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搅得世界不安宁?英法殖民拆国挑矛盾,巴以非洲仍在为它流血!

巴以冲突持续炸响,加沙地带满是断壁残垣;非洲刚果与卢旺达战火再起,平民流离失所;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对峙常年不断……

很多人以为这些是地区内部“没辙的矛盾”,却没看清背后的真相。

英法殖民时期,英法靠“分而治之”把世界拆得支离破碎,如今各地流的血,不过是在为他们当年的自私买单。

01.

要说埋雷最狠的,当属英国。

近代以来,它从不是什么“文明标杆”,而是把“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算盘打得震天响。

拿中东举例,这片土地曾有个能“镇住场子”的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掌控陆上交通线600年。

在它统治的漫长岁月里,中东是帝国的有机部分,总体和平稳定,就算有零星冲突也闹不大,根本没后来这么多乱子。

可从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到18世纪成了任人拿捏的“西亚病夫”。

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趁机扑上来,像分蛋糕一样蚕食它的领土。

地中海南岸的北非离欧洲近,先被抢走;接着英法以北非为跳板,一步步往伊斯兰世界纵深钻。

到了海湾地区,英国干脆扶植起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等小国,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不准有自主外交,不准发展军事,就这么把中东拆成“小块”方便控制。

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站错了阵营,英国终于找到彻底搞垮它的机会。

为了让阿拉伯人帮忙推翻奥斯曼,英国抛出重磅承诺:

战后帮他们建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北到亚历山大勒塔、东到伊朗边境、南达波斯湾、西临红海地中海。

阿拉伯人信了,1916年6月5日起兵配合英军,加速了奥斯曼的灭亡。

可他们不知道,英国早就背着他们和法国、沙俄签了协议,要把阿拉伯土地“分赃”。

当时的英国殖民事务大臣丘吉尔,甚至得意地说自己一个周日下午用笔一划,就“造”出了约旦。

他也毫不掩饰说这么做就是要让阿拉伯世界的种族、宗教矛盾全爆发出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中东从此彻底变成了火药桶。

英国还嫌不够,又故意在各国间“插钉子”。

后来1961年伊拉克卡塞姆政府、1990年萨达姆政府想收回科威特,都被西方骂成“侵略”,可没人提英国当年的鬼操作。

英国煽动阿联酋占了伊朗的大小通布岛、阿布穆萨岛,1902年还单方面宣布主权。

1971年英国撤离海湾,伊朗巴列维王朝趁机收回岛屿;后来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新政权肯定不能丢地,阿联酋和伊朗的争端就这么拖到现在。

法国学英国学得一模一样,甚至更“狠”。

它先把黎巴嫩从叙利亚拆出来,又在当地故意放大教派矛盾:扶基督教马龙派掌权,马龙派为了稳住统治,只能打压逊尼派、什叶派,结果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教派仇杀没完没了。

02.

就连泰国和柬埔寨争了几十年的柏威夏寺,也是法国埋的雷。

1907年,法国占着柬埔寨时,和当时的暹罗(现在的泰国)签协议,明明白白说寺归柬埔寨;可1954年法军撤离,却把寺交给泰国。

柬埔寨军队去接收时,发现泰国军队早就占了地方,这争端从此成了两国的“心病”,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爆发冲突。

法国还在老挝和柬埔寨之间搞鬼,把原本属于老挝的上丁省划给柬埔寨,让少数柬埔寨人管多数老挝人,现在老柬边境的摩擦,也源于此。

再看印巴,英国的“分而治之”更是把“坏”字刻到了骨子里。

征服印度后,英国就定了规矩:“维持宗教、种族分裂,不搞融合”。

一开始,因为推翻的莫卧儿王朝是穆斯林掌权,英国就打压穆斯林;后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起来了,它又反过来拉穆斯林牵制印度教,还帮穆斯林建了“穆斯林联盟”。

到1947年印度要独立,英国不撮合两派和解,反而催着“快分家”,还在分治方案里埋了三个大雷。

一是把印度拆成印度、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再加上一堆土邦;

二是把巴基斯坦分成东西两块,相距1600公里,管理、经济全不方便(后来东巴基斯坦成了孟加拉国);

三是故意不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让印巴从此为这块地打了好几次仗。

非洲的遭遇更“荒唐”,现在很多国家的国界横平竖直,像用尺子量着画的一样。

他们划界根本不管民族分布,把一个民族拆到好几个国家,把有矿产的土地随便划给别国。

结果呢?

1970年代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打,1980年代利比亚和乍得打,今年刚果和卢旺达还在打,每一次冲突的由头,都是当年划界留下的“领土纠纷”。

巴以冲突是最典型的“殖民遗毒”。

英国一边1915年跟阿拉伯人承诺建独立国家,一边1917年又发《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民族之家”。

到1947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有60万,占总人口1/3,实际控制的土地才6%;阿拉伯人有130多万,占2/3以上,控制94%的土地。

可联合国的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却给了犹太人57%的土地(1.52万平方公里),阿拉伯人只拿43%(1.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还归联合国管。

这种不公的决议,直接点燃了巴以冲突的导火索。

现在加沙的孩子在战火中逃命,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冲突不断,可很少有人提:这一切的起点,是英国当年的“两面派”政策。

有历史学家说,就算没有犹太复国主义,英国也会造个别的由头,把巴勒斯坦搅乱——它要的从来不是和平,是对中东的控制。

当年,英法撤离前故意埋这么多雷,就是要让这些新国家永远有矛盾,只能依赖英法的“援助”“调停”,好继续控制它们。

就像印度,英国撤离时留了大量为殖民服务的公职人员,这些人拿着印度的工资,却听英国的话,还培养出一批“亲西方”的后代,现在印度的军政、科教领域,还有不少人美化殖民历史。

现在的英法早就“洗白”了,可那些被他们拆过的国家,还在为当年的错误买单。

巴以的每一滴血,非洲的每一场仗,印巴的每一次对峙,都是在偿还英法殖民时期的“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历史   英法   非洲   安宁   矛盾   世界   英国   奥斯曼   印度   穆斯林   柬埔寨   伊朗   中东   阿拉伯人   法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