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场高级别的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紧接着,国家迅速颁布了住房租赁条例。这一举措,在房地产市场激起千层浪,也似乎捅破了中国房地产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如今,房子卖不动,商品房市场增长乏力,我们已然进入存量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租房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住房租赁条例全文篇幅较长,初看,它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租房市场,切实保护租客的利益。仔细研读,却会发现其中暗藏着更为深远的伏笔。
条例中明确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以及车库,禁止单独住人。这无疑是一项利好消息,以往某些二房东和不良平台,将一套房子隔成8个甚至更多“棺材房”的乱象有望得到整治。那些以牺牲租客居住质量来谋取暴利的生意,即将走向末路。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不让隔断租房,那些原本通过隔断房满足租房需求的人群,他们的租房需求将涌向何处?保障房会成为他们的新选择吗?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否又会引发租金的上涨呢?
再看条例中的另一项规定,以后住房租赁合同要向管理部门备案,并且押金数额、返还条件等必须写入合同。这一规定,让曾经那些“提灯定损”“拆窗验灰”“克扣押金”的闹剧难以再上演,对于广大租客来说,无疑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我们也需思考,当租房合同全部备案进入管理部门的数据库,这是否意味着为下一步征税奠定了基础?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征税政策出台,但这样的备案制度,确实为未来可能的税收征管提供了便利。
从积极的角度看,该条例切实解决了许多租房者长期以来面临的痛点。只有租房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租房市场中的各种乱象得到有效规范,这个市场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壮大。
可这背后,国家如此大力规范和盘活租房市场,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考量呢?
在楼市狂飙突进的那十几年里,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许多人买一套房子就能轻松赚得几百万。在这样的暴利诱惑下,很少有人会将目光聚焦在那微薄的房租上。
然而,时间来到2021年,中国商品房的房户比超过1,这意味着每户人家至少拥有一套商品房。若算上农村自建房,从总量上来看,房子已经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中国房地产正式迈入存量时代。
也是从这几年开始,房价如同失去动力的火箭,进入了向下的通道,一直到今天,都未能真正见底。楼市进入存量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房子失去了流动性。许多人手中的房子,即便降价出售,也鲜有人问津,而另一边,又有许多人因房价过高买不起房,或者在市场观望情绪下,不想买房。
此时,租房市场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当租房备案合同能够绑定居住证、子女教育以及医保等权益时,对于3亿新市民而言,租房不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逐渐升级为一种定居方案。庞大的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为增长乏力的城镇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那些在高位接盘的购房者来说,租房市场的盘活同样意义重大。当租金实现透明化、租赁长期化,房租覆盖月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现金流的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这部分腾出来的资金,既可以用于日常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也有可能促使部分人继续投身房地产市场。
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当卖地这一增量收入逐渐消失,从存量市场中挖掘新的收入来源成为必然选择。随着全国租赁数据库的建成,每一笔备案合同都成为了潜在的税基坐标。无论是租赁的增值税、房屋养老税,还是城市教育附加税,相较于房产税、遗产税等,征收起来更具确定性,这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前段时间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房地产新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租房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即规范盘活租房市场;二是商品房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也就是推动城市更新,建设好房子。
先看租房市场,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租客权益,吸引更多人进入租房市场,不仅能解决居住需求,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再看商品房市场,如今每年上市的新房,与过去的旧房相比,在产品设计上有了巨大的变革。新房的使用率更高,容积率更低,拥有更大的阳台、飘窗以及更高的层高,甚至四五十层的超高层住宅也受到了限制。一批又大又新、价格亲民且居住舒适的新房子涌入市场,这与新款手机、新车旗舰上市的逻辑如出一辙,旨在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但与此同时,已经存在的超高层小区、老破小以及偏远地段的房子,这些存量房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们如同旧手机一般,在新产品的冲击下,形成了明显的代差,注定会被市场逐渐抛弃。
对于已经购买了这类存量房的业主,尤其是手中仅有这一套旧房子的业主来说,他们的房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变得更低。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他们很可能需要做好长期持有房产的准备,期待通过其他方式,如房屋改造、提升周边配套等,来提升房产的价值。
政策的逻辑十分清晰,一方面通过建设好房子,刺激改善型需求,让有钱人将新房视为消费品;另一方面,将老房子充作租赁库存,为普通人提供租房选择。卖得出去的房子继续在市场流通,卖不出去的则可转化为保障房。这样一来,看似所有人都能在新的房地产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美好的未来。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刺激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回顾过去的几次经济周期,每一次经济复苏的背后,都伴随着数以千万计家庭的牺牲与妥协。1998年的国企改革,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企效益,代价却是成百上千的下岗工人;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动能,代价是众多被关停的钢铁厂老板和工人;后来的棚户区改造,造就了无数一夜暴富的拆迁户,代价却是那些不买房、老实上班的打工人。
如今,房改2.0启动,新发展模式将重塑整个房地产的底层逻辑。而这一次,代价很可能落在那些已经高位上车、正在偿还房贷且只有一套房的普通人身上。
回望历史,所有的改革本质上都是债务的转移和痛苦的再分配。在房地产市场的这场变革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值得我们深思。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