈马斯组织的军事能力,但政治上的孤立和外交上的困局,已经像一道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了特拉维夫的决策者们心头。
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哪怕是昔日盟友如美国,面对以色列在加沙采取的行动时,那份支持也变得犹豫和保留了起来。这场仗越打下去,以色列“安全”的目标就似乎越是遥远。以色列要何去何从?
历史如同一个复杂的剧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土壤中,演绎着令人深思的相似剧情。
要理解这种历史感的“相似”,我们得回到一个多世纪前,把目光投向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正酣,英国为了争取国际犹太资本的支持以及打击奥斯曼帝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给犹太复国主义领袖罗斯柴尔德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件,史称《贝尔福宣言》。
这封信的核心承诺,是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之家”。这个宣言成为了现代以色列国诞生的关键基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在英国政府做出这个重大承诺的同一个时期,在远离欧洲的世界另一端,一群最具影响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已经在认真地考虑另一个选项:中国的东北。
为什么是东北?当时的中国东北,正处于日本势力范围(先是俄国,后是日本)的控制下,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权,控制了所谓的“关东州”和南满铁路。
犹太复国主义阵营内部存在严重分歧。一部分人(即后来的主流复国主义)坚持犹太人的祖国必须在巴勒斯坦;但另一部分被称为“领土派”的重要领袖,则更为现实,他们认为首要任务是尽快为受迫害的犹太人找到一个能大规模移民、确保安全的大片土地,这个土地在哪里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教条。而当时混乱虚弱的中国,似乎提供了某种“空间”。
这种务实的、甚至带着机会主义色彩的思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扶持建立伪满洲国政权。
急需资金和西方技术来开发这片广阔土地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流亡欧洲的犹太资本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于是,一个代号极为特殊、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复杂心态的计划浮出水面,“河豚计划”(Fugu Plan)。
这个名字的由来非常讽刺:河豚在日本是美味,但内脏含有剧毒,必须由专业厨师处理才能安全享用。在日本当局眼中,犹太人就如同河豚,他们的财富和能力极具诱惑力(美味),但必须极其小心地控制,防止他们的民族主义诉求和对西方国家的潜在影响力反过来“毒害”日本在满洲的利益和统治。
1934年,伪满洲国的“实际太上皇”,日本关东军,与几位犹太领袖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日本承诺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等地划出大片区域,允许数万乃至数十万欧洲犹太难民定居,并给予相当程度的自治和经济开发权。
而犹太资本则被期望带来巨额投资,助力伪满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这座有着长期犹太人定居历史的城市,曾被日方设想为一个庞大的“远东犹太人中心”。甚至有一些更激进的设想提到,未来可能在满洲建立一个“犹太自治区”。
虽然最终大规模的移民并未完全实现(部分因内部矛盾和二战爆发),但历史的记录清晰表明,在纳粹屠刀即将落下的时刻,对于一群焦虑的犹太领袖和一个充满扩张野心的帝国政权而言,中国东北的土地,确实成为了那个风云年代里一个真实存在的“备选方案”。
以色列建国的炮火还未散尽,冷战的铁幕已经落下。1948年5月,特拉维夫宣布独立;1950年1月9日,以色列突然宣布承认成立仅三个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东首个对新中国示好的国家。
这一举动看似充满远见,但揭开温情面纱,以色列的算盘打得精细:既想保护滞留中国的犹太商人资产,又试图借承认新中国给阿拉伯阵营添堵,更在国共对峙中“两头下注”。
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以色列的投机本质暴露无遗。当中国志愿军将美军逼回谈判桌,以色列立刻中断与中国的建交谈判,派出医疗队支援美军,甚至公开支持联合国对华制裁。
这种反复横跳的外交策略,为中以关系埋下了长达四十年的信任裂痕。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时,以色列虽投下赞成票,但中国外交部直接退回了其贺电,朝鲜战争的背刺让中国彻底看清:以色列永远把筹码押在强者身上。
1992年苏联解体后,失去靠山的以色列才匆忙与北京建交。两国贸易额从建交初的5000万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234亿美元,农业滴灌、太阳能技术合作遍地开花。
但蜜月期很快被一纸撕毁的合同击碎:1999年,中以费尔康预警机合作项目被以色列单方面取消。中国已支付2.5亿美元首付款,技术人员频繁往返特拉维夫多年,但美国一纸通牒,“敢卖就断供28亿美元援助”。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立刻将已生产的预警机转卖印度,赔偿金从中国索赔的12亿被砍到3.5亿。以色列总统卡察夫甚至公开嘲讽:“对华军事合作愚蠢幼稚!”
这场背叛的背后,是2000年《美以防务协议》的锁链:以色列对华军售必须经美国审批。技术枷锁之下,所谓合作不过是美国默许的施舍。
2020年《耶路撒冷邮报》的社论标题更刺痛人心:《中国已被证明是反派,我们什么也不欠他们》,二战时上海收留数万犹太难民的往事、唐山大地震以色列秘密捐助1亿美元的历史,全被刻意遗忘。
今天的以色列,站在中美博弈的钢丝上摇摇欲坠。一边是美国每年38亿美元的军援铁杆支撑(2009年至今累计超179亿美元),另一边是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
特拉维夫的决策者们试图“两面下注”:农业部长访华大谈滴灌技术合作,国防部却以“网络安全”为由禁用中国比亚迪电动车;科技企业渴望对接中国产业链,政府却配合美国封锁华为5G。
这种精分操作,与晚清犹太商人的投机如出一辙。19世纪,部分犹太家族依附英法列强参与鸦片贸易,毒害中国百姓;如今以色列依附美国打压中国科技,甚至被曝出与美密谋“击败伊朗后剑指巴基斯坦”,试图形成对华包围网。
讽刺的是,当以色列禁用华为时,沙特、阿联酋却将5G建设大单交给中国企业;2023年沙特王储访华签下6000亿美元合作协议,以色列《国土报》哀叹:“若继续错过‘一带一路’,十年内或损失20%对华贸易!”
历史的天平正在倾斜。中国对巴以冲突的斡旋立场赢得阿拉伯世界信任,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力挺埃及、1980年联合国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领土”的三原则,七十年来不选边站的公正积累成今日的政治资本。
当伊朗核设施遇袭,沙特第一时间联系北京而非华盛顿;当美以密谋文件曝光,沙特外交官直接将其摆上中国谈判桌。开封犹太人的故事或许是最好的镜鉴,他们在中原存活八百年,靠的不是武力或算计,而是“不闹事、能合作”的共生智慧。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